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对抗战影视艺术精品开发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通过回顾与梳理“十七年”时期的保定抗战影片,本文指出其精品存在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保定;抗战影视;精品开发
一、回顾与梳理
保定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抗敌的主战场,这里既是抗日根据地,又有游击区和沦陷区。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孕育了闻名中外的保定抗战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集中反映保定抗战史实影响力深远的文学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屏,成为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鲜活有力地传播了保定抗战文化。据《河北题材影视史》统计,1949—1966年的十七年里总共上演了8部a保定抗战影片。这些影片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地域色彩浓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保定如火如荼的抗战文化,成为保定红色文化的载体,品牌效应历久弥新。纵观影片创作,其文学体裁源于小说的居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叙述、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保定作家群的创作如:孔厥和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梁斌的《红旗谱》、刘流的《烈火金刚》、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孙犁的《风云初记》、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都为电影文学剧本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十七年”的保定抗战影片,大多通过对“五一大扫荡”等典型环境的描写,讲述主人公如何经历苦难与战争,迅速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故事。这样的立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保定作家群的亲身经历。他们从保定抗战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枪林弹雨的洗礼,使他们对“实现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结合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英雄气质的把握、英雄行为的细节的准确体现等方面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在抗战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熠熠生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望无尽的青纱帐、巍峨料峭的狼牙山、苇绿荷红的白洋淀,村村通、户户连的地道,既是保定的特色景致,又是英雄们工作、生活、战斗的舞台。自然景观、时代背景、典型社会环境的结合,成为影片剧情创作、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既烘托了英雄的高尚行为,又渲染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达出健康、向上、纯真、明朗的时代生活气息。
二、开发策略
保定市委、市政府对抗战文化的挖掘由来已久,几年来就加强文化建设连续出台了《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提升保定市城市品位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等多个纲领性文件,红色抗战文化品牌培育被明确作为一项战略提到文化名城建设中来。2007年1月,保定市旅游局推出“跟着老电影去旅行”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2010年8月,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保定日报社联合排演大型抗战交响史诗《太行魂》,再次掀起抗战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与此同时,保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抗战文化为龙头,深入贯彻《2005—2010保定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抗战影视文化内涵,提出组织创作一批反映保定历史文化和主流人文精神的影视、艺术作品,推出一批具有保定特色的原创型文艺精品,并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诵经典、唱红歌、读红书、讲传统”活动,开启保定首届“红色文化季”,启动“跟着老电影到保定旅行——群星璀璨映保定”活动,全面营造和培育全市红色文化氛围,打造抗战文化品牌。纵观保定抗战影视艺术的开发现状,笔者提出如下策略:
1.树立精品意识精品是每个时代文艺兴衰的重要标志。如电影《小兵张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电影和电视剧。这些影视作品,大都很好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通过典型环境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人物既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引领了时代精神和文化风尚。精品的创作,不但需要作者对时代生活有丰富的体验,而且还需要作者能够概括、提炼出反映时代新风貌的人物。谈及人物的塑造,电影《小兵张嘎》的编剧徐光耀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简单说,是我综合了许多当年战友的事迹和特征——特别是带有‘嘎子’色彩的特征,加以虚构、编织、创作出来的。”徐光耀笔下的嘎子,不但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而且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语言特色。嘎子的形象对于观众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概括地表现了观众曾经感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而“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的人现实中似乎从未有过,它是作者向现实借用材料,创作出来的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因而,它是全新的,寄托了作者的感悟与想象。可以说,《小兵张嘎》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它是“十七年”保定抗战影片继承传统的创新发展,既有其共性特征,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因素。电影“敏锐地捕捉到了小说中对于嘎子这个人物成功塑造的精髓,运用电影化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将小说中的精神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终于在政治意识与艺术尺度、风格样式与时代主潮、人物个性与政治共性上找到了适当的分寸和思路。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小兵张嘎》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为保定抗战影视剧的创作树立了精品样板。
2.拓宽体裁形式自1992年起,保定电视台先后拍摄了《保定作家群》《晋察冀文艺兵》《瞬间——中国红色摄影历程》《马兰村的红色报人》《寻找王二小》等一大批电视纪录片。这些“红色纪录片”的问世,不但拓宽了保定抗战题材影视剧的体裁形式,而且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晋察冀文艺兵》的拍摄曾荣获“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三大殊荣”。如何深入挖掘保定抗战影视文化,扭转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一家独大”的困局,保定电视台的先行涉水无疑是成功的。多年来,他们就地取材,将乡土风情和抗战传奇作为题材选择的切入点,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除了亲赴现场用镜头客观纪录历史遗存外,还运用主观镜头的组合,通过准确、独到的画外音解说和评述历史。因而,使纪录片对战争题材的挖掘没有囿于控诉和反思层面,反而具有了人文关怀和救赎的意义。此外,动画电影《小兵张嘎》的问世,也是近年来保定抗战题材影视剧体裁创新的例证。这部动画片,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荣获了2005年中国政府华表奖优秀动画片奖。影片兼顾“怀旧”和“创新”的双重视角,在“现实题材”“人物形象”“写实风格”等方面开疆拓土,并“运用电脑三维技术和二维技术的结合,增加了新的视觉元素,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满足了当今已看惯了惊险大片的观众的欣赏需求”。
3.接通传播渠道21世纪,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电影和电视的一统天下。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方式的运用,影视传播突破空间限制,真正成为随时、随地“点播即看”的快捷娱乐方式。一方面,影视借助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打破影院、电视终端传统媒介的传播限制,呈现出交互性、跨时空传播的新特点;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立体传播平台,如博客、网络直播室、聊吧等,为观众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不但将影视传播的内容延伸、扩散,还将观众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创作者,深刻地影响了影视的创作与播出。最近几年,《水上游击队》等保定抗战影视剧,采用了电视台与互联网同步放映的传播方式。大众轻点鼠标、碰触屏幕即可在电脑和手机上下载观看。线上、线下,人们除了随时、随地享受抗战剧带来的战争奇观、感官刺激外;网络环境中的虚拟与真实,充分调动了观看者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论坛专题、微博评论和网络新闻的互动中来,接通、拓宽传播渠道的同时,深化了影视剧的主题内涵,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从而为保定抗战影视剧的传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来。
参考文献:
[1]刘福全,王新玲,王慧霞,信文静.河北题材影视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刘福泉,王新玲.论保定题材影视的地位与成就[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9).
[3]徐光耀.徐光耀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4]马华.动画电影《小兵张嘎》的剧本改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5)
.[5]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啸文.薪火传承别开生面——河北省“红色电视纪录片”印象[J].当代电视,2007(6).
[7]谈凤霞.论动画电影《小兵张嘎》的美学创新[J].电影评介,2007(24).
[8]刘新业.探究新媒体环境对影视传播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2(22).
作者:王莹;王刚 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