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挑战及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理论月刊杂志》2015年第二期
1.1市场经济加剧了人们对制度话语权的认同危机,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现实生活中一些凸显的矛盾使得部分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不满情绪和迷茫心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抓住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矛盾,利用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诋毁性解读,大肆污蔑、丑化社会主义,攻击和诋毁我国的合法政权和我党的大好制度、方针与政策。故意将“以经济为中心”曲解为“去政治化”,将和谐社会误读为“去阶级化”,将“市场的决定作用”诋毁为私有化……无端指责科学社会主义,并试图利用“民主社会主义”、“”等一些早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社会思潮,去迎合民众的不满情绪和迷茫心理,动摇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实质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空洞化,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污染。其目的是让人们认为理想只是虚无飘渺的“乌托邦”,未来的美好信念只是诱人迷途的海市蜃楼,让人们产生“共产主义渺茫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严重削弱或消灭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造成了部分人理想信念的动摇。
1.2现代科技加剧了人们对理论话语权的认同危机,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如19世纪末由于物理学在物质结构方面的新突破,致使许多公认的原理及辩证唯物主义受到挑战一样,时下资本主义通过领先的科技,进一步强化资本主义体制,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以实现资本主义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挑战“两个必然”理论,加剧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危机。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当代资本主义在体制、运作手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调整和变革,资本主义开始向科技资本主义、职工资本主义和股份资本主义演进,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使职工成为了管理者、监督者和调节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提倡让职工持有一部分股份来产生归属感,然后通过全球化的生产来获取超额利润,进而将工人阶级与发达资本主义体制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模糊与混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概念,使无产阶级斗争形式进一步复杂化,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等理论。现代科技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的不争事实,但这并未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与新型的劳动阶层之间的支配与反支配,剥削与反剥削的阶级斗争仍在继续。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并未发生改变,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也未改变,只是还需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而已。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
2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挑战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政治认同或拒斥的问题。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诸多挑战虽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出现了政治认同危机,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弱化及不良影响的产生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1危害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力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或被弱化,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力自然而然就会下降,对敌对意识形态的识别与自卫能力不容分说就会逐渐失去,最终有可能导致失语。而经过各种精致包装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敌对意识形态就会乘虚而入,迅速瓦解社会的精神秩序,填充人们的信仰空间,严重影响人们对指导思想的正确判断,甚至误导人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目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虽无法撼动,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就连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对走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未死心,它们绞尽脑汁利用各种机会同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企图主导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同志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下手。”[3]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不能被弱化,更不能被随意弃用或丧失,否则各式各样充满欺骗、诱惑和煽情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以文化或文明、价值观等形式蜂拥而至,妄想取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力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警觉。
2.2消解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也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当下,部分人对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津津乐道、羡慕不已,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觉得困难重重,信心不足。一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动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凝聚力就会被消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被淡漠,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意识就会被淡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就会出现真空地带,就会失去精神上的依托,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宗教迷信、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形象地将理想信念比喻成人精神上的“钙”,没有了它,或不够坚定,就会精神上缺钙,就不可能做出不愧于人类的事业。所以,我们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
2.3挤压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影响力由于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的挫折等原因,马克思主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遭遇到冷漠,甚至受到排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影响力受到了挤压。时下,教育界仍存在照搬照抄、简单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的形式主义,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对马列经典极不严肃的误读、肢解或断章取义,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理论界还时不时地出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倒退论”、“无用论”、“虚假论”、“终结论”等杂音,贬低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意义和实践价值,甚至流露出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是不会过时的,更不可能终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6]是已经被实践和人类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法国思想家德里达也同样认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7]
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新路径
当前,全球约80%-90%的信息由西方媒体提供,而以华语为载体的信息量仅占全球信息总量的5%左右。[8]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科学技术、传媒等优势抢占舆论的主导权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制高点的挤压下,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愈来愈被边缘化,已产生了“失语”的焦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已成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关切。
3.1回归与超越结合,打造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伊格尔顿指出:“领导权永远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成就,而必须不断地被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9]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同样面临“更新、再造、保卫和修正”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和超越。回归是指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即对马恩文本进行版本考证和符合解释学原则的解读,还原、再现其思想理论的原生形态和立足客观历史现实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要忠实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原意,坚持马克思主义。超越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回归和超越是辩证统一的,是在坚持中的创新,在创新中的坚持,“正本清源”、“返本开新”,不断“破马克思”的迷信,“超马克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十八大以来近年提出的许多有创见的新要求、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等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深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与灵魂。
3.2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适时转换“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10]“认识以实践始以实践终”。[1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适时转换。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适时转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实践,将欧洲语言文法和思维方式的马克思主义转换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换为我们改造世界的行动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将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充斥社会话语空间的“革命话语”转换为“发展话语”;三是联系我国当前的实际,将西方文论强制阐释的一些核心概念(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空转和漂浮的概念(人民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等)及在当前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新概念(中国梦、社会治理等)转换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概念、话语语汇和话语规则;四是联系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实际,将传统学术话语向现代群众话语、民族话语及世界话语的转换。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理论优势就在于实践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12]
3.3传统与现代结合,优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长期以来,传统的理论宣传往往是违背受众者的主观意愿,一味简单地对受众者进行自上而下“填鸭式”的“单向灌输”,这种“假、大、空”的传统传播方式很容易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淡漠,甚至是反感。而现代传播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不仅具有传播扁平化、信息传输效率高、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便捷性、同步性、互动性、广泛性和虚拟性。传播方式由传统“单向式”、“教堂式”向现代网状结构、双向结构或“集市式”传播转变,原本是被动的受众个体现只要手持移动终端就可以成为一个传播节点,只要手指轻轻一按,瞬间就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同步传播和网络的全覆盖。可海量的、零星琐碎的而又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和“过滤”的传播内容不仅严重削弱了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但我们不必因噎废食,而应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现代的传播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优化传媒环境,运用中国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牢牢把握现代传媒舆论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广泛、深入、准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赢得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
3.4内练与外修结合,强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保障机制“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13]理论是旗帜,在理论层面构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更能统一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舍我其谁”的理论自信。但要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的斗争与共生中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优势,除有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理论外,还需要有强有力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保障机制。强大的综合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育机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等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最根本的保障,离开了这些来谈建立优势话语权只能是自欺欺人。所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一定要苦练内功,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大力度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育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和传播制度,将引导与规范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个人的自由自觉选择,更是社会的群体自觉行为;使马克思主义不仅能让普通民众听得懂、理得清,更能信得服。练好了内功,不能只是对内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还应主动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质疑和挑衅;主动对外树立和宣传良好的国家形象,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巧施国家软实力,“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向世界贡献新理念、新智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更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不容否认,当今世界话语权仍主要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西方强势话语下,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话语,就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失色和失语;如果我们夜郎自大完全置西方话语体系于不顾,自说自话的话,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也不配拥有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主导权和引领权。所以,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话语,我们既要敢于对话,又要大胆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借鉴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软实力和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引领力。
作者:肖行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