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用范文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早已超出了使用工具的范畴,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大学生始终代表着潮流与时尚,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高校可以充分地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本文就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

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为社会做贡献。[1]在以往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是造成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高的根本性原因,创新教育方法,把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新媒体的含义和特点

从广义上看,所谓的新媒体就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等,以互动为主要方式,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多方面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媒体;从狭义上来说,新媒体就是某种移动终端设备。新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新媒体的产生需要得到三个硬件方面的全力支撑,它们分别就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除了硬件支撑之外,它还需要大量的软件维护,需要融合“海纳百川”的信息内容让受众从中寻找到知识、乐趣和帮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体来看,媒体的特点主要包括:

1.1传播内容“碎片化”新媒体的产生,使信息的传播载体、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将信息碎片进行有机地整合,发挥信息的更大价值。[2]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以“短、平、快”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浪微博,它甚至在字数上对于信息者进行限制,这样就迫使信息者提炼思想精华,用简捷的语言表达中心思想,对于受众而言,可以有效地降低阅读成本,提高阅读效率。新媒体准入门槛较低,其中既包括权威媒体,又涵盖普通群众,内容的简洁化和渠道的多元化让传播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对于新媒体的“碎片化”特点,我们需要辩证地理解,既要看到“碎片化”可以提供低成本阅读的便捷性,又要看到“碎片化”内容并不利于知识的深度理解,内容缺乏含金量,只能知道某时某地发生了什么,却不能对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事件的背景有全面的了解。

1.2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快捷性新媒体完全打开了信息受限的瓶颈,由原有的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实现了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信息传播的交互性降低了参与信息互动的门槛,不同的人可以对于同一问题展开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实现信息的价值最大化。新媒体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美好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让交流变得如此简单。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只需要用电脑键盘或者手机按键就可以实现与不同区域的朋友或陌生人的互动,如果我们认为打字还是会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话,那么就可以选择语音的方式,直接与对方交流,目前常用的社交软件已经完全实现了沟通语音化,其中QQ和微信的语音功能使用得更加频繁。

1.3信息传播的虚拟性与开放性新媒体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开放式空间,在这里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而新媒体搭建的沟通平台不仅可以提供正常的交流功能,还具备储存和检索功能,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检索出曾经的交流记录,从这个功能来看,新媒体营造的虚拟互动效果甚至要强于正常的交流与对话。在新媒体的互动平台中,我们除了使用语音、文字进行沟通,还可以使用多种表情符号,甚至可以设置聊天背景,从而营造出某种聊天的氛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1.4信息传播的小众化服务新媒体下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服务更加完善。互联网、手机、互动电视媒体等由于时代的发展而被广泛地应用,从而使得信息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上更为直观、形象,同时也改变了发送信息单一形式的传统媒体。[3]比起传统媒体,新媒体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发送功能,从而实现小众化服务。小众化服务是市场发展的趋势,是精准营销的关键所在,新媒体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出浏览者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根据浏览者的兴趣和爱好点对点地推送受众感兴趣的东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淘宝与京东了,它们拥有高层次的大数据运算技术,可以对客户的浏览商品进行数据运算,从中发现客户感兴趣的商品。

2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1拓展学生的人际交流方式大学在校师生是一个庞大的数量体系,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仅限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班级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只是局限于班级范围之内,其中以宿舍为单位,同学之间关系最好的通常都是一个宿舍的,这是朝夕相之后建立的深切感情。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并不会发生过多的交集,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多年之后偶然邂逅才会发现曾经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以此来加深彼此的感情,这些问题集中地暴露出学生在大学的人际交流活动频率过低、交流渠道过于单一的弊端。对此,可以借助新媒体,利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建立学校范围的各类群,包括班级群、学院群、兴趣爱好群、学习交流群等,以此来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频率,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良好风气。人都有“见贤思齐”的意识,意气风发、追求上进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在交流中,他们会发现更多思想活跃、各方能力都强于自己的其他同学,它们会自然地向这位优秀的学生学习,以期望与优秀的同学达到同样的水平。如此一来,新媒体在发挥拓展学生的人际关系作用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2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开放,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开放又是具有局限性的,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4]借助新媒体技术,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所学专业的科技前沿,还可以了解到国家时政信息、社会新闻资讯,而整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状态。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渠道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充分的锻炼。2.3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传统的思政教育通常以教师的讲授法为主要形式,有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思政教育内容,学校采取“大课”模式,即两个班的学生共同上课,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互动,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一旦“互动过度”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宁可选择传统的讲授法,以单向的知识传输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节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思政教育以抽象知识内容为主,如果缺乏形象生动的案例支撑,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新媒体教学可以说是思政教育的一场“革命”,它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新媒技术,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提供多种形象生动的案例来支撑抽象的知识内容,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降低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甚至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3.1掌握网络思维规律和网络语言新媒体是以互联网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的,要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掌握网络思维规律和网络语言,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了解当前比较时尚的网络语言,让互联网的思维和网络语言同时出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2增添有效的媒介教育内容尽管大学生已经较为成熟,思想趋于成人化,但大学生仍然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他们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并不具备社会性,所以他们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能力普遍较差。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各类信息知识内容泥沙俱下,其中既包括优秀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涵盖腐朽落后的负面信息,大学生如果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就非常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误入歧途。为此,在思政教育课程上,教师要适当地增添媒介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就网络上传播的错误信息和负面内容进行及时的点评,以此来坚定学生的思想政治信仰。

3.3加强校园思政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为了全面推进校园思政教育,高校要主动地构建学校思政教育主题网站,规定专人负责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每天及时更新网站的思政教育内容,要确保留言版内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得到回复。在网站的文化风格方面,高校要坚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国梦”的相关学习内容罗列其中,让学生掌握“政治关键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3.4做好校园的舆情监督工作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要密切地关注来自于互联网的信息,做好舆情监督工作。一旦发现网络传播信息严重失实,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错误言论时,就要第一时间在校园思政教育主题网站进行辟谣,并鼓励学生积极向网络投稿,参加到舆情的监督工作之中,弊革风清,让校园营造出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

4总结

新媒体是信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主动地在思政教育中引入新媒体,充分地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借助新媒体来提高学生的思政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刚.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5):67-68.

[2]胡亚凡,谷雪峰,于晓波,张华.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3.

[3]王金宝.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

作者:胡煜晗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