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痿痹的源流与历史文献复习范文

痿痹的源流与历史文献复习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痿痹的源流与历史文献复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痿痹的源流与历史文献复习

《聊城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摘要】痿痹为特殊痹之一,是按特征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痿痹的相关论述较少,且不系统,通过对痿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痿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痿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对风湿病的丰富和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风湿病(痹病);痿痹;类风湿关节炎晚期;特殊痹;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

痿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痿痹是痿病(或痿证)和痹病(或痹证)的合称,因两者有相似之处,古代文献多把痿和痹放在一起,列有“痿痹门”,合而论之。狭义痿痹,是指痹病日久,关节疼痛与肌肉萎缩、肢体失用并见的严重痹病[1]。本文所论痿痹为狭义痿痹,是从症状特征角度命名的痹病,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痿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为了正确认识痿痹,以便临床正确运用,本文对痿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进行复习和整理。

1痿痹的病名

痿痹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曰:“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神农本草经》载有“寒湿痿痹”等。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有“肤痛痿痹”。隋•巢远方《诸病源候论》列有“虚劳风痿痹不随候”。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也论有痿痹。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曰:“阴痿下湿者,痿痹也。”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载有“虚劳痿痹”。《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提及痿痹。《妇人大全良方》《证治准绳》论有“筋痿痹”。明清之后,众多医家多论有痿痹,如《推师求意》《普济方》《医经秘旨》《奇效良方》《医学纲目》《解围元薮》《濒湖脉学》《本草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养生导引法》《医门法律》《证治汇补》《医述》《杂病广要》《本草害利》等都论及痿痹。

2痿痹的病因病机

痿痹的发生常因正气亏虚,邪气侵袭。随着病情发展,而见关节肿痛,肌肉萎缩,甚则瘫软于床。

2.1外邪侵袭

风寒等邪侵袭,经络筋脉阻滞,肌肉关节失养,而致痿痹;或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外感湿邪,渐积不去,郁而生热,浸淫筋络,以致关节肿痛,日久筋脉缓迟不用,成为痿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千金翼方》云:“阴痿下湿者,痿痹也。”明•盛寅《医经秘旨》曰:“热则生风,痿痹不随而有风象。”沈之问《解围元薮》曰:“手脚游肿作痛,四肢不收,古称骨痿,即因痹也,由风冷贼邪中伤髓液。”李梴《医学入门》曰:“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此所以痹久亦能成痿。”吴崑《医方考》曰:“湿气着于肌肉,则营卫之气不荣,令人痹而不仁,即为肉痿,肉痿即肉痹耳。”涂申《百代医宗》曰:“风寒湿合而为痹,脉浮而缓,筋骨痿弱,肢体麻痹不仁。”清•喻昌《医门法律》曰:“至于筋缓不收,痿痹不仁,因其风热胜湿,为燥日久,乃燥病之甚者也。”林佩琴《类证治裁》曰:“肾虚风袭,则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尺中浮大而数。”

2.2正气亏虚

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无以濡养筋脉、关节、肌肉,日久导致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并见,发为痿痹;或因房劳、久病导致肝肾亏虚,复感外邪,而发为痹病;肝肾亏虚,筋骨失于濡养,日久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不能起于床,发为本病。《素问•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又曰:“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尺脉虚小,足胫寒,痿痹脚疼。”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若肾水亏损,不能滋养筋骨,或肝脾血虚,而筋痿痹。”金•李杲《东垣试效方》曰:“膏粱之人,久服阳药,醉以入房,损其真阴,则肾气热,肾气热则腰脊痛而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明•方毂等《医林绳墨》曰:“若肾伤而不治,气虚而不补,致令精竭水枯,腰脚沉重而成骨痿者,此也。”《解围元薮》曰:“手脚游肿作痛,四肢不收,古称骨痿,即因痹也,……脾土不固,五脏无本,以致血气亏乏。”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汗出日久,虚风痿痹。”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痹久成痿,虚之所在,邪必凑之。”

