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博物馆的现状及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年来,博物馆事业迎来大发展,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育学学科取得长足进步,为教育博物馆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博物馆建设引起部分学者重视,地区教育博物馆相继出现并发展。但就现状来看,教育博物馆发展较慢,地位不高,规模始终不大。教育博物馆发展应当发挥教育功能的主力作用,加强教育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构建教育与博物馆的行业合作机制。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现状;建议
近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叙述方式不断被刷新,以物质实体呈现的传统模式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在关注着非物质遗产,强调对历史过程的描述,各类行业性、专题性博物馆层出不穷。同时,随着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教育遗产的研究和整合成为教育史学家关注的重要方向。专题性博物馆的发展热潮,对教育历史过程建构的需要,推动了教育博物馆的发展。
一、教育博物馆的定义
晚清时期,我国教育博物馆就已经出现并引起重视。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中要求优级师范学堂应附设教育博物馆,“广为搜罗中国及外国之学堂建筑模型图式、学校备品、教授用具、学生成绩品、学事统计规则、教育图书等类陈列馆中,供本学堂学生考校,并任外来人参观,以期教育之普及修改。”1930年,《教育大辞书》解释教育博物馆“乃为陈列教育物品以供参考比较批判研究之用而设者……收藏品非关于市级教学者,其设立非为学生乃为教员,为有志学校管理之人,为研究教育之人,为普通一般人,其所收藏之物品不仅为教育之器用,且为教育之方法,教育之效果,及教育之组成与管理。”近代对教育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为“博物”,多用于陈列展示当时中外先进的教育物品,以开民智,增长见识,辅助近代教育改革,促进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而现代意义的教育博物馆一般强调从教育史视野出发,通过对教育文物的收藏、展示,系统地考察和反映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历程,保护与传承中国优秀教育文化遗产,总结教育精华,普及教育科学,兼具教育史展示、教育研究、学术交流、教育服务等功能的博物馆。
二、我国教育博物馆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博物馆事业的兴旺营造了良好的行业氛围建国后,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光明前景。据统计,1976年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博物馆263座,1985年发展到711座,到1990年达到1013座。博物馆类型越来越丰富,涉及教育相关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典型代表如各学校校史馆、学校博物馆,主要是陈列和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办学过程、不同时期的学校面貌。又如湖南·中国书院博物馆,南京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无锡市东林书院等是围绕书院、贡院等教育实体或者古代某一教育制度的历史展示。以上不是本文考察的对象,但它们对我国教育文物、教育历史资料、教育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教育事业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建国前,小学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到2017年,据教育部统计,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学学科有了长足发展,教育史和教育文化遗产的研究增多。教育学属于国家设置的最早批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之一。近来年,学科体系逐步完备,学科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教育理论异彩纷呈,有关教育史和教育文化遗产的研究、项目、出版物的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同时,各类教育学术团体和教育研究机构日益活跃,学术交流活动日渐丰富。
(三)部分学者的呼吁引起了社会关注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博物馆的建设重新得到重视。2002年,全国政协委员庞丽娟建议尽快建立中国教育博物馆;2007年民进北京市委员会提出“北京应尽快建立教育博物馆”;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在全国两会提案中呼吁建立国家级教育博物馆已刻不容缓。2016年,在全国教育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上,专家们呼吁建立全国教育文物博物馆。
三、教育博物馆的现状与特点
21世纪以来,地区教育博物馆的建设取得进展,逐渐填补了教育博物馆建设的空白。2002年2月10日,我国首家教育专题博物馆“宝善宫教育博物馆”成立,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重庆陪都及其周边地区的教育状况。2005年扩建并入重庆抗战教育博物馆。随后,(宁波)小学数学教育博物馆、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南京教育史馆、香港教育博物馆、天津大港教育发展史馆、(长春)职业教育博物馆、温州教育史馆、(南京)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天津教育博物馆、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大连)金州教育史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苏州教育博物馆、学前教育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对以上教育博物馆的考察,可以初步总结出我国教育博物馆的现状特点。筹建单位以教育行业单位为主。大部分教育博物院是由教育局、学校、教育机构、教育界人士等牵头筹建。教育博物馆自起步开始就跟教育密不可分,教育界在教育博物馆建设历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一特征既是对其历史源起的承袭,也是由教育博物馆作为教育行业博物馆的特殊性质决定的。选址集中在教育遗址、学校内。16座教育博物馆中,在教育遗址上建设的有5座,建于高校、中小学校园内的有10座。在教育遗址上兴建,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传承,也能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底蕴;在学校内建设,则是考虑到学校教育资源对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功能和管理上的促进作用。教育博物馆的规模普遍较小。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国家级教育博物馆。最大规模的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7000平方米,展藏文物近万件。但该馆分为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历史文化馆、校史展览馆五个展区,教育馆的规模仅有五分之一。其他教育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基本全在4000平方米以下,馆藏文物不超过1万件,多为小型博物馆。从纵向发展轨迹来看,有由地区博物馆到综合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且规模在不断扩大。内容上分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围绕教育发展史的展示,从区级到市级层面,从地区教育史到国家教育史层面;二是以教育学分支发展史为主题的展示开始出现并增多,例如,小学数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博物馆等。
四、教育博物馆的发展建议
(一)发挥教育行业的主力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展现中国教育历史、保护教育遗产、传承教育文明、彰显教育成就,促进教育发展既是教育博物馆意义所在,也是教育部门的职责所系。另一方面,教育博物馆的建设需要多方合力,教育行政部门有行政管理和审批权,能够高效集合各方力量,协调利用好各种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成为教育博物馆的主要推动者。首先,各级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文化,保留的教育文物,是教育博物馆展示的基本内容;其次,教育博物馆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学校积极参与教育博物馆建设、服务、教育活动,能够搭建新平台,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辅助学校教育。
(二)加强教育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加强教育文物、教育遗产、教育史的考察研究是提升教育博物馆价值、内涵和规模的关键。首先要做好教育文物收集保护工作。文物藏品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是博物馆生存、发展和活动的前提,教育博物馆规模普遍较小的重要原因是藏品少。因此,做好教育文物的收集是当务之急。教育文物包括教育类遗址、历史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用品用具、文史档案图书资料等一切具有历史价值能反映一定时期教育状况的实物。要尽快开展对教育文物的梳理、调查、摸底、盘点和保护工作。其次,要充分挖掘教育文化的内涵。对我国教育历史上的教育经典理念、教育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教育文明。通过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探索创新教育遗产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以贴近生活,融入大众,提升教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体验感。
(三)构建教育与博物馆的行业合作机制教育博物馆本身就是行业结合的产物。教育行业与博物馆的有效合作是教育博物馆建设的必经之路。双方开展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利用所长,集中优势,扩大力量,调动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构建出一个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各级学校是博物馆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普通博物馆中,双方的交流已经十分频繁。在教育博物馆中,双方融合应该是全方面的。教育行业能够为博物馆的收藏、陈列、展览进行内容上的整理、收集、研究,为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活动、学术研究等提供服务。博物馆有丰富的陈列展览、藏品管理、场馆建设经验,在展示教育历史、整合教育遗产、总结教育经验、促进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双方从教育博物馆的筹划、建设到管理的整个过程,到理念设计、方法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深入的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教育博物馆的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璩鑫圭,唐良炎.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19.
[2]唐铖,朱经农,高觉敷.教育大辞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050.
[3]马继贤.博物馆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60.
作者:石兰 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