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念危机探究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念危机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念危机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念危机探究

一、理论反思应对空谈

从理论上反思空谈,既要看到目前危机的严重性,也要看到危机的发展变化。

(一)全面深入吃透理论。专业细分促进学科发展,但过度细化出现偏差:要么忽视人的体面寻求严密推演,远离大众;要么是填鸭式强灌和口号式训诫,漠视实情。这时需要呼唤理论反思,形成整合思路,从学科设置、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物质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功能,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成果。整体性“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最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应该在整体性框架内彼此理解”,①整合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提倡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与价值、形成与发展、经济与政治、文本与现实等统一起来,整体关切人的需要。

(二)整体理解经典原著。整体性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矫正远离文本的倾向,既能继承历史的思想精髓,又能考察社会的时代思想,既能从现实的逻辑起点建立理论框架,又能坚守为劳动人民谋求福利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表明要“从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来论证”“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从“所处的时代、所属的学术共同体”论述实践意义。②广泛占有思想史和共同体思想材料的基础上,确定逻辑起点,形成思想的运动体系,然后叙述思想发展过程,焕发材料的生机。但是价值取向一以贯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当前就是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需要。

(三)理性看待研究范式。重读马克思、回归文本,虽然容易形成脱离实际的倾向,但仍是所有研究者必要的理论储备,不可或缺。不管是马克思学、文本派,还是苏式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都要认识其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要肯定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历史作用,整体把握,合作交流,兼收并蓄。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认识论。着眼全球视野在中国语境批判和推进国内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深度反思、尊重和吸收文本派和以西解马等致思路径的合理要素,通过“改造与创造”“运用既有中国化的学术话语体系”“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寻找出新的话语予以提炼”“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③

(四)全程全面革新理论。纵览各种研究范式,既要防止对人的能动性的忽略,也要防止对客观历史规律的无视。这就需要永葆理论的先进性:既要“对话语权力的批判”,更要“注重对物质拜物教关系的消解”④;既要“依赖于个人的觉醒或努力”,也“要依赖于主要社会阶级的理性发展”,⑤既要调整经济关系,也要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进程的矛盾;既要凸显人的实践活动,也要结合生产方式运动的客观规律。⑥在世界贫富强弱的鲜明对比下,追求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生活的深层动机无法阻遏。这反映在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道路上全过程各领域不断出现新型冲突和困难。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外部缓和矛盾;只有加快改革创新理论,不断解释和解决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的新差异和新困难,才能从内部安慰人心,激发活力,奋勇前进。

(五)积极培育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自主设计的宝贵实践,助推中国理论自信,强化民族自强心理。现实是问题的来源,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创新是理论的新春,理论是自信的求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阐发中国现实,呈现中国问题,立足时代前沿,总结中国经验,关注人的生活,秉持世界视野,注重理论创新,这已成学界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建章立制,加强队伍建设,科学利用现代科技,促进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团结统一齐努力,凝神聚气促发展;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发思想活力,求真务实地思考、解释和解决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提供哲学方案。

(六)平等参与理论批判。形形色色的理论现象,是理论大发展大繁荣的表现。但自信不是自大,积极不是偏执,对其中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进行平等而友善的批判有助于形成开明的学术环境,涌现新型方案。比如,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割裂马克思哲学和恩格斯哲学,重文本轻现实,教条式机械化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开放前后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割裂、对立并相互否定。这些理论倾向既有现实根源,也有道德迷失,需要辩证批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理性平和,尊重逻辑,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真理权威,摒弃学理迷信,既要能批判一切理论,也要能承受一切批判。出于公心公正的平等批判是哲学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哲学才是常青之树。批判的最终目的仍是谋求中国人民的福祉。

(七)包容各种理论探索。既要加强理论批判,也要呼吁理论包容:平等对话,公平竞争,鼓励学术争鸣,允许理论新见,反对学术垄断,抵制思想压制,参与学术争论。科学本质在创新,评价创新要宽容。善待符合人道精神的自由探索———新发现、新发明、新视角、新提法、新思路、新表达。激发理论研究的批判活力,尊重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推进理论系统的丰富和功能的强大。中国既存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发展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必然有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多种表达。呵护多样化的研究风格和研究内容,有利于理论批判相互激励,百舸争流,迸发中国力量,振作中国精神。

(八)推进理论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拓展视野,吸收跨学科领域合理要素,科际合作,视域整合,加强与各学科理论的对话和交流而不是排斥和封闭,既要跨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条块分割,又要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大部类的分割,还要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在问答和协同中产生互惠和共识。这也是理论界共识。第一、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习和融入当代人类精神文化潮流,放眼世界哲学,勇于面对全球公共主题积极发声,“在更加宽广的视野内借助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不仅要在人文科学领域实现跨学科整合,同时必须参阅和借鉴自然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深入钻研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创造”。①第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表现在新闻传播学、金融学、经济学、环境生态学、语言学、教育教学、公检法、军事等学科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结合,探索中国各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但重点是加大科技创新驱动,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第三、自然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即中国的自然辩证法,与分析经验主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和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俄(苏)的科学哲学不同,中国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学术事业”②,“特点是兼容并蓄”,“而且已经成了一项有较大规模的社会研究事业”③,更是社会事业,由中国政府组织实施,有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对象,改变着中华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

