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的培养范文

地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的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的培养

摘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授课的小学校汉族教师多,少数民族学生比重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在与不同于己的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具备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生态环境,解析跨文化素质在卓越教师培养的地位,进而提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质的培养策略,以期为科学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一点参考。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卓越教师;跨文化素质;教师职前培养

引言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途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系于民族教育。小学阶段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是品德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对后期的行为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引导各民族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条件。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相对于内地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1]“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以至整个世界,所有的学校和所有教师要有准备为他们的学生作出职业性的责任”[2]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肩负着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小学教育专业肩负着引领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培养适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是首要任务。从目前高校中汉语授课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来看,主要以汉族为主体,但在基础教育中少数民族群体却日益增多。笔者调查了呼伦贝尔市的五所汉语授课小学校学生的民族成分构成,学生总数是6261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38%。很显然,要面对人数日益增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汉族教师与学生在民族、文化与语言方面存在很大文化差异,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差异明显,这对未来的教师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急需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并能以其文化背景进行教学的高素质教师。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来,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一直是小学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中心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还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因此,开展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小学教师发展的相关研究不仅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承担小学教育的专业院校十分必要,而且对于提高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民族团结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卓越小学教师与跨文化素质

研究卓越小学教师与跨文化素质,应该在理解什么是卓越小学教师的基础上,提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何谓卓越小学教师

目前,对于卓越教师的概念界定,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湖南师范大学刘湘溶认为:作为一位卓越教师要具有包容进取的教师德行,教师文化所浸染的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特征。[3]陕西师范大学张雅静从专业品质和个人品质两个方面给与描述,指出敏锐的实践反思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热情积极的态度是必备品质。[4]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谢桂新认为:卓越教师的理想品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5]虽然学者们对卓越教师的表述不同,但究其本质而言,卓越教师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即要有一颗爱儿童、懂教育的专业情怀、广博的专业知识、独特的个人魅力、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娴熟的教育技能和融会贯通的教育方法。

(二)教师的跨文化素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指出:跨文化是“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6]。因此,教师的跨文化素质可以解释为具有不同文化间的知识和理解,并具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实施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卓越教师的跨文化素质

卓越教师的意思是超出一般,即要比一般的教师还要优秀,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卓越小学教师除了具有卓越教师的基本特征外,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还需要具备跨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多元文化的知识、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由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基本工作即教育教学工作所决定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边疆少数民族的小学校小学生多元化日趋明显,教师面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要理解并适应多元文化,同时还要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笔者在对一所小学校的小学生采访中,一位蒙古族学生的谈话就很有代表性,折射出儿童对了解本民族文化教师的渴求,在他描述最喜欢的美术老师时,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很神奇,他能在黑板上画出地图,能用英语说出不同的国家,还能讲出不同地方发生的历史故事,最神奇的是他居然能用蒙古语标出内蒙古地区的地名!”由此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在学校的教育中,如果能看到具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课程内容,就会对学校教育感兴趣,更专注,从而激发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这种需求呼唤卓越教师要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并借助多元文化的背景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被试五所学校教师群体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教师为主,绝大部分教师在向他们不了解的学生传授知识,甚至在超出他们经验范围的课堂情境下进行教学[7],新课标强调“教育教学活动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倡民主化的课程政策,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反映了对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一种回应。文化多样性要求卓越小学教师具备跨文化教育能力。[8]综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的跨文化素质可以理解为具有立足于边疆地区的广博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并具备为不同民族学生提供公平教育的专业情怀,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具体为跨文化的知识、跨文化的态度和跨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培养的生态环境分析

(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跨国境多民族的双重特点。呼伦贝尔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与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作为为呼伦贝尔市乃至内蒙古培养小学教师的院校,由于地缘优势,近几年与俄罗斯、蒙古国大学的相关合作和交流学习日益增多。中俄、中蒙之间文化的差异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提高学生国际视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民族成分的多元化

从笔者所在的呼伦贝尔学院所处的区域来看,民族成分构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包括汉族、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民族构成,其中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是呼伦贝尔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三少民族)。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各自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而这些不同民族的学生又要在一起生活四年甚至五年,这期间,了解民族习惯、尊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

