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政策评价范文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政策评价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政策评价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政策评价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团结、教育、改造”方针的确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对知识分子现状进行了正确分析。说:“我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过去虽然受了帝国主义和反动阶级的种种影响,但是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同时也受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压迫,因而一部分参加了革命,一部分同情革命,多数对于革命抱着中立的观望态度,反革命分子只占极少数。”⑩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当然,也有部分知识分子存在着种种消极思想,所以,强调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瑏瑡准确定位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我们党的文件在30年代就有对知识分子属于劳动阶级的描述,但总的来说,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仍定位在“小资产阶级”上。1948年8月,陈云在为东北局起草的决定中指出:“企业内有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人,也有很多脑力劳动的职员。工人和职员,同是日寇、国民党政府企业的雇佣劳动者。”1949年4月25日,刘少奇在天津市委召开的国营企业职员大会上指出:“职员,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是无产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是整个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国家依靠工人,同时也依靠职员,特别依靠厂长、工程师和技师。”第二天,他在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职员是工人阶级时,更是把大学教授,新闻记者等靠薪金收入生活的,都叫做雇佣劳动者。1949年7月23日,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也说:“工人和职员都是工人阶级,他们有的是处在管理地位,有的是直接生产的体力劳动者,但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阶级的对立。”到1950年8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更是明确规定:“知识分子不应该看做一种阶级成分。知识分子的阶级出身,依其家庭成分决定。其本人的阶级成分,依本人取得的生活来源的方法决定”。政务院补充决定规定:“凡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为其中办事人员,取得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称为职员。职员为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可见,当时,已经以中央重要文件的形式确认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工人阶级。那么,何谓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呢?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概由于如下原因:一是对知识分子而言,面对社会变革,需要有一个由旧社会到新社会的适应过程,由为旧中国服务向为新中国服务的转变过程;二是从党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初衷看,是希望知识分子从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来一个迅速转变,树立起无产阶级的立场;三是当时试图扭转社会上普遍的看法,即依据知识分子的家庭出身、他们的生活条件、他们的政治立场,把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列入小资产阶级范畴;四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在延安时期改造知识分子的成功经验,即通过“团结、教育、改造”一系列政策,以纠正知识分子的消极心态。今天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的理念没有在党内和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这一切成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基本依据。首先,通过开办各种训练班、革命大学,招收知识分子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其次,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于各种社会改革改造运动。第三,从1951年秋开始,中央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知识分子中开展一场改造思想的学习运动,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这场思想改造运动到1952年秋基本结束时,全国高校教职员的91%,大学生的80%,中学教师的75%参加了学习。这次运动帮助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为他们终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树立工人阶级思想奠定了基础。欣喜地把它看作“我国值得庆贺的新气象。”但是也存在着要求过高、过急,做法简单粗暴的问题,从而在部分知识分子心中长期投下“被改造”的阴影。

二、唯心主义思想批判运动的深化

如果说“团结、教育、改造”的思想改造运动还只是从宏观的角度简单清理了知识分子的阶级立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就是延伸到各自的研究领域,深挖唯心主义思想根源的连续批判运动了。早在1951年上半年,思想文化领域就电影《武训传》展开了一场批判运动。认为:“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由此掀起了建国后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批判运动。虽然初衷是希望通过这场批判和讨论,学习如何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历史人物和中国近代历史,但它却在客观上开启了用政治批判解决学术争论的恶劣先例。1954年10月,开始了以清除胡适派思想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残余、建立马克思主义在各学术领域指导地位的学术批判。1955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讲演工作的通知》。当时中央认为“在学术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是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理论化、系统化、集中化了的表现。”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乃至“胡风集团”的批判则将思想改造问题上升到敌我矛盾的高度加以斗争,受牵连的知识分子达2100多名。思想批判运动有助于知识分子确立学术研究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但是这些批判也存在着明显的消极作用。一是把学术研究中的不同意见同建国初期的阶级斗争背景相联系,混淆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二是试图通过群众运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结果违背了知识分子的成长规律,只能适得其反;三是在运动中存在着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倾向。而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价值,往往不是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衡量的。列宁说过:“聪明的唯心主义者比愚蠢的唯物主义者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四是以世界观为依据确定阶级属性,这既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界限,也影响到了知识分子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本来“团结”是基础,“教育和改造”是手段和方法,目的是发挥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共识,结果使思想改造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党的政策初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教训!

作者:王美玉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