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范文

语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语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语言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发展需要大批的语言人才,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语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在深入调查语言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合理语言规划、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强对外汉语人才及本地化语言人才的培养等对策,为“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语言人才;问题与对策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我国对外交流将更加频繁,沿线国家之间的各种合作也将日益增多。语言与文化的互通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首要条件,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和民心工程[1]。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众多,语言与文化种类丰富多样;因此,培养大批通晓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家语言人才培养现存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语言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1语言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外语语种单一,非通用语人才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一直以英语为主,近年来,英语教育进一步推进,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开设了双语幼儿园及早教中心,英语在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的教育中都成为了重要的必修课,也成为了学生升学、毕业的重要衡量标准,很多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也设置了英语专业本科及硕士点,培养了大批英语专业人才。当然,英语作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但是,大范围的本科和硕士招生也造成了英语人才过剩、培养的人才质量欠佳且非通用语言人才严重不足,很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很多国家部门和企业也招聘不到理想的高级语言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不一致。由于国家政策和高校规划将大部分精力和关注都放在了英语人才的培养上,语言专业和非语言专业都是以培养英语人才为主,忽视了其他通用语种和非通用小语种专业的建设,导致通用语和非通用语人才的比例失衡,小语种人才不足,师资严重短缺;因此,应该对“一带一路”相关重要领域和行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进行充分调查,还应加强国内“一带一路”中西部地区外语能力现状和需求的调查[2],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语言规划和语言人才培养方案。

1.2人才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在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以语言技能或文学素养作为培养及考核目标的,课程设置也主要是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培养课程及文学、国家概况类课程,导致语言专业的学生仅仅只能掌握与语言相关的内容,对其他如科技、管理、法律、金融、贸易等对外合作涉及到的领域知之甚少,知识结构单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和国家对外交流的需求。而在非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虽然大学英语课程一直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但是由于很多学生专业或其他课程负担较重,本身不够重视或者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足,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被迫学习,而且很多高校都是大班授课以及近年来各个高校大学英语课时的缩减,学生练习的机会更少,导致培养效果欠佳,再加上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外语接触较少和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磨蚀性,导致很多学生在课程学完或大学毕业之时,仍然无法有效地在各自的领域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此外,非语言专业的学生虽然也学习了相关的专业英语,但由于课时有限和缺乏实际应用,很多学生也只是记住了一些专业词汇而已,无法满足相关专业实际应用中的语言需求。在“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只懂语言的涉外翻译人员、只懂技术或只懂管理的专业人员已不能满足国家、企业及个人对外交往的需要。并且,单一的英语人才也无法满足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要实现《愿景与行动》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根本在于民心相通,而核心在于培养大批熟悉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3];因此,在外语教育中,国家急需培养一批既精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又熟悉沿线国家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及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同时,国家还需要培养一批既懂专业技术或管理方法,又懂当地语言及文化,能够进行有效跨文化沟通的某一领域和行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一带一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1.3对外汉语人才不足,忽视本地化人才建设在语言人才的培养方面,长期以来我们更多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培养更优秀的各类外语人才,而忽略了汉语人才,尤其是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导致优秀的对外汉语人才严重不足。同时,忽视了本地化语言人才建设,对留学生汉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不足。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人才会更加频繁地双向流动、内外联通,双方都需要一批高端语言人才和大量普通语言人才,我方需要非通用语人才,外方需要汉语人才,来华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我国除了要培养供需对路的语言人才外,还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被投资国学习汉语的需求[4]。在语言人才的培养中,要进行双向思考,不仅要培养大批熟知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中国人才,也要重视对沿线国家留学生汉语人才及合作国本地化汉语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急需培养一批既透彻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又了解相关合作国家语言与文化并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外汉语人才,将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

2语言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2.1深入调查语言需求,制定合理语言规划“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和民族众多,使用的语言种类丰富,需要的语言人才多样化,各高校语言专业及非语言专业都急需实现语种的“多元化”。但是,如果针对每种语言都专门开设语言专业的话,会比较耗时费力,而且也不具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培养出的语言人才就业面也比较窄。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过程中,语言战略的地位至关重要,而语言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应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使用情况作深入的实地调查,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国情和语言资源,掌握这些国家母语及外语的学习和使用情况,尤其是周边及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合作频繁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其次,对充分调研后的结果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对通用语和非通用语的比例关系从数据上进行一定的验证,判断哪些语言属于最为通用的语言,哪些属于较为通用的语言或很少通用的地方性语言。再次,根据调查及分析的结果调整语言专业布局、制定语言培养规划,增加非语言专业语种数量、改善语种结构、推进小语种建设、合理计划培养方案及培养人数,避免造成某种语言人才过剩或某种语言人才匮乏的现象。在制定语言规划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外语人才培养战略、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经验等,使语言人才培养规划更加科学和合理,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建设。