(三)办学经验丰富

呼伦贝尔地区小学教师的培养大多在以师范学校为背景的院校,这些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呼伦贝尔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其前身是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是呼伦贝尔市民族教育的摇篮,建校四十多年来,形成了师范性、民族性、地区性为一体的办学特色。多年来一直使用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为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区培养、培训小学师资,丰富的办学经验是开展跨文化素质培养的保障。

三、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跨文化素质的培养策略

基于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需求,结合丰富的办学资源,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将跨文化素质纳入其中,并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基于本土和文化多样性特点设置课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态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设置具有跨文化属性的课程,形成未来教师跨文化知识体系

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设置涵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使未来教师具备评价并了解各民族文化、语言、能力、宗教等因素,具备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知识和理解。在通识教育中强化地域文化教育,开设文化人类学,蒙古族、三少民族历史文化简史等课程,其中文化人类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教师了解人类文化与教育、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蒙古族、三少民族历史文化简史从其内容来看,以马列主义的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为指导,再现了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对未来教师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形成文化多样性的教育背景、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和多元文化观能提供有效的帮助。在专业教育中加入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艺术等内容,开设蒙古语日常用语、北方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民族手工制作、民族图案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实施是重点,要采用“变教为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收集、观察、分析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素材并将其试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模拟中,使未来教师在不断学习中接纳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本土文化知识,形成跨文化的知识体系和多元文化教育观。

(二)营造具有跨文化属性的校园氛围,发展未来教师跨文化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跨文化态度是指对跨文化的事实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稳定的态度会使未来教师形成为不同民族学生提供公平教育的专业情怀。未来教师的跨文化态度的形成需要营造具有跨文化属性的校园氛围。根据呼伦贝尔学院民族成分多元的特点,发挥特色文化对未来教师的熏陶作用,开展民族文化月活动,发展教师的跨文化态度。通过讲自己的故事、穿民族服装、制作并品尝民族传统美食等方式发挥环境熏陶的作用,营造浓厚的跨文化氛围;利用边疆的地理优势,立足国际,参加中俄蒙国际大学生技能大赛、聆听文化讲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利用地域优势将非遗传承人引入校园,与地方政府合作,参加少数民族盛大的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拜火节、“祭敖包”活动、鄂温克民族的“瑟宾节”、鄂伦春民族的“篝火节”等。教师在感受、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在这些盛大的节日里,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促进彼此间的民族文化的理解,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态度。

(三)打造具有跨文化属性的实践平台,形成跨文化教学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是具有实践取向的专业,这是由教师这个职业所决定的。教师本身是一个实践性的反思者,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促进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通过增加少数民族课程的学习和体验,会给学生带来多元文化的知识体系,但内化为学生具有跨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要为师范生提供具有跨文化属性的实践平台,促使其将跨文化知识和态度转化为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大学与小学协同育人平台,采用双导师制,通过在小学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环节,在小学导师的指导下,增加对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了解不同民族的儿童的学习方式,从而能从不同族群的视角看待少年儿童的发展,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观。在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多元文化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开展民族文化与教育的研究,比如教学设计与蒙古族文化、教学设计与鄂温克族文化、教学设计与鄂伦春文化、教学设计与达斡尔文化、儿童绘本与少数民族图案、儿童歌曲与与少数民族传说等。这样的课程训练结合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科学对待文化差异的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研究结果将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中,在双导师的指导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通过开展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这些教研活动,使未来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将实践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培养小学教师具备将不同文化间的知识与少年儿童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之间转换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跨文化素质需要从理论层面重视,并在实践层面区感知和内化,并最终落实到多元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其中,认知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是跨文化素质开展的前提条件,具备跨文化知识和能力是培养的重点,最终的目的是具备跨文化的教学能力。只有具备跨文化素质的卓越教师,才能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践中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民族和地区少年儿童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实现教育公平。并在少年儿童的世界中,引导少年儿童尊重、理解并接受不同的文化,实现民族间的交流、交融,这也是民族地区教育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华原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6(11).

[3]刘相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1.

[4]张雅静.卓越教师培养的内涵、特质、及其国际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7(4):29-43.

[5]柳海民,谢桂新.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6-101.

[6]UNESCO.世界文化政策大会最终报告[R].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

[7]戴伟芬.美国跨文化模式的多远文化教师教育课程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5):72.

[8]刘河燕,郭平.我国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2):62-65

作者:姜明红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