(九)注意防止语词革命。理论批判的泛化容易形成语词革命,这曾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批判。马克思借助政治经济学,批判主流政治哲学———把人理解为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人,政治哲学理论体系漠视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政治哲学如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开始,不从抽象到具体,就是虚空的语词革命。抽象地批判社会和坚持改革开放,却构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论证当前社会政治秩序完美,实际目的是要阻碍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泛化批判、语词革命甚至美化现实,根源于既定的立场和意图,固化既有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当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理论无视人的切身需要,又怎能让人喜闻乐见。

(十)紧盯人的切实需要。语词革命缺乏人文关怀,说明理论需要现实来批判,而现实需要理论来指导。理论与现实是一体两面,互为依存。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以物质—规律、实践—选择、哲学—对话为标志的三种研究范式”④,不仅“依次转换”而且“向上兼容”,“在新的研究范式中重新理解和阐释了此前的研究范式的基本范畴及由此构成的理论内容”①,因此,不仅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对话”,而且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之间也要由反思而“对话”。这就综合关切传统的、西方的、中国的需要,关注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需要,关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由此有可能提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论、历史和未来的三条双螺旋发展路径,回应人民期待,共同指向于解释、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的困难。理论反思在于整体理解经典要义,理性包容创新探索,自信参与理论批判,杜绝虚空关注人生。

二、实践反思应对危机

反思理论与反思实践,双管齐下,致力于危机应对。实践反思,在于理论生产环境、生产材料和生产者的改善与革新。

(一)净化理论生产环境。理论研究关切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防止架空概念。理论玄虚现象,就像伪劣产品,源于理论生产环节监管不力,违法惩戒力度不强不广,知识产权难以有效保护。理论生产者超底线地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理论消费市场的非理性又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劣币淘汰良币。理论劳动与收益不匹配,导致高质量的理论生产积极性弱化,理论原材料粗制造浅加工。理论产品琳琅满目,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但不能放纵假丑恶,而要张扬真善美。所以,需要改革学术体制机制,优化治学环境,维护和发展理论劳动者的利益,保障理论劳动者的权利,加强生产、考评、惩戒制度建设和执行,保障知识产权,惩戒侵权,杜绝消极失德现象,包容理论创新,整顿销售市场,改进消费心理,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保证高精尖理论产品便捷地服务人类精神文化需要和社会实践的指导需要。

(二)革新理论生产内容。第一,生产要素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内容一般不宜偏离资本与劳动对立统一的认识论批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谋求富裕而持久的幸福生活。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实质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资本追求增值的本质恒定而形态多样,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关系紧张、生态要素恶化,②所以,既要激发劳动者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也要激发资本者保障民生的积极性,既要劳资和谐,也要释放各种生产要素的热情和潜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第二、利益分配公平公正。“‘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理论工作者离开利益谈思想,会出丑。离开利益,讨论理论工作者理论生产的思想问题,也会出丑。所以,要调整过高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提高过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改革理论工作者利益分配格局,营造追求高质量理论产品的学术氛围。第三、建设人的精神家园。追求“哲学改变世界”④“人类解放”⑤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根本性内驱和支撑”⑥,“最为根本的依托之一”⑦。要“释放”社会责任,“质询、审理与检思”社会现象和问题⑧,兼顾“共性与个性”、“传统与现代”、“现象与本质”、“科学与价值”,“立体动态”地为分析与阐述“中国问题”提供核心理念与解释框架,并通过不断地解决“中国问题”,致力于为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世界提供‘安身立命之本’”,⑨共筑理想需求之家,同建精神寄托之园。理论生产内容的革新就是要尊重人、凝聚人、温暖人,同心同德,追求个人理想和家庭幸福,迈向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三)振作知识分子精神。理论革新的实质是人的革新,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是从事理论生产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命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自我革命入手。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尤其是中青年学者要从人格、德行、学养、经历等诸方面修养自己”,“确立独立自主人格”,去除“奴化意识”、教条主义,思考现实问题,学习传统哲学,总结科学最新成果。⑩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与现实对立,必然批判和反抗现实。“牛虻式知识分子”是哲学本质的需要,要扣问普遍性问题,诚实劳动,为民创造;批判话语要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若空谈哲理即教条,必受冷遇,①治学心态要求真务实;既要静心阅读原典,更要耐心实地调查,亲临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培育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不但“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②,更要让自己说中国话。当前要在哲学上思考亿万人民自己事业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批判制约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观念束缚,批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空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大的理论危机,因而成为理论反思的第一号靶标,既要全面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群、理论体系及各种研究范式,也要整体查摆理论生产全过程,从源头、环境、内容上加强理论质量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发扬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不断推进民富国强。

作者:孙永建单位:蚌埠医学院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