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张爱玲有关战争的文学作品创作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张爱玲生活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关战争因素。通过对张爱玲众多文学作品分析研究发现,她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关战争宏观画面描写,同时也缺乏对于抗日救亡、民族兴盛等等宏观主题的深刻描绘。张爱玲文学作品对于战争描写主要是通过描写战争环境之下众多寻常人物日常表现来体现战争,体现人性的善恶美丑。由此可见,张爱玲对于战争看法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已经站在了人类高度理性看待战争,她的作品带来的是历史穿越感,分析人性在战争中的善恶。
关键词:文学作品;战争;人性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海派作家,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其中《传奇》和《流言》最为著名。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与香港和上海作为故事背景,描写动荡不安年代人们生活状况和情感纠葛。由于张爱玲在文坛中的影响力非常深远,所以对她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在众多研究中,对于战争这一历史因素的研究非常少,几乎还没有系统对张爱玲战争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论著。
一、战争背景下的张爱玲文学创作
在20世纪前半世纪,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主题,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大量激进分子从事文学创作,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又与抗日救亡息息相关。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客观环境的变化也给许多创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试图远离战争的文学创作也不可幸免地带上了战争的印记。在此时,中华大地的文学创作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以国民党统治区域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以共产党为代表的抗日文学,日占区的沦陷文学。张爱玲就成长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自己长期居住在上海地区,在战争的早期,对她的生活并没有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张爱玲自幼失去父母,在他的童年中并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这是他的心灵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创伤,但是他还是凭借个人的聪明以及后天的努力完成了学业,可见张爱玲青年虽说不完美但是也并不是特别不幸。在这一时期,张爱玲在学校期间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同时她也陆续发表了其他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张爱玲初次尝试文学写作。此时的战争对于她的创作并不产生任何影响,除了《霸王别姬》中有提到战争之外,其他文学作品中均无战争字眼。张爱玲在校学习成绩非常好,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了伦敦大学,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全面爆发,张爱玲不得不选择香港大学入读。在香港大学,她又以优异成绩保送牛津大学,但是又由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被迫回到上海,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与战争的直接接触。在上海,张爱玲凭借自身笔杆闯出了一篇文学天地,铸就了一生传奇。在这期间,她在万象等不同杂志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重点描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和人性探索。此时的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她以后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有关战争的烙印。在张爱玲创作作品中,作品中不仅含有小资情调的电影院和咖啡馆,同时还包含有平民场所的菜市场和闹市。在对张爱玲作品进行分析时,如果我们只看到她作品中潮流时尚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她平凡生活的实质,这明显对于她的作品了解非常不够。张爱玲的求学梦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情击碎,迫使她不得不以平民的方式生存下来,这样的生存经历也给她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受到战争影响,张爱玲不得不为了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去努力创作,此时的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据张爱玲亲属回忆,在香港生活期间,张爱玲为了钱日夜奔波,她非常重视金钱,在生活上也非常简朴。张爱玲这种简朴生活在她的散文创作中也直接表现了出来,很多小说的描写中都将这样的朴素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这表明张爱玲时刻都会对周边的世界进行观察,而且在战争时期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在1941年,随着香港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张爱玲在香港沦陷两年之后才开始从事与香港有关的文艺创作。之所以两年之后才开始创作与香港有关文艺作品,一方面主要是由于迫于生计,张爱玲不得不通过写作赚取稿费来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在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亲自体验过战争,对战争具有直接的体验,对生命的恐惧。由此可见,战争对于张爱玲文学创作由最初逃避到最后从容应对,这也足以证明张爱玲的心灵成长过程。
二、张爱玲战争文学创作的展现
