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赣南革命老区多位于江西南部山区,自然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较多,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成果,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的要求。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是江西省“十二五”重点扶贫村,短短几年的精准扶贫政策让洁源村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江西省扶贫工作的模范村和示范点。结合精准扶贫思想探析洁源村扶贫的主要做法,提出政策建议对加快赣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思想;精准脱贫;赣南革命老区
一、引言
赣南,是江西省赣州市的旧称。在苏区时期,赣南革命老区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赣南人民为革命坚持长期斗争提供了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据民政部门统计,仅登记在册的赣南革命烈士就有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和江西省革命烈士总数的7.6%和43.5%。赣南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赣南人民在革命时始终冲在前面,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路上掉了队。改革开放以来,赣南革命老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临近的珠三角甚至部分中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贫穷落后面貌没有彻底改变。至“十二五”末,赣州市就有8个国家级贫困县,1119个省级贫困村,是全国面积较大的特困地区之一,是江西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具有贫穷程度深、贫困面积大、扶贫任务重的特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贫困地区。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南革命老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随后,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调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做到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考核等。在党和国家对赣南革命老区建设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赣州市累计脱贫159.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26.7%下降到4.3%,平均每小时就有37人摆脱贫困,为我国扶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精准扶贫政策在脱贫攻坚战上收奇效,洁源村就是赣南精准脱贫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二、精准扶贫思想
2015年6月,在贵州主持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是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1]。这次会议将精准扶贫正式确立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扶贫方针,同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况为“六个精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精准扶贫,精密部署2013年11月,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订好高骛远的目标”[2]。不久,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精密设计和总体布局,对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做出了重要规划。2015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执行中央决定,迅速出台了《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江西省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作了部署,力争提前实现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对《决定》的内容,赣州市召开会议学习传达,加大责任落实和督查考核力度。精密部署设定脱贫时间表,截止2017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3046万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平均每年要减贫1015万人。五年的扶贫经验表明,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效的关键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各尽其责,“五级书记抓扶贫”反映了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印证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特点。
(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扶贫的目的是减少贫困人口,帮助贫困户进入小康社会。要实现“真扶贫,扶真贫”,必须进行目标下沉,扶贫的目标不再是县和村,而是贫困户。“扶贫对象精准”和“措施到户精准”正是目标下沉的体现。首先,精准识别贫苦户。精准识别真正体现了重点聚焦,只有识别了真正的贫困户,才能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式扶贫的转变,确保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到国家发展成果的红利。目前,全国都在积极搭建扶贫大数据平台,要求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准确识别,逐一建档立卡,建立完善的扶贫网络信息系统,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加快落实。其次,精准帮扶贫困户。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深刻指出:“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症下药,靶向治疗”[3]。实现精准帮扶,只有找准病根,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彻底转变,才能从根源上阻止贫困遗传,防止脱贫又返贫。
(三)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重要,精准管理同样重要。精准管理宏观层面是要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精准扶贫体制。从制度上确保精准扶贫政策有效实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中间成本,实现精准脱贫的历史性任务。中央到地方各级要划分责任,精准发力。“中央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做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工作,市(地)县要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党政一把手要当好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和协调任务落实”[4]。精准管理微观层面是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动态的,会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要及时调出贫苦户管理系统,吸纳新的贫困户进入;对贫困状况没有改观的贫困户要及时调整帮扶政策,使精准扶贫更加有效,不做无用功。信息化管理使上级部门及时掌握下级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扶贫成效,从而进行相应的激励与惩罚。
三、赣南革命老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赣南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水平赣州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虽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赣州市人均GDP293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7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4.86%、94.77%、73.38%。
(二)赣南革命老区主要特征赣南革命老区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是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必须坚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一是赣南地处亚热带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区域多山多水,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发展粮食种植和脐橙、蔬菜、茶叶等产业。2017年赣南脐橙种植面积10.9hm2,脐橙产量123.57万t,分别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三。2014年开通的赣南脐橙网络博览会,利用电商销售实现了线上线下营销一体化,大大提高了赣南脐橙的销售量,使赣南脐橙成功跻身全球三大脐橙品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橙乡”。二是赣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区域内的黑坞和离子型中重稀土储量世界第一,形成了以坞和稀土开采和利用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和稀土生产基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经济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赣州市新推进建设的“两城一谷一带”,提出了建设中国稀金谷的战略定位,举全市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客家人的聚居地。赣南苏区不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还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传统,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过去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的限制,没有形成发达的旅游产业。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国家支持赣南振兴发展计划的实施,2017年赣南接待旅游人数达8306.85万人,旅游总收入794.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2%和35%。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对经济拉动能力显著增强。