2.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无论是语言专业还是非语言专业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都比较单一,语言专业培养的人才只精通语言或相关文学涉及到的问题,对文化、技术、管理、政治、法律、贸易等方面知之甚少,而非语言专业的大部分人才也仅仅对自己专业的知识掌握得较好,对外语掌握欠佳,对国外的文化、文学、历史及风土人情等了解较少,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无法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流且经常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一些矛盾冲突;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应进行一定的调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培养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可以采取“语言+专业”或“专业+语言”的方式,加大语言专业学生某一其他领域的学习,同时加大非语言专业学生语言方面的学习和训练,甚至可以将语言的培养和专业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采用“第二学位”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在“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中,以语言专业的学习为主,同时为学生开设某一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也可采取“语言+第一专业(主)+第二专业(次)”的模式,让学生自选第二专业某些课程;在“专业+语言”的培养模式中,以各自专业的学习为主,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需求自选某种外语进行学习,也可采取“专业+第一外语(英语)+第二外语(自选)”的模式,加大学生外语学习的力度和自由度。再次,在培养模式上,要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中外联合培养、不同高校之间合作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等方式,采取全日制、短期培训班、在职培训等形式,优化并整合教育资源,节约投入和成本,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效率。此外,无论是语言专业还是非语言专业,语言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及执行者在培养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外语教育中文化知识、国别和区域知识的教学,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并重,开展和促进跨文化、跨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增加对外交流及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加强学生对目标语所属国家的价值观、宗教、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的了解和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包容性,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涉外翻译人员、语言产品开发人员、高端技术人员、经贸人员、法律人员及跨文化管理人员等,使其在对外交往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解决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

2.3培养对外汉语人才,语言人才本地化“一带一路”沿线民族众多,本地化语言丰富多样,如果每种语言都在高校设置课程或设置专业培养人才的话,不仅耗时费力、师资力量明显不足,而且培养出的人员就业范围太窄,不利于人才的国际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针的推进,汉语在国际上具有越来越高的地位,来华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可以多培养一些具有扎实语言功底、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熟悉语言教学方法、擅长跨文化沟通的对外汉语人才,可以通过孔子学院、对外合作办学、专门语言培训机构、跨国企业内部培训等途径,培养更多懂汉语、懂中国文化的“一带一路”沿线本地化人才。同时,要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培养语言人才,包括国外留学生的引入和国内留学生的送出,实现人才互通。国外留学生的引入可以使本地化人才有更好的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环境,也可以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以便在他们回国之后能够更确切地宣传中国文化并且更顺畅地与中国的企业进行跨国合作及跨文化交流。国内送出的留学生也可在沿线国家更好地学习当地语言并体会异国文化,深入了解所在国家的发展状况及风土人情,以便在对外交往与合作中更好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沟通。在留学生的培养中,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相关高校也应该创造较好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各相关机构和组织也应尽可能地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使双方留学生都能尽快适应异国环境,安全安心地学习。此外,在对外汉语人才和留学生的培养方面,还应充分发挥我国边界少数民族人才和各个民族大学的作用。我国边界的少数民族与邻国长久以来或多或少都保持着一定的经济贸易往来,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互通性,跨境语言和民族语言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少数民族也长久地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也有较好的学习;因此,将少数民族人员培养为对外汉语人才或外派留学生,会更加有利于国家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对外交往与合作中的跨文化沟通。而各个民族大学对于少数民族人员的培养有着更好的经验和优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并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因民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各种问题或冲突,从而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

3结语

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与推进的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融通至关重要,语言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在对沿线国家语言使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语言规划和语言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大批既了解合作方语言与文化,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人才,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人才及本地化人才的语言优势,更加科学地进行语言人才培养,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对外交往与合作。参考文献[1]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36-42.

[2]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5):9-13.

[3]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9.

[4]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6-32.

作者:徐海宁1;邓朝晖2;席鸿3 单位:1.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2.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