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1.1.1数据源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统计源,由于CSSCI收录了体育学10种优秀期刊,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优秀论文刊基本载于其中,选择这样的统计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以部分窥视全貌。CSSCI的著录数据为我们进行地区、机构、学科、学者等多角度统计分析提供了科学数据。2012年5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为提升CSSCI的系统检索、统计功能,研制开发了CSSCI新版平台。本着严谨的研究态度,笔者同时利用CSS-CI新版平台跟旧版平台来整合数据。

1.1.2检索方法通过对中图法分类号的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内容分别属于中图类号G811.4、G812.4、G807、G812.7、G812.9、G89、G80-05,应该说,这些类号包含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全部内容。但由于在论文的分类著录中有可能将一些交叉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论文划分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所属上述分类以外,所以,我们又选取了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密切相关的几个重点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大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消费、体育休闲、体育经济,以这几个关键词和上述的分类号同时检索,合并后去除重复者,得到最后的统计数据。

1.1.3数据处理我们编制了程序,以检索命中记录的ID号作为唯一标识,将重复命中者剔除。然后,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分别从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刊载期刊类型、发文和引文概况、论文类型等方面对检出文献作统计,其中将论文刊载的期刊类型分为体育学期刊和非体育学期刊,分别统计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刊载在这两个类型期刊上的历年数量。为了分析其发文和引文概况,将历年的文献总量、引文总量进行统计,并把文献分为有引文文章和无引文文章来分别统计其数量。而论文类型则是根据源数据给出的类型来进行分类统计,分为研究论文、综述、评论、传记资料、报告、译文、其他等7种。

1.2研究方法

本文以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产出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计量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计量法是从数量角度出发,利用数学、统计学工具揭示文献信息的数量关系、分布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本研究主要利用EXCEL作为统计工具,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文和引文概况、论文类型、及刊载期刊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并使用折线图来生动展示统计结果。此外,还通过与体育学其他学科作横向对比来说明体育人文学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2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概况分析

2002—2005年间,CSSCI收录的体育学学术期刊为7种,在2006—2007年,新增了两种体育学期刊达到9种,而在2008以后增至10种。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主要刊载于这些期刊。

2.1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刊载期刊分析2002—2011年间CSSCI共收录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9087篇,其中刊载在体育学期刊上的文章8638篇,有449篇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如经济学、管理学和各类综合性学报等。有95.1%左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集中在体育学期刊上,而仅有4.9%的文章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这一分布情况基本符合布拉德福文献分散与集中定律,即某一学科的文章高度集中于期刊数量相对较少的核心区内,而少数分布在期刊数量较多的其他区域(表1)。•39•按照文献计量学理论,学科的文献增长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即缓慢增长的初始阶段、指数增长阶段、线性增长阶段和缓慢阶段,但表现在各学科的形成略有不同,某领域的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2011年CSSCI收录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总体来说是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仅有609篇,到2008年达10a之最1123篇,其中2006—2010年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发文最为旺盛的时期。笔者认为这其中原因不只是因为2006年开始CSSCI收录期刊在增加以及学科趋于成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2008年对于中国体育界来说是一个特殊并有重大意义的年份———第29届奥运会以及第29届残奥会均在这一年于中国北京举行以及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夺得第一名。可以说,这一年社会各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次体育盛事上,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引发了一次体育研究热潮。根据源数据发现从2007年开始,体育人文社会领域对奥运题材的关注热度增加。2008年以后随着奥运会热度的慢慢退却,关于奥运的文章数量也开始回落。而纵观全局发现2011年的发文表现的不如人意(726篇),数量明显少于前几年。

