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环保科研成果科普资源化思考及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境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意义
科普是科技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科普知识是科技知识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科技资源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科技资源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实验器材、实验物品,甚至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一些现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线性突破的特点,即便是科学家,也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突破。因此,只有将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通过科普化过程,才能让一般社会公众理解、使用、了解,并且通过这些资源去进行探索、研究,实现科普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效果。通过对科研开发的新成果和科技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整合,使其以更加有利于公众接受的形式展示和传播,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资源及时转化为科普资源,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使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共享科技成果。加快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发掘科普资源,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科技发展需要与社会、公众进行良性互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既是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让公众理解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全面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已成为当代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数额庞大的经费投入,如何协调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行政管理的关注重点。科技活动再也不仅是科技团体的行为,而需要全社会更多地参与、理解和支持。科技活动已成为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紧密联系的公众事业,也是将投入变成知识、将知识变成财富的社会化、产业化过程。向公众传播科技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义务科技资源科普化最核心的问题是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的积极性问题。在当前科研绩效考核标准的前提下,单靠科学家的所谓觉悟或责任还不能有规模地自发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研成果科普化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少量科研经费的支持下,一个项目从立项开始就重视科普,特别是对于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型科研项目,在产生社会效益和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注重向公众的宣传普及,它的意义不只是简单地局限于最新科学知识的传递,而是反映我们国家社会机制的一种成熟度,反映的是公众知情权是否被尊重。科研经费取之于民,科研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向纳税人交代使用经费干了些什么。公众的知晓和意见反馈有助于重大决策的透明和科学,有助于重大决策具有充分的民意基础。将环境科技资源与科普资源紧密衔接,探索新的实现形式与结合形式,促进环境科技资源的科普化;提高环境科技资源的科普效用,使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对于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质,具有突出意义。环境科技资源科普化现状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等文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八部委2007年还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07〕32号)指出“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既要引导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又要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还规定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机制,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科研经费中,无论是国家的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项目、“863”计划、“973”计划,还是重大基金研究项目,都没有科普经费,科普意识薄弱。环保科研行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环保科研立项数量连年增加,环保科研专项经费大幅增长仅水专项一项科研经费就达数百亿元;科研院所、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数量初具规模,现有各级各类环境科学专业研究院所超过50家,国家环境工程技术中心25家,国家环境重点实验室23个,除此还有数量庞大的各级各类高校环境院系。不可否认,这些科研力量的发展为环保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科技资源。
科普资源数量有限
与环境科技迅速发展相悖的是,环保科普资源的匮乏。目前,共建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科普资源开发重复率高;知识更新速度极慢,大大脱离了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科普资源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由于科技资源科普化进展缓慢,科技知识向公众科普力度不够,导致了公众对科研工作理解不够,一些公众对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予以质疑。在此背景下,应加快实施重大环保科研和工程项目科普化试点,通过试点摸索科普化方式和模式,及时向社会科研信息,解读工程意义,消除人们的误解,增进公众理解科学,促进科研和工程项目实施的透明,同时逐步推进科研过程和科研物质条件及成果的科普化改造,丰富科普资源。现有各级各类环境科学专业研究院所超过50家,国家环境工程技术中心25家,国家环境重点实验室23个,除此还有数量庞大的各级各类高校环境院系。
科研成果科普资源化开发思路建议
科研成果科普资源化开发的原则科学性是科普工作的基础。在对科研成果进行科普资源转化时,科学性是前提,不能为了追求科普性而牺牲科研成果的基本科学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化加工手段,通俗易懂地加以展现,以此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等。系统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各类科研成果的科普资源化开发要有计划的系统开发,避免同一主题不同载体单独、重复开发,要注重科普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把不同的科普产品形式组合起来,设计相应的不同主题的系列科普产品。整体布局,循序渐进。科研成果涵盖了环保领域内的所有问题,有应用研究也有理论研究,有前沿科技也有成熟理论。在选择科普化的过程中,要进行整体布局,以公众的需求为前提,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发科普资源,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注意内容的原创性与新颖性。内容上要新颖,表现形式要别开生面,观点应该是前所未有的。应该反映环境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不是陈旧知识的“炒冷饭”,或者是拼凑的知识的“克隆”。
科研成果科普资源化开发的过程
资源化开发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过程:科研成果知识元提炼过程、科研成果知识元科普素材化过程和科研成果科普作品创作过程。科研成果知识元提炼过程:课题研究人员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科学梳理,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描述,要剔除研究过程的内容,直接提炼研究成果所取得的成就。对相关技术和生产生活的影响和促进,可以将知识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阐述研究成果或技术的科学原理问题;第二类是阐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问题;第三类是阐述科研成果对于科技进步、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科研成果知识元科普素材化过程:科研人员与科普专业人员协作工作过程。根据科研人员提供的知识元,科普专业人员从科普资源适用的角度出发,对知识元进行分解和二次加工。科研人员在此过程中提供专业知识解读,并对转化后的科普素材的科学性进行把关;科普专业人员对科普素材的实用性进行把关。科研成果科普作品创作过程:当科普素材形成后,科普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将科普素材以一定的载体形式开发制作成系列科普作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传递知识。资源化开发的实现载体形式及传播渠道科普化开发的实现载体形式包括:图书、音像制品、便携读物、挂图、卡通,等等。在科研成果科普素材转化完成的基础上,可以编写专业科普图书,根据图书内容可以编写剧本制作相应的音像作品或卡通动漫作品,科研成果科普素材的核心内容可以提炼整理,通过配图等过程,制作成编写读物和科普挂图。传播渠道可以根据开发制作的作品不同而不同。如图书有免费配送和市场销售渠道,便携读物和挂图是科普活动中的必备物资,影音资料和卡通等科普资源可以通过电视台、专业科普网站等进行展示和传播。同时所有制作的科普资源均可以通过环保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共享,从而发挥更大的所用。
科普资源化工作的保障措施
搭建科技资源与科普资源转化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共享是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基础步骤;科普资源共享是促进科技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别转化服务科普工作。按照社会公众科技成果需求,对于保密和非保密类科技资源、对于科技前沿和历史成果、对于社会发展重点和公众关注点,进行区别对待,而不能片面强调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制度保障。从目前的实际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政策加以引导,对于有利于大众提高环境科学素质、有益于促进环保工作的科技资源,应该进行强制规定,必须进行科普转化,面向公众进行开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科研人员科普能力培训。科研人员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科研对科技知识有着最直接和最权威的认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该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科技传播者,在成为科学家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科普大家。但是,目前国内的科研人员重科研、轻科普,在科研领域是精英,在科普领域是新手,即便有愿意从事科普工作的科研人员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应该适时开展科研人员科普能力培训,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普热情和科普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与科普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数字科技馆科普资源调查报告[R].2008.
[2]任福君.关于科普资源研究的思考[A].北京:科普出版社,2008:12.
[3]任福君.关于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9(3):60-65.
[4]姜联合,袁志宁.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实践与发展解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17-18.
[5]曹再兴,谢华.新形势下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7-49.
作者: 张雅京 卢佳新 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