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党组织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设计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2014年第二期
所谓负激励,亦称被动性激励,是指当组织成员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目标或社会需要时,组织将给予惩罚或批评,使之减弱和消退,从而来抑制这种行为。负激励是党内激励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一要首先制定党员联系群众工作目标责任制,设目标,定任务,这是做好科学合理考核的前提;二要对党员、干部进行分类考核,设立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使考核有科学的依据;三要建立包括自我评估、组织评估、专家评估和群众评估在内的多重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四要建立考核结果的反馈、公开与建议制度,既为进行奖惩提供依据,又为被考核者进一步努力指明方向;五是考核结果要与奖惩、评优、职务晋升等结合起来,使考核的激励作用真正得到落实。2、监督机制。党内监督主要有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与下级监督。上级监督的制度化,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对下级党组织或党员的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二是要建立对下级党组织或党员工作的经常性检查制度;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与下级组织或党员的谈话制度,了解下级党组织或党员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四是建立和完善下级党组织或党员工作汇报制度;五是要结合党外监督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下级党组织或党员工作进行督查;六是对于存在问题的组织或党员个人,及时提出改正建议,及其处理意见。同级监督的制度化。一是对于干部来说,要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与民主集中制度;二是要建立定期汇报、工作交流制度;三是建立针对存在的问题善意批评与建议制度。下级监督的制度化。一是要把党务公开落到实处,保障党员的知情权;二是要搭建平台,畅通言路,鼓励党员说真话,说实话,保障党员的参与权、监督权和反映意见与提出建议的权利;三是将下级组织和党员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作为领导干部聘、晋的重要依据。其次要加强党外监督制度建设。党外监督主要指公众监督与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的制度化。一要不断扩大党务向公众公开的范围,方便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监督;二是要建立群众监督员制度,对党的群众工作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三是完善举报、来信、来访制度,为公众监督建立便利渠道和奖励制度;四是建立与群众的直接对话机制,鼓励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党的群众工作;五是建立群众监督反馈制度,对群众监督反映的问题有核实,有认真的回应。舆论监督的制度化。一是要建立配合舆论监督的相关制度,鼓励大众传媒对党的工作给以监督;二是要建立完善舆论监督反馈制度,对舆论监督的批评性报道,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在短期内将整改结果或查处进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反馈。3、党内批评、教育机制。党员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说来,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对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只能采用民主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加以解决。构建党内批评、教育机制,一是要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年终述职、群众评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把落实制度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努力改进党内批评的方法,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会上批评与会下做工作相结合、集体批评与个别批评相结合、批评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三是要建立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和虚心接受批评制度;四是建立对思想上、工作上出现问题的党员的集中学习、教育制度。4、群众参与党的建设机制。群众参与党的建设机制的构建包括三大制度:一是建立发展党员,群众“一票否决制”,一个积极分子能否成为一名党员,除个人各方面的努力外,由群众说了算,使一个人从成为党员的那一刻开始,就把服务群众,让群众满意放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二是建立和完善群众评议党员制度,把群众对党员的评议作为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是否优秀最重要的内容;三是改革党内干部选聘制度,大力推行“公推直选”,使群众的意见成为干部任用选拔晋升最重要的指标。5、问责惩处机制。一是在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被问责者可以申辩的责任追究制度,既要使被问责者心服口服,又要达到问责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二是要打破基层党组织干部的“铁饭碗”,建立起“能上能下”的干部选用制度,对不称职的干部进行降职或免职处理,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要引入淘汰机制,打破党员身份终身制,劝退不合格党员,开除犯严重错误的党员,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二、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机制
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内驱力和施加外部压力来推动群众工作的开展,而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机制则是实现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最直接的制度载体和路径选择。1、深入群众机制。密切联系群众,就不能高高在上,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就必须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深入”上好功夫,做好文章。要保证深入联系群众到位,就必须要建立和健全深入群众的相应机制,通过制度来加以保障。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制度,变“上访”为“下访”,真正深入基层,以“入户”为标准,开展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确保所有党员与群众都能建立起广泛性、经常性接触,了解民情、民需、民急、民难,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化解民怨,赢取民心。第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使联系点能覆盖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要把联系对象覆盖到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流动人口等困难群体,明确联系对象和方式,定期深入基层一线蹲点调研,向联系对象了解情况,体察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批评,并定期向组织汇报联系情况。第三,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接访、约访、回访以及定期信访等定期接待群众制度,通过亲自接待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第四,建立和完善向群众通报工作、定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等党群沟通联系制度,设立联系群众的热线电话、党代表工作室,搭建网上互动平台,疏通、拓宽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在相互沟通中增进党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2、民意表达机制。要使密切联系群众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说了有人听,有问题能解决,能够参与政策的制定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因此,健全反应灵敏、沟通快捷、运转高效、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民意表达机制,对于引导社会各阶层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各种诉求,从而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要完善党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党务公开的范围,使群众能够了解实情,言之有物;其次,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群众评议党员、群众监督等制度和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和规范诸如电子党务、在线交流、博客论坛、决策听证会、领导信箱等网上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党群民意沟通对话制度,让群众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向党组织表达民意;再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咨询制度。凡是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出台前,都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咨询、听证、公示,广泛听取和积极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听民声、集民智、护民利,使群众能够有序参与到决策中来;最后,要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民意诉求反馈机制。对群众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细心甄别、及时处理、迅速回应,公正、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群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将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3、服务群众机制。密切联系群众,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在邓小平看来,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是党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条件。他说:“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①可见,建设和完善服务群众机制是做好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建立服务群众机制,一是要以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为重点,以广泛开展群众性服务工作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形成全覆盖的系统化的服务群众网络;二是要以民生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结对帮扶、义务帮扶、法律援助、领导督办等各项服务群众制度,搭建联动式、“一站式”快捷有效的便民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效能。4、群众利益调处与权益保障机制。要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就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②为此,就必须要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站在代表群众利益的立场上,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反映民情,要以组织的名义为群众的利益鼓与呼,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解决。第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首先要建立群众思想教育制度,对群众进行正确利益观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群众在利益面前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基层组织要能够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特别是要会运用法律手段对利益矛盾纠纷进行调节,把利益矛盾纠纷调节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协调解决重大矛盾纠纷责任制、重大群体性事件限期化解制度以及全覆盖立体化的矛盾化解工作网络体系等。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党内激励机制和直接联系群众机制的关系。前者属于动力机制,后者属于作用机制,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如果没有动力机制,作用机制就只能成为“摆设”,而如果没有作用机制,动力机制也难以“落地”。因此既要重视动力机制的建设,也要重视作用机制的构建。2、正激励机制与负激励机制的关系。正激励机制是党内激励机制的主导机制,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机制,而负激励机制是正激励机制的有益补充,也是不可或缺的。3、对于正激励机制而言,情感激励是最基础的,精神激励是最高层面的,工作激励是最现实的,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目标管理制度,榜样激励需要注意榜样的培养,而物质激励,基于党组织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可以有,但绝不可以成为主要的激励形式,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4、对于负激励机制而言,考核制度的建立需要注意科学、合理,监督机制关键在于常态化、制度化,党内批评教育与问责惩处手段的使用一定要十分的谨慎,群众参与党的建设机制应当是当前负激励机制的重点。5、对于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机制而言,深入群众机制是前提性、保障性的机制,服务群众机制和群众利益调处与权益保障机制是最根本的,民意表达机制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作者:郭建任亮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