探究其原因时发现,近年来有一些期刊,尤其是学术类期刊,在注意形式和规范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容和学术分量,不少期刊取消了“篇幅限制”,有些期刊载文量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以及全民对大众体育、体育消费等方面越来越关切及重视,促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开始几年的以概念、理论为主,到现在越来越注重应用以及跟其他学科的结合,期刊在收录文章时也更注重质量和学术性。以体育学核心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为例,表2给出2002—2011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载文情况,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到2007年以前,该期刊载文量保持递增状态,2008年开始减少,到2011年年均载文量只有463篇,是最多时期(2007年)的一半还不到。这一情况印证了体育学期刊近几年载文量下降的说法。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90%刊载在体育学期刊上,因此,2011年发文量的减少也是情有可原。总的来说,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还是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并且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通过研究一个学科的论文刊载期刊类型,尤其是刊载在非本学科期刊的论文数量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该学科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力。图1给出了体育学期刊和非体育学期刊刊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数量的比例变化情况。通过图1可以更清晰的看出,体育学期刊上的历年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完全保持在90%以上,同时有研究也表明体育期刊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也多数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说明体育学期刊上刊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不仅密度大,而且更能代表体育学的最新研究水平以及更能反映体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只有6%左右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说明体育学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渗透,但从数量和比例上来看,这种渗透性还是有待加强的。细看其变化趋势发现刊载在体育学期刊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所占的比例呈微小的波动中稳步增长,非体育学期刊刊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呈缓慢下降趋势。

结合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学期刊刊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比例在2007年以前一直在波动中上升,2007年下降到一个新低点(仅微高于2002年),以后在逐年上升,2011年又出现微降的趋势。于此相反,发表在非体育学期刊上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比例在2007年达到最高(8.76%),这也是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前夕带来的全民关心体育的一个热潮,随后几年都比例开始逐年下降。这一情况需要引起体育人文社会学学者的高度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也将逐步拓宽。近年来,虽然有学者们围绕“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进行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人文社会学方法论、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的规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进展、特点、任务、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框架等的研究上。然而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等的发展,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深刻和复杂,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研究的范围应该更加扩大,而不是局限于体育领域。为了对比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的论文刊载在体育学期刊和非体育学期刊的状况,我们对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也进行了同样统计,以此对比。表3给出了2002—2011年CSSCI收录的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的刊载期刊类型情况。从表3数据来看,2002—2011年,CSSCI共收录体育学文章12716篇,其中刊载在体育学期刊上的体育学其他学科文章12226篇,有490篇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96.15%左右的体育学文章集中在体育学期刊上,只有3.85%的文章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同样的,体育学其他学科的文章分布也是符合布拉德福定律的。从文章总量变化情况看也是基本上是在上下浮动中上升,其中2004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38.1%。到2008年到达顶端(1626篇),其中有3a处于下降态势(2003年、2009年、2010年),其他年份都有或多或少的上升。

通过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的其他学科发表在非体育学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和比例,可以比较出两者的扩散性和融合性。从发表在非体育学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数量(564篇)高于体育学其他学科数量(490篇),从比例上看,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是高于体育学其他学科,只有9097篇数量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有564篇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比例达到6.2%,而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拥有12716篇论文只有490篇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比例仅有3.85%。图2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刊载在非体育学期刊上的比例对比图。由图2可以看出,两条年度比例曲线都是在上下变化之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刊载非体育学期刊上的论文比例曲线始终位于体育学其他学科的上方,只有2008年两者极为接近,但随后又拉开了一定距离。距离最大的年份是2002年,差距达4.13%,差距最小年份是2008年,差距只有0.12%。总之这两天曲线说明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相比体育学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融合性。

2.2引文概况分析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引文概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学科研究的特点和差异。这里着重对论文的篇均引文量进行分析,篇均引文量是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平均数量,它是描述论文吸收信息能力的一项指标。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科研究的整体学术规范程度、研究深度和学者的学风。一般来说,研究深度越深,引用的文献也会越多;学科整体学术规范程度越高,引用的文献也会相对较多。为了通过引文状况考察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特征和作者研究习惯,我们统计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引文数量等相关信息(表4)。根据表4提供的数据,2002—2011年CSSCI共收录体育人文社会学来源文献9087篇,平均每年900多篇,引用文献合计81720篇,篇均引文数8.99篇;有引文文章为8737篇,无引文文章350篇,有引文比例达96.1%。这10a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篇均引文量有了很大的飞跃,从2002年开始逐年上升,从一开始的仅有4.95篇次,到2011年翻了近3倍达到13.14篇次,并且有引文比例也在不断升高,从90.1%上升到97.5%。数据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学者们越来越注重引用、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来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丰富更严谨,研究深度不断加深。但是通过对比发现,2002—2006年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的篇均引文数(6.458篇)低于同期人文社会科学整体的篇均引文数(7.386篇),而有引文文献比例(94.8%)明显高于人文社会科学(73.78%),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在整个人文社科领域还是相对比较规范的,更加注重引征,但在研究深度方面还是有待加强,这个情况需要引起体育人文社会领域学者的关注。令人欣喜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篇均引文量在2007—2011年(11.016篇)比前5年有很大的提高。为了对比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文状况,我们还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文概况进行了统计,以此来进一步对比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特点。表5给出了2002—2011年CSSCI收录的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的引文统计数据。2002—2011年共收录体育学其他学科来源文献12178篇,平均每年1218篇,引用文献合计130285篇次,篇均引文数10.7篇次;有引文文章为11752篇,无引文文章426篇,有引文比例达96.5%。从表5数据中可以看出,体育学其他学科2002—2011年间的篇均引文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2002年的6.07篇次,到2011年篇均引文数量达到了13.54篇次,上升趋势非常明显。有引文文献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89.2%上升到2011年的98.8%。同样的,体育学其他学科的研究较注重文献引用,研究过程日趋规范。