2.3气滞痰瘀

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出现脏腑、经络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导致肢体关节失于濡养,病久出现关节胀痛、刺痛,肢体痿软无力,而致痿痹;或饮食不节,或邪气所伤,痰浊内生,阻滞筋骨关节,日久肢体痿软,筋肉无力,而致痿痹。《诸病源候论》曰:“夫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病在于阴,其人若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也,在于阴则其人筋骨痿枯,身体急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解围元薮》曰:“若瘫在左则死血凝滞,在右则痰涎淤䐜,或曰偏枯,或曰痿痹。”明•戴思恭《推师求意》曰:“留着之邪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则作痛痹;若不干其流行出入之道,则不痛,但痿痹耳。”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证治汇补》曰:“面色如土,四肢痿痹,屈伸不利者,风湿挟痰也。”综上所述,痿痹病因有外邪侵袭、正气亏虚、气滞痰瘀等,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5]。本病病位在肢体肌肉、关节、筋骨,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基本病因病机为邪郁络阻,肌肉筋骨关节失养,萎废失用。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血亏虚、肝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浸淫、寒邪阻滞、气滞痰瘀为多见。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候。

3痿痹的主要表现

“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足痿下重。”(《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气交变大论》)“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筋痿拘缓。”(《神农本草经》)“肤痛痿痹。”“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针灸甲乙经》)“筋骨痿枯,身体疼痛,此为痿痹之病。”“诊其脉,尺中虚小者,是胫寒痿痹也。”(《诸病源候论》)“风痿痹气,体不便,热烦满,少气消渴。”“肩痛痿痹不仁。”“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足痿痹不能行。”“痿痹坐不能起。”“尺脉虚小,足胫寒,痿痹脚疼。”(《备急千金要方》)“阴痿下湿者,痿痹也。”“大风痿痹。”(《千金翼方》)“尺脉牢小者,足胫寒痿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筋骨痿枯,身体急痛,此为痿痹之病。”“虚劳痿痹,四肢不收,不能俯仰,两肩中疼痛,身重筋急,体如刀刺,身不能自任。”“虚劳痿痹不遂,筋脉急痛。”“虚劳痿痹,肢节疼痛或偏枯,或腰痛,挛急。”“虚劳痿痹,肢节疼痛。”“虚劳痿痹少气,筋挛,关节疼痛,难以屈伸,不能行。”“虚劳痿痹,手足厥冷,精气虚乏,骨节疼痛,头眩,吐逆,腰脊强直。”“虚劳痿痹,百节沉重,四肢不举,食饮渐少,羸瘦乏力。”“虚劳痿痹,四肢挛急,肌体枯瘦。”“虚劳痿痹,四肢不举,头目昏重,不能饮食,身体乏力,疼痛。”“虚劳痿痹,腰脚不遂,头昏目暗,心烦健忘,身体沉重。”“虚劳痿痹,腰脚不遂,骨节酸疼,筋脉拘急。”(《太平圣惠方》)“腰脚疼痛,痿痹不仁,骨髓中冷,久立不得,羸瘦。”“腰脚痿痹不仁,骨髓痠痛,不能久立,渐觉消瘦。”(《圣济总录》《普济方》)“下重脚痿。”“足痿不收履。”(《针灸资生经》)“偏风痿痹。”(《脾胃论》《普济方》《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杂病广要》)“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为痿软失力。”(《脾胃论》)“腰脊痛而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东垣试效方》)“喘满痿痹。”(《普济方》)“痿痹不随而有风象。”(《医经秘旨》)“脉浮而缓,筋骨痿弱,肢体麻痹不仁。”(《奇效良方》《百代医宗》)“手足痿痹,不能任身。”(《奇效良方》)“上下酸疼,或左或右,注于身之半边。如酸、如痛、如麻、如木、如困、如痴、倦怠废弛,或虚肿,或作挛拳,或骨髓抽掣,或遍身游变,或振抖若惊,或痿败。……或曰偏枯,或曰痿痹。”“手脚游肿作痛,四肢不收,古称骨痿,即因痹也。”(《解围元薮》)“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湿痰也。”(《医学纲目》《杂病广要》)“风湿痿痹。”(《本草纲目》)“腰脚沉重而成骨痿。”(《医林绳墨》)“痹而不仁,即为肉痿。肉痿即肉痹。”(《医方考》)“下焦湿热痿痹。”(《景岳全书》)“汗出日久,虚风痿痹。”“腰肢痿弱,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按之无力,痛亦攸攸隐隐而不甚。”(《医宗必读》)“腰背及下肢痿痹。”(《养生导引法》)“筋缓不收,痿痹不仁。”(《医门法律》)“面色如土,四肢痿痹,屈伸不利”(《证治汇补》《医述》)“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症因脉治》)“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髓减骨枯,恐成骨痿。”(《医学心悟》)“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尺中浮大而数。”“虚热筋痿,颤掉作痛。”(《类证治裁》)“痿痹不仁。”(《杂病广要》)“湿热痿痹。”(《本草害利》)历代文献描述了痿痹的临床表现,综合文献所述,痿痹的主要症状有:全身多关节肿痛伴肢体筋骨肌肉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至肌肉萎缩,弛纵瘫痪。根据其证候特点,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多发性肌炎、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叠综合征等出现痿痹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4历代医家对痿痹的论述。

