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普通大学生体质指数与健康生活方式探讨范文

普通大学生体质指数与健康生活方式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普通大学生体质指数与健康生活方式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普通大学生体质指数与健康生活方式探讨

《家庭生活指南》2017年第9期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质指数和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并探讨大学生体质指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对4所高校的20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仅有92人(48%)非常了解“应用体质指数评价自己健康状况”;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对大学生体质指数存在明显的影响(F=231702,P<005;F=5633,P<005;F=36376,P<005)。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r=0130,P<001);大学生生活规律行为(r=-0161,P<001)、饮食营养行为(r=-0069,P<001)、健康危害行为(r=-0072,P<001)、健康责任行为(r=-0195,P<001)、人际支持行为(r=-0204,P<001)、生命欣赏行为(r=-0103,P<001)、外显性行为(r=-0139,P<001)、内隐性行为(r=-0126,P<001)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r=-0145,P<001)与体质指数呈负相关。体重过低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高于体重正常大学生。结论高校应该通过政策导向和教育干预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及时追踪调查和系统评估。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减缓体质指数增长的速率,并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指数;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的身体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衡量个体胖瘦程度和健康水平的一个标准。肥胖是严重影响个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现代疾病[1]。体质指数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和骨骼肌系统紊乱等疾病的危险因素[2-5]。体质指数处于非正常数值区间的个体的患病危险指数将增加,体重过低(<185kg/m2)和严重肥胖(≥35kg/m2)或病态肥胖(≥40kg/m2)与不良健康后果的风险升高相关[6-7]。英国《Lancet》周刊的研究指出,中国肥胖者已经超过9000万,肥胖者将面临巨大的健康隐患[7]。人类的健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四大因素[8]。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方式[9],包括起居饮食,体育锻炼等,并且这些生活方式也是影响体质指数的可控因素。本文报告了2016年3—5月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大学等4所高校普通大学生体质指数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大学2013~2015级本科1~3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4所大学各抽取10个专业。在抽取的10个专业中,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17个班作为样本班,将每个样本班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这些调查对象中抽取500人填写问卷。

1.2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级、身高、体重),自编“应用体质指数评价自己健康状况”条目,使用王冬开发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9]测量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问卷采用集中自填匿名问卷的方式进行现场收集,每所高校发放500份问卷。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包括38个条目,进行五级评分,①~⑤分别代表从来没有、偶尔如此、约半如此、时常如此、都是如此,分别赋值为1~5。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

1.23判定标准

本文研究对象为18岁及以上大学生,故依据《成人体重判定》[10]进行体重分组。将所有学生分4组:BMI<185为体重过低组;185≤BMI<240为体重正常组;240≤BMI<280为超重组;BMI≥280为肥胖组。体质指数是依据大学生填报问卷的身高和体重的数据进行计算和赋值(BMI=kg/m2),体重过低=1;体重正常=2;超重=3;肥胖=4。健康生活方式是运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对运动锻炼行为、生活规律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等8个维度进行测试,前5个维度得分之和为外显性行为,后3个维度得分之和为内隐性行为,8个维度得分之和为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满分为190分)。

1.24质量控制

调查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统一规定;数据录入环节,缺失和模糊项的选择达到20%视为无效问卷。

1.25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2000份(每所学校各500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915份,有效率为9575%。其中男大学生有1105人(577%),女大学生810人(423%)。根据《成人体重判定》[10]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体重过低有337人(1760%),体重正常有1338人(6987%),超重有178人(930%),肥胖有62人(323%)。

2.2大学生对“应用体质指数评价自己健康状况”的了解情况

调查发现,有92人(48%)非常了解“应用体质指数评价自己健康状况”;1001人(5227%)一般了解;822人(4293%)不了解。在非常了解“应用体质指数评价自己健康状况”的学生中,体质指数为体重过低的有18人,体重正常的有65人,超重的有9人,肥胖的有0人。

2.3不同体质指数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比较

经方差分析,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大学生4组在运动锻炼行为、生活规律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压力管理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性行为、内隐性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维度进一步采用LSD法两两比较,超重大学生的运动锻炼行为得分最高,其次是肥胖大学生,再次是体重正常和体重过低大学生。超重大学生的生活规律行为得分低于肥胖、体重过低和体重正常大学生。体重过低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得分最高,其次是体重正常大学生,再次是肥胖大学生,最后是超重大学生。

2.4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对大学生体质指数的影响

在对大学生体质指数的研究中,以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为固定因子,对大学生体质指数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对大学生体质指数具有主效应(F=231702,P<005;F=5633,P<005;F=36376,P<005)。性别和年级对大学生体质指数具有交互效应(F=219124,P<005)。性别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对大学生体质指数具有交互效应(F=42337,P<005)。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对大学生体质指数具有交互效应(F=44896,P<005)。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对大学生体质指数具有交互效应(F=72066,P<005)。

2.5不同性别、年级大学生的体质指数比较

4所高校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质指数都处于体重正常范围,体重正常的男大学生有801人(7249%),体重正常的女大学生有537人(6630%)。体重过低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3259%)的百分比远高于男大学生(661%)。超重的男大学生有178人(1611%),而女大学生的体质指数均没有处于超重范围。处于肥胖范围的男大学生(489%)的百分比高于女大学生(111%),见表3。

2.6大学生体质指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运动锻炼行为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r=0130,P<001);大学生生活规律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健康责任行为、人际支持行为、生命欣赏行为、外显性行为、内隐性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与体质指数呈负相关。

3讨论

3.1大学生体质指数现状

研究发现,体重过低女大学生人数的百分比高于男大学生,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人数的百分比低于男大学生。可能是女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身材,并且控制饮食和参加锻炼,而男大学生并不是特别关注自己的身材。大学生不了解“应用体质指数评价自己健康状况”的人数较多,可能是高校缺乏健康教育,并且学生缺乏自主学习。

3.2不同体质指数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比较

超重大学生的运动锻炼行为得分最高,可能是他们已经认识到运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超重大学生的生活规律行为得分最低,可能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生活规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相对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大学生,体重过低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

3.3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对大学生的体质指数的影响

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三者对大学生体质指数的影响均非常显著。性别、年级和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的变化对大学生体质指数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的体重控制项目,应该鼓励其参与有氧体育锻炼。并进行内部和外部刺激,以达到最佳效果[11]。

3.4大学生体质指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分析

运动锻炼行为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体质指数,大学生的运动锻炼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越多,越有助于促进自身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的体质指数。生活规律和营养均衡的个体,有助于保持较低的体质指数。直接影响健康的行为促使个体的体质指数处于较低水平。自觉维护健康的行为和人际支持较多的个体,有助于保持较低的体质指数。正向积极向上的行为有助于保持较低的体质指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2-14]。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高校应该通过政策导向和教育干预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并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习惯[15],并及时追踪调查和系统评估。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减缓体质指数增长速率,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和预防慢性病。

参考文献

[1]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6.

[8]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9]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成人体重判定(WS/T428—2013)[S].北京: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

[15]韩文华,苏煜.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8):687-690.

作者:韩文华1,2;苏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