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学生田径课程边缘化的哲学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引导下,高校普通学生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民俗体育、商务体育等项目,而有着“运动之母”的田径课程正在逐渐地被边缘化。本文试图从主客观方面来分析田径课程边缘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普通学生;田径课程;边缘化
根据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章程第一条,田径运动定义为是由田赛、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跑组成的运动项目。田径课程是围绕着走、跑、跳、投、全能开展的教学活动设置。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田径课程的主观构成因素由课程设计者、课程实施者(教师)、课程接受者(学生)构成;课程的客观构成因素由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的实施条件(师资、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构成。
一、高校普通学生田径课程边缘化的客观因素分析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指导思想的部分背离
依据教育部2006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各高校体育课实现了学士可自主选择体育教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个自主"。这项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灵活、更主动的上体育课。但执行起来却发现法开展虽然普通高校都有标准的400米跑道,可以开展走、跑等项目的练习。但是对于田赛项目除了跳高、跳远、铅球场地外,其他技术性和危险性高的标枪、铁饼等场地基本没有。场地、器材的缺失一方面使一些项目没办法开展,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接触过,使他们的思想停留在这些项目很危险,只有专业运动员才练习的层面上。
二、高校普通学生田径课程边缘化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田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缺乏创新
高校普通学生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为主,内容简单重复,缺乏创新与扩充,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体系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考核体系的量化对课程科学性有促进作用,但是考核标准如果只是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单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考量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这种"一刀切"的考评制度就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教师的田径素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上田径课,田径课对学生来说是一门“老生常谈"的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挑战。但是在实践中,高校普通学生田径课教师不一定都是田径专项,这导致了理论上不能与学生形成知识互动,没有很好地发挥田径项目对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上,教师示范动作不规范、不优美,使学生鲜能从直观上感受到田径运动的美。教学内容安排简单重复,缺乏趣味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导致了学无味、教无法、效果差、课无魅力的结果。
(三)学生对田径运动认识的偏差
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自觉锻炼的意识相对较差,对分数的追求远胜于体育锻炼的关注,参与体育运动更多的是为了在体育加试中取得好的分数。在学生看来跑、跳、投谁都会,但想在比赛中取得名次却很难,不如掌握诸如球类项目的运动技能。另外,大学生思想活跃,在运动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压力的释放,团队的合作等,而田径运动,偏竞技性,缺乏团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三、避免高校普通学生田径课程边缘化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三自主”.确立田径课程的位置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活用"三个自主”。田径课程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大一第一学期安排田径必修课,使学生掌握跑、跳、投的基本技术要领;其他学期开设田径选修课,使对田径运动感兴趣的学生继续学习。
(二)加大田径运动文化宣传,树立学生正确的认识
要对学生宣传田径运动的文化特质,使学生明白田径是"运动之母”,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是力量、速度等素质的展现。此外,介绍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运动员在一些田径项目上也有优势。
(三)增加场地、器材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在保证起跑器、跨栏架、跳高架等必要器材夕卜,增加阻力伞、弹力绳、敏捷梯等辅助器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师以健康为方向,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依据"健康第一”的原贝IJ,并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场地、器材条件,选择相应健身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进行学生力量练习时,多教授一些徒手力量练习,使学生在没有专门的力量器械条件下也能进行力量练习:此外,在教学中增加游戏和竞赛形式的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五)改变考评方式
考评方式由传统的期末量化评定的方式,变为课上考评与课下考评相结合。所谓的课下考评就是根据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量,可以用参加体育社团进行锻炼的时间和次数,进行阳光跑的距离,或者通过计步软件上显示的步数等来辅助评定。
作者:杨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