《内经》论有痿痹,在《素问•痿论》中所论痿病中也有痿痹内容。《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诸病源候论》列有“虚劳风痿痹不随候”,提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忧虑所为”,及其脉“尺中虚小”。《太平圣惠方》承《诸病源候论》列有“治虚劳痿痹不遂诸方”,曰:“夫风寒湿三气合为痹病也,在于阴则其人筋骨痿枯,身体急痛,此为痿痹之病,皆愁思所致。”明•朱橚《普济方》论曰:“入肺则喘满痿痹。”盛寅《医经秘旨》曰:“热则生风,痿痹不随而有风象,医以风治之,恐不免致痿也。”《解围元薮》列有“半肢风”“软瘫风”,其部分症状与痿痹相似。《医学入门》曰:“凡味酸伤筋则缓,味咸伤骨则痿。”李时珍《濒湖脉学》论有痿痹脉象,曰:“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医方考》列有“痿痹门”,认为“肉痿即肉痹”。王肯堂《证治准绳》承《妇人大全良方》曰:“若肾水亏损,不能滋养筋骨,或肝脾血虚,而筋痿痹。”《医门法律》承《素问玄机原病式》曰:“二阴郁结,则痿痹而神无所用。”《证治汇补》详论曰:“痹久成痿:虚之所在,邪必凑之,邪入皮肤血脉,轻者易治,留连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难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对本病辨证曰:“若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湿热也,恐成痿症。”“若脉细数无力,便结溺赤,虚火时炎,此肾气热,髓减骨枯,恐成骨痿,斯为阴虚。”秦之桢《症因脉治》描述肾痹有骨痿的表现。《类证治裁》则论有“故治鹤膝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周学海《读医随笔》曰:“夫湿热者,发为痿躄。……大筋短,则屈伸不能;小筋弛长,则操纵无力,而合病为痿矣。”

5痿痹相关问题

5.1痿痹与痿病(痿证)

两者都可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不利,甚至瘫痪。痿痹不仅见肌肉萎缩、肢体失用,而且有关节疼痛的表现。而痿病没有关节肿痛症状,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萎无力为主要表现。两者不同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如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曰:“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

5.2痿痹与麻痹(麻木)

两者皆可见肢体痿软、麻木。如《证治汇补》曰:“闭塞不通谓之痹,或痛痒麻痹,或手足缓弱,与痿相类。”痿痹是以关节疼痛与肌肉萎缩、肢体失用并见的严重痹病,可伴见肢体麻木;而麻痹(麻木)则以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可见肌肉萎缩,而无肢体失用。但麻痹(麻木)严重可发展为痿痹。