通过表4、表5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对比出体育学其他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之间的引文的差异。利用表4与表5中的体育人文学与体育学其他学科的篇均引文数据(图3)。由图3可以看出,从数量变化趋势来看,两者的篇均引文量均保持着上升态势,但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量始终低于体育学其他学科。只有2009年和2011年的差距不到一篇以外,其他各年两者差距都在2篇左右,最高的2005年达到2.36篇次。对比表4和表5,有引文文献比例基本上可以说相差无几,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紧跟体育学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学科成熟度也在日渐增强。但是从数量上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每年的篇均引文量都低于体育学,可以说在篇均引文量上拖了体育学的“后腿”。总而言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文情况在自身纵向的对比来看是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同体育学其他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横向对比时,表现的不如人意,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论文类型分析一般来说,对一个学科文章的论文类型进行统计,可以分析出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式,不同类型的论文在学科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研究论文一般代表了原创性的研究,综述和评论类论文主要是学者对过去研究的回顾以及学者之间的对话,有助于学科学术传统的形成,而译文则反映了对国外学术成果的关注度。表7给出了2002—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类型统计情况。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研究论文为主,发文量占所有论文的91.7%,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大部分文章是研究性、原创性的,并且习惯于研究论文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论文的发文量除2011年外逐年递增,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水平的上升。其次是报告,发文量占总量的6.5%。综述文章与评论性文章发文量相对较少,这4类文章组成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文章的主体。最后是传记跟译文发文数量之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传记少的重要原因是相对于其他历史悠长的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兴起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从年度变化趋势上来看,综述型文章数量正在不断减少,这一现象值得引起体育人文社会领域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应加强对本学科研究成果的有效整理和总结。评论性文章少反映了本学科在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方面还有所欠缺。而报告的数量主要集中在2006—2008年奥运会比较热的这3a。从引文量来看,不同类型的论文的引文量也是有区别的。评论型文章的发文数量不大,但是篇均引文数居于首位,高达到15.3篇;紧随其后的是综述,篇均引文量达到14.8篇;而研究论文的基数虽然很大,但其篇均引文量只有9篇;排在第4的是报告,篇均引文量为7.7篇,总的来说这四种类型的论文在引文数量上有不错的表现,几乎都超过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十年平均篇均引文数(9篇)。剩余的其他几种类型的论文发文很少,引文更是只有寥寥几篇,可以忽略不计。其中综述型论文的高引文量和它的文章性质是相一致的。总的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类型分布不均衡并且不全面。

3结论与建议

1)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迅速并且日趋成熟。具体表现在论文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更规范严谨,及研究深度不断加深。2)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更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这种渗透性还是有待加强。因此,建议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学者拓宽研究范围,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合作。3)整体学术规范程度有很大的提高,但与体育学其他学科对比仍有不足。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篇均引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然而在数量上每年都低于体育学。为了更好的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应加强引证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学术成果,紧跟前沿。4)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体系仍然不够完善。论文类型分布不均衡不全面,主要以研究论文为主,而且综述论文在不断减少,学者们应当重视对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总的来说,体育人文社会学整体上还处于不断探索前进的阶段,我们有理由期待将来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有更好的表现。

作者:杨佳佳王子朴王晓虹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首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