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下城市景观规划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城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阐述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试图在这一理念下对城市景观生态空间做出相关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字:可持续性;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构建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重要的理念,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核心是发展,包含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达到既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保护环境与资源,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然而,当今生态的失衡,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更多的是追求形式与视觉美感为主要标准,城市景观的盲目建设以及对生态伦理的忽视,导致城市景观在生态理念与文脉上的缺失。随着生态概念的提出,城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也呼之欲出,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导下,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追求景观设计与生态伦理的相协调,构建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
1城市景观的生态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了越来越多人居住的选择,人口密度加大,车流量加大,为城市带来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自然资源的耗损等问题层出不穷。与城市中的房屋建筑、道路桥梁不同,城市景观并不是全部有赖于人工创造的一个元素,其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生态性质,它的存在对于改善及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正是出于这一特殊要素,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性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不是单方面的,主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生态、经济与社会,并且集三位为一体,对于这三个层面来说,最基本的一项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环境污染给生态造成的损坏,同时针对那些已经被破坏的环境也要积极的保护与维护。保护生物,维护地球生态完整,这样能够确保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指引运用可再生资源,让人类的发展维持在地球能够负荷的范围内。因此,在生态可持续理念基础下发展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符合自然生态发展的需求,为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的平衡、以及城市景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能够保证城市发展中自然形态的空间系统与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这两个组成要素达到内部的均衡。
2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形态构建
在城市景观的设计规划中,空间是最主要的呈现方式,空间内部的图示语言是景观设计最为重要的表达途径。借助空间形式语言对整个格局进行规划,然后再进一步指导与调整整个生态过程,确保它能够对生物圈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意义,这样一来就给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创造了全新的想法以及可实践的手段。在生态可持续性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问题,针对性研究要依据空间系统与格局,将其作为根本基础,将“生态—空间”的相关性作为关键性环节来进行探讨与研究。
2.1空间形态要素的内涵与特征对于城市空间要素的把握,其中城市空间格局是整体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景观格局中的空间形态主要是形态及大小的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排列,景观元素、空间的形态与位置等都是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同时生态作用在景观空间格局中也会加以体现。对于景观空间格局相关内容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下景观空间格局可以在多个方面得以体现,比如绿地、森林、城市等等,尤其在城市的景观空间把握上更需要有着明确的方向,它关乎着城市的发展、绿地的建设、生态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形成了目前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中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有景观空间统计特征、景观动态模型以及比较景观格局指数等多种内容。然而,在景观空间格局的构建上,生态环境的概念仍旧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尤其在当下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态理论不断被提升到一个重要层面,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景观空间格局中生态理念的表达,提出生态空间格局的构建,开始注重景观生态空间的研究。与此同时,景观生态空间的格局也包括了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不同的构成因素,这对于城市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
2.2生态—空间的动力机制从以上对景观生态空间的初步理解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要素以物质形态而存在,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众多的要素对应众多的空间位置共同形成特定的格局。可见,“生态”和“空间”具有某种对应的关系,一定的空间格局对应了一定的生态状态,两者是有机的构成,形成了一定关系上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影响着城市景观整体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即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由此可见,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既是城市总体空间的有机构成,同时又受到城市空间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力的影响,是城市经济社会驱动力与生态系统约束力双重作用的结果。然而,在城市景观空间构建的同时,文脉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文化作为城市景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来的是场地环境特有的心理认知感以及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驱动力的呈现,综合了人、社会与城市的关系,映射出景观文脉的历史状态,与生态理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景观生态空间的延续性和文脉的可持续发展。以衢州鹿鸣公园为例,其项目位于衢州市西区梁溪西岸,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处于公园用地,具有草地、灌丛、河流、农田、村庄等多样的自然环境景观要素,设计师在整体规划中通过对景观空间的有机整合,使空间格局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合理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发挥了更大的湿地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
3可持续理念下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
从以上的分析得出,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是建立在一定空间格局合理安排的基础上,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资源以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最终保证人类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景观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的发展,构建这样一个空间体系,更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整体把握。
3.1强调城市景观的地域性特征我们知道,受传统生活方式及约定俗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人们对空间的认知、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也是受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影响,使得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与人文特色的不同。城市景观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与延续性。景观的地域性不仅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也是这个城市的景观形态、空间格局与历史文脉的有机整合,更是一种基于地域性的生态行为。强调城市景观的地域性特征,一方面是基于长期的环境及其建立起来的文化层面上的自觉性,一方面在把握城市景观的文脉和地域特征的同时,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是构建景观生态空间必要因素。总之,城市景观的设计离不开地域性特征,通过地域性特征诠释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内涵意义,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的地域性城市景观。
3.2注重生态空间的延续性城市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通过调整生态与环境的关系来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着资源的可循环与再生的利用,景观生态空间的延续性就体现在人、自然环境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保护和发展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保证人们生活的长久延续。因此,城市生态空间具有生态、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多维功能,同时应重视生态空间对城市的自然生态效应的影响。一片绿地,一条街区,一座公园,一片草地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其可持续性受到生态发展过程中多样性与复杂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机制尤为重要,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导向,要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3传承可持续的共生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遵循的一个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城市景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方便居民的需求,符合居民的生活所需及审美需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并在这一基础上规划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态过程存在的关联,帮助推动城市景观的运用和生态功能的一致。而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早期的传统文化中一直促使着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进步,人类始终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发生作用并保持着均衡的发展,对自然的依赖性体现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从而衍生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这种朴素的文化哲学观始终贯穿着生态伦理观。“道”是高度概括的自然,自然的规律、万物的生长都遵循于自然之“道”。可以说这种朴素的自然观与西方的“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哲学思想更多地表达了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这种生态观念的指导下,城市景观的发展模式应讲究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与生态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自然理解的缺失,导致生态空间的构建片面化与形式主义,忽视环境与景观的本源关系。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真在做到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才能建立起环境的和谐整体观与共生意识,在满足人类基本空间需求的同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处理废物废水、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等等,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才能在正确认知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3.4突出文脉的可持续发展景观文脉是指旅游目的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及其有机联系,是区域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沉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四维时空组合[1]。它是长期以来自然、人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自发形成联系的综合反映,进而形成的复杂脉络关系。城市景观设计在遵循文化的发展脉络中体现“人—自然”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主体,强调着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协调人与环境、文化、社会之间的共生,环境也因人的存在而产生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人与自然的作用关系上需从整体上把握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发展,延续景观自身的文脉特征,从价值层面上进行城市景观的重建,最终形成“人—自然”的可持续景观的生态模型。结语综上所述,从可持续理念的发展观出发,本文针对城市景观生态空间的构建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从设计哲学角度,融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共生观,协调人、环境、空间格局之间的和谐共存;从文化脉络的角度,建立自身的城市景观文脉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注重生态空间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探究生态与空间所存在的关联性。由于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依存的关系,将“生态—空间格局”作为重心,以可持续性为理念,建立和谐共生、文化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空间格局的合理性,以此推动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价值体系建立。
参考文献:
[1]赵荣,郑国.论区域旅游规划中的景观文脉整合[J].人文地理,2002(04):89-91.
[2]李云霞.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6.
[3]付鹏.基于景观可持续性分析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探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6.
[4]金垠秀.探析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6.
[5]马彦红,冷红.面向可持续的区域景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决策探析[J].中国园林,2016,32(01):47-51.
[6]刘畅.浅谈滨水沿海地区生态、可持续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7.
作者:魏欣欣 单位:临沂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