6痿痹的治疗

6.1痿痹的治疗原则

扶正为主兼祛邪为本病治疗总则。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治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病久则以本虚为主,治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临床中,应辨清虚实,标本兼治。湿热浸淫者,清利湿热;寒邪入侵者,温阳通络;肝肾亏虚者,滋养肝肾;气血亏虚者,益气补血;气滞痰瘀者,祛瘀化瘀。

6.2历代医家对痿痹的论治

《内经》提出治疗本病的原则和方法,如《素问•痿论》云:“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提出了著名的“治痿独取阳明”之法,即指采用补益脾胃的方法治疗本病。《神农本草经》载有牛膝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南星主“筋痿拘缓”等。《针灸甲乙经》针灸治疗本病曰:“肤痛痿痹,外丘主之。”“颈项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天井主之。”《诸病源候论》用导引法治疗本病,曰:“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备急千金要方》曰:“若患风痿痹气,体不便,热烦满,少气消渴”,用棘刺丸加葳蕤、天冬、菟丝子治疗。针灸治疗本病:“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髀关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地仓、大泉主足痿痹不能行;光明主痿痹坐不能起。”《千金翼方》用乌雄鸡血、魁蛤、五母麻、类鼻、蜀格、理石以及八风十二痹散治疗痿痹;“槐,八月断大枝,使生嫩叶,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唐•王焘《外台秘要》用深师韭子丸加葳蕤、天门冬、菟丝子治“风痿痹”。《太平圣惠方》载有“虚劳痿痹”方剂11首,如用抽风独活散“治虚劳痿痹不遂,筋脉急痛”;桑寄生散“治虚劳痿痹,肢节疼痛或偏枯,或腰痛,挛急”;羌活散“治虚劳痿痹,肢节疼痛”;茯苓丸“治虚劳痿痹,手足厥冷,精气虚乏,骨节疼痛,头眩,吐逆,腰脊强直”;补肾丸“治虚劳痿痹,百节沉重,四肢不举,食饮渐少,羸瘦乏力”;石斛丸“治虚劳痿痹,四肢挛急,肌体枯瘦”;牛膝丸“治虚劳痿痹,四肢不举,头目昏重,不能饮食,身体乏力,疼痛”;羌活丸“治虚劳痿痹,腰脚不遂,头昏目暗,心烦健忘,身体沉重”;萆薢丸“治虚劳痿痹,腰脚不遂,骨节酸疼,筋脉拘急”等。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针灸治疗本病曰:“合谷治痿臂。”“承山疗下重脚痿。”复溜治“足痿不收履”。《妇人大全良方》曰:“肾水亏损,……或肝脾血虚,而筋痿痹,用六味丸。”《证治准绳》从之。《脾胃论》用安胃汤治“偏风痿痹”。《普济方》《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杂病广要》从之。《东垣试效方》曰:“……久则髓减骨枯,骨枯发为骨痿,宜六味地黄圆、温肾圆、封髓丹之类,以补阴之不足也。”

明•徐彦纯《玉机微义》认为本病“因虚而感,既著体不去,须制对证药日夜饮之。虽留连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脏,庶可扶持也。如钱仲阳取茯苓其大逾斗者,以法啖之,阅月乃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寿八十二而终,惜乎其方无传。”强调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虽偏废,也可延年益寿。《普济方》承《圣济总录》用羌活汤“治腰脚疼痛,痿痹不仁,骨髓中冷,久立不得,羸瘦”“下焦风虚,腰脚痿痹不仁,骨髓痠痛,不能久立,渐觉消瘦”。佚名《丹溪摘玄》用虎潜丸治疗本病。《解围元薮》认为半肢风治疗“以救苦回生丹、二八济阳丹,兼以大补元阳,养血调气壮本,则愈”。软瘫风“以神仙换骨丹,搜风顺气丸,二八济阳丹等选治”。《本草纲目》用五加皮治“风湿痿痹”;白菊花酒治痿痹。《医林绳墨》对于肾虚骨痿者,“所治之法,然当补肾为先,清痰理气次之,行血清热又次之”。张介宾《景岳全书》用鸡血治疗痿痹;“苍术与黄檗同煎,最逐下焦湿热痿痹”。《医宗必读》曰:“安胃汤治汗出日久,虚风痿痹。”对于“腰肢痿弱,脚膝酸软”“分寒热二候:脉细而软,力怯短气,小便清利,肾丸气、茴香丸、鹿茸、羊肾之类;脉大而软,小便黄,虚火炎,六味丸、封髓丸”。胡文焕《养生导引法》用导引法治疗“腰背及下肢痿痹”。《医学心悟》曰:“若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湿热也,恐成痿症,前方(苍白二陈汤)加黄柏主之。”“若脉细数无力,便结溺赤,虚火时炎,此肾气热,髓减骨枯,恐成骨痿,斯为阴虚,须补先天之水,则用六味丸,合补阴丸之类,不可误用热药,以灼其阴,治者审之。”《类证治裁》曰:“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尺中浮大而数,安肾汤。”“虚热筋痿,颤掉作痛,鹿茸四斤丸。”