(三)赣南革命老区洁源村精准扶贫模式洁源村地处瑞金市西北远郊,全村共有114户贫困户,共312人。作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扶贫村,洁源村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迅速实现脱贫任务,成为赣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路上的急先锋。洁源村在将贫困户分为“创业型、就业型、保障型”三种类型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对改变赣南革命老区发展现状,加快精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1.“三个到位”结对帮扶一是干部到位。实行村干部和贫困户结对的“双向全覆盖”,确保需要帮助贫困户都有村干部结对帮扶,村干部采取“6543”的方式结对帮扶扶贫户,“6543”即根据村干部职位、能力等确定帮扶贫困户的户数。二是措施到位。根据贫困户不同类型,按照中央“五个一批”的脱贫路径,因户实策,为每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三是宣传到位。对上级有关精准扶贫的政策村干部不折不扣地宣传,让贫困户及时了解扶贫政策。2.“三个”平台助推脱贫一是搭建转型创业服务平台。结合经济开发区、红色景区、城乡结合区域的优势,引导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小超市、运输、红色产品销售等转型企业,并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分类组织进行金融贷款、落实政策等扶持。二是搭建培训就业服务平台。分类组织建筑工匠、电车、SYB等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力提高就业本领,引导到经济开发区企业、景区服务岗及其它服务岗位就业。三是搭建产业基地服务平台。帮助有发展农业生产意愿的贫困户解决土地流转、协会组织成立、设施补助、基础设施完善等问题。目前成立了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3户。3.“五个一”规范工作规范精准扶贫“五个一”,即一个精准扶贫办公室,由驻村扶贫工作组和乡村干部在扶贫工作办公室联合办公,制定全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规划,对全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确保贫困户脱贫致富。一个脱贫档案橱,在村委会设置一个贫困户脱贫档案橱,分小组存放贫困户档案资料。一袋脱贫档案袋,为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档”,收集了贫困户8种资料。一块脱贫销号公示牌,在显要位置摆放公示牌,确保贫困户认定及退出公示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一张精准扶贫工作卡,由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信息制作,信息包括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方法和帮扶干部的帮扶记录等,帮扶干部在走访或帮扶时要随时携带并登记,确保帮扶干部真扶贫,真帮扶。
四、加快赣南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识别技术,进行精准帮扶精准识别是精准帮扶的前提。对贫困地区干部考核重点应放在减少贫困户数量、增高贫困户收入等方面,用扶贫工作成效作为激励与晋升干部的根据,使扶贫开发同样成为工作重点。同时要创新方式方法,放弃逐级指标分配法和村组干部直观总体把握决定贫困户的无效做法,形成本人申请、村内小组互选、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公示和村民监督的机制,鼓励群众参与,保证公平公开,做到群众无异议。洁源村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将贫困户分为“创业型、就业型、保障型”三种类型,其中暂时困难但有支付能力的贫困户列为创业型,有劳动力但致富本领有限的贫困户列为就业型,五保户、纯低保户的贫困户为保障型。精准识别是为了更好的精准帮扶。洁源村通过精准识别三种类型的贫困户,因户施策实现精准帮扶。创业型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从事经营实现创业致富,并带动其他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就业型贫困户通过推荐到村企业或者产业基地就业,实现不出村的就近脱贫;保障型贫困户通过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兜底脱贫。针对赣南革命老区红色故都和世界橙乡的优势,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和电商扶贫工程。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树立城市正面形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电商扶贫工程,可以依托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潜在价值。2016年江西省开展电商脱贫工程,洁源村积极争取,成为“村邮乐购”电商脱贫站点之一,为村民提供农副产品代销、网上购物、小额取款和理财保险咨询等服务,形成了“廖奶奶咸鸭蛋”、“苏区茶油”等品牌,确立了“农户种植生产+合作社加工包装+电商脱贫站推广销售”的产业模式,为贫困村民提供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岗位,形成电商脱贫产业链[5]。
(二)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赣南革命老区天生的红色基因,是赣南崛起腾飞的力量之源。红色是永不过时的流行色,促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可以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影响人感染人的作用,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成为新时期赣南子弟脱贫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党组织是否具有干事创业精神将直接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成败,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的精准扶贫政策都要通过基层组织来落实。“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为解决农民党员“无岗无为”的问题,创新推出“设岗定责”的做法,在洁源村设立十个党员工作岗位,明确每个岗位职责要求,让每一位党员实现了“有岗有责、有位有为”[[]]。“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领头。”党员工作岗位的设立,使农村党员有了用武之地,大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锻造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党支部,推动乡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带领农民走向小康社会的火车头。
(三)建立可持续扶贫模式“脱贫易,防止返贫难”,贫困是一个消除后可能再生的难题,为使扶贫成果经得起检验,贫困人口脱贫后不再返贫,必须建立可持续扶贫模式,对贫困户进行实时监测掌握情况,在资金和技术上持续帮扶,切实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安置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遗传的重要举措。年年贫困年年扶,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不提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怪圈。赣南革命老区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保证不让一名学子因贫困而放弃学业。2012年洁源村新建盐田希望小学,先后投入资金323万元对该校原教学楼进行了抗震加固,新建综合楼,并配备标准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和音乐体育美术器材等设施,为乡村儿童创造了较好的教育条件,同时当地教育部门对贫困村民广泛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提高就业致富能力。养老医疗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手段。脱贫易,防止返贫难。通过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赣南人民的艰苦奋斗,贫困户如期脱贫指日可待。由于缺乏完善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保障,农民染上大病难病很可能就是放弃治疗,因为治疗需要花费大笔资金。赣南革命老区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防控重大疾病能力,提高贫困地区医疗保险补助标准,降低大病救助补助门槛。加大乡村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待遇吸引乡村医生留村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及早发现病因,及时治疗。在上级部门帮助下,2012年洁源村投资1200万元新建敬老院,目前已有72名老人入住,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人留村养老。引导就业扶贫,消除贫困发生的土壤。精准脱贫成效的取得和巩固必须坚持贫困群体的主体地位,因为贫困对象大都是内源力量缺乏造成的。赣南革命老区要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好工业攻坚战,解决就业问题。洁源村村委会利用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村庄改造成果,引导村民采取联户经营的模式,创建洁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兴建洁源生态产业园,通过“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60多户村民率先走上生态发展的道路,村民人均每年增收1000多元。同时为贫困群众提供到经济开发区企业、产业基地和村庄保洁的就业机会,确保低保户除了财政补贴,还有其他收入来源,活得有尊严,活的有骨气,活的有信心。
作者:李君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