清•邹存金《外治寿世方》曰:“二妙汤熏洗法,治一切风湿瘫痪,筋骨疼痛,无不神效。”《验方新编》从之。凌奂《本草害利》用制附子治疗“湿热痿痹”。近代赵金铎曰:“痹证久延,关节畸形,肌肉枯削,肢体痿废不用,与痿症极为相似”,选用《金匮》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薯蓣丸调理,多获良效。薛盟对于胸腰椎骨质增生症或伴有下肢肌肉萎缩,常因风寒湿邪乘肾督之虚而入侵骨髓,或由压缩性骨折后遗症而引起长期痹痛,俯仰活动不利,两腿粗细不对称,步履痿弱无力,形体消瘦,筋骨将痿废不用,自拟四物振督汤治疗;“下肢痿弱,加服健步虎潜丸”。张镜人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皮肌炎的痿痹表现:肺热伤津证,法拟清热润燥,养肺生津,仿清燥救肺汤加减;脾虚湿热证,治宗治痿独取阳明之意,法拟健脾益胃,清热利湿,仿参苓白术散、加味二妙散加减;肝肾阴虚证,肢体痿软乏力者,法拟补肝益肾,滋阴清热,仿虎潜丸加减。李济仁认为“痹痿合病重调肝肾”,用其经验方生肌养荣汤;病在上肢,疼痛或麻木不仁,抬举无力,肢凉者,用阳和复脉汤;若上肢热胀疼痛者,方选四妙通脉汤;病在腰背下肢,腰背僵急,俯仰受限,步履艰辛,甚者下肢无力、肌萎,足不任地者,治以温经散寒,祛湿舒筋,方用独活散加减;如患肢拘挛不伸加赤芍;痛甚加制乳没、土鳖虫。《中国壮药学》曰:“八角枫,通络祛风,散寒镇痛,用于风湿疼痛,麻木瘫痪。”

7痿痹的转归预后

痿痹为慢性难治性痹病,预后不佳,但在积极控制疾病的同时,加上合理的功能康复锻炼,病情可得到控制而好转。初期以邪实为主者,经过积极正确治疗,预后较好;久病以正虚为主者,预后较差。

8结语

痿痹病位在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可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基本病因病机为邪郁络阻,肌肉筋骨关节萎废失用。病性为本虚标实。扶正为主兼祛邪,为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临床中,应辨清虚实,标本兼治。湿热浸淫者,清利湿热;寒邪入侵者,温阳通络;肝肾亏虚者,滋养肝肾;气血亏虚者,益气补血;气滞痰瘀者,祛瘀化瘀。痿痹为慢性难治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积极治疗,配合科学合理的功能康复锻炼,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乃可恢复生活自理。另外,根据规范化研究,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6],那么痿痹就是二级病名(特殊痹)下面的三级病名。痿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对风湿病的丰富和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

9参考文献

[1]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04-308.

[2]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病名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37-41.

作者:李满意;娄玉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