(一)战争题材展现在张爱玲文学创作中,很多文学创作都体现了战争与主流战争书写有不同的叙事特点,给读者带来全新战争生活叙事。在张爱玲文学创作中,有关战争描写并没有战火纷飞和慷慨就义的人物形象,更没有进行战争决战的悲壮,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平民的欢乐情节。《烬余录》是张爱玲第一部直面战争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并不是战争英雄而是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人民群众。在战争阴影之下,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摧残和毁灭的恐惧感,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经历战争,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感官上的刺激。在战争的环境下,不同人群受战争的影响也不相同。例如香港学生欢呼由于战争不用考试;女生纠结在于是否有合适衣服而不是战争状况;香港被占领之后,日常生活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打乱。这一现实状况都表现人们并没有因为战争而表现得过于悲壮,反而出现了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欢乐气氛。《烬余录》描写了战争中人们的冷漠态度,人与人之间由于战争而没有任何情意,这深刻揭露了在战争时期人性中所包含的自私因素。《烬余录》是张爱玲在香港期间所写的著作,而这一著作的产生背景是香港被日本帝国主义所侵占,香港沦陷最初对她的打击非常剧烈。《烬余录》虽然描写了很多有关战争事件,但是实际上对于战争枪林弹雨的描写非常少。在当时主流战争文学中,很多文学都描写了战争宏大的目标,但是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却始终不见这种民主色彩,也不见政治色彩,彰显的只是战争本身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战争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百态。例如,养尊处优的小姐们甘愿步行几公里去买冰淇淋,吃永远比战争更重要;以往赶海的职员因为战争不得不改行做其他的业务;在战场环境下找不到工作而结婚。这些看似与战争毫不相干,但是正是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战争环境之下存在的畸形欢乐元素。
(二)战争主题的体现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很多有关战争的主题都是通过战争来对人性进行分析,而张爱玲关注的主题并不是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豪迈之情,而是广大普通群众平凡人性,这种书写方式是张爱玲常用的写作方式。在很多有关战争的主题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张爱玲对直面战场进行正面书写,张爱玲的文笔主要停留在人们战争环境下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动态。出现这样状况有很多原因,首先主要是由于张爱玲身处日本占领区,在日占区她不可能写出抗战风格的作品。从主观方面上分析,张爱玲自身也有一些情感上的瓜葛,这也导致她可以从其他的不同角度对战争进行认识。张爱玲的作品《封锁》是在日军占领上海时期所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是介绍为了避让军队过道而导致电车被封锁,介绍封锁在电车内人们的各自展现形态以及巧妙寓意沦陷区上海就是围城中的围城。张爱玲并没有对战争进行直面描写,她只是将电车作为一个载体,分析被困在这个载体中人群的一言一行,来分析战争对人们的行为造成的影响。对于身处沦陷区的人们来说,他们渴望过上和平稳定的生活,而战争时期也使得都市男女摘下了自身面具,他们在等待解封期闲来无事的一场精神外遇。在这一作品中,主人翁为了逃避亲戚的骗婚与另一个主人翁进行对话,期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心中的怨气被主人公述说出来,使翠远对他产生怜悯之心。在小说中,主人公甚至存在娶翠远过门的念头,而翠远对于做小妾的想法也有过心动。但是当电车解除解封之后,主人公立刻回到自身本位,之前的所有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似的,刚刚已经存在的浪漫爱情却随着电车的启动永远成为过去,这只是一场梦罢了。
(三)人物形象的刻画在阅读张爱玲小说时,我们很容易看到小说中有很多男女之间相互算计的画面,同时也可以看到很多明争暗斗的现象在暗地里不动,这使得我们可以忘却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这种写作手法看似平常,但是却体现了张爱玲的智慧之处。在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是如何让一个浪子最终牵手婚姻的殿堂,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看到战争压力之下,一个家族为了基本的生活而尽力周全。由于战胜具有强烈的摧毁性,这就使得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呈现出软弱病态,而这种病态在倾城之恋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在进行创作中,张爱玲的创作方式与其他伪英雄的创作方式并不相同,张爱玲尝试以战争的视角为基础。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张爱玲可以更好的挖掘战争背后的人性,去揭露人性自私的本质,这就使得战争看起来既悲壮又荒诞。在《倾城之恋》中,战争不仅使香港满目疮痍,而且它带来的震撼体验破坏了日常的理性和情感,彻底粉碎了人们对于常规世界的认知。在战后废墟之中,白流苏已经不再追求高尚物质保障和理想的婚姻生活,无论是妻子或者是情人,只要她们活在这个世上就是最重要的。对于范柳原来说,她也认识到一个自己并不讨厌但是却可以永远陪伴自己的人在人生中也非常重要。因为战争因素,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相互依偎,最后真正了解和相知相爱,并在最后还补登了结婚启事。在张爱玲的笔下,战争可以作为一种介质,通过战争去发掘一些平时不易被发觉的景观,同时也为人物的转变提供跳板。在作品《小团圆》中,主人公是一个没落贵族穷学生,他的家境非常一般,但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高额的奖学金给她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因此,主人翁既爱考试又对考试非常恐惧,这种恐惧甚至已经蔓延到他的睡梦之中。在文章中,当战争突如其来之时,主人翁反倒松了一口气,因为战争而使得考试无限期延迟。在作品中,张爱玲使用了“砰砰几声巨响”等等词语对战争进行描写,而这种描写是对战争摧毁型事物的一种漠视表现,简单一句话就将战争的残酷进行淡化。接下来便是轰炸和大逃亡,作品的主人公两天两夜只喝水,没有进食。在整篇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对侵略者的愤怒,没有看到民族大义,更没有看到抗日救亡的匹夫有责。其实主人公的遭遇和张爱玲的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在香港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对于战争的态度非常的冷漠,这种冷漠也许是主人翁无法找到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张爱玲文学创作中,张爱玲不会对战争场面进行直观的描写,而是从侧面去描写战争,但她也绝不会成为整篇文章的叙述重点,张爱玲人物叙述重点在于通过战争去解读战争中人物的人性。综上所述,张爱玲在现行文学创作时,对于战争的书写和当时的主流文学的英雄主义并不相同,她主要战争为视角去考察人的人性,从点滴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映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在很多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张爱玲描写正面战场,他都是以远离战场的情景对任务进行剖析,从日常的生活中来发现人性所在,这种写作手法无不透露出张爱玲对战争的领悟。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战争胜事有无战争并不是他描写的重点,它只是一种背景,看似毫无关联但却是实质所在。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站在床上可以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并不是恐惧的气氛,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具有欢乐的元素,这也意识到疯狂下必然有毁灭的结局。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他将战争看成人们生活困境的一种表现,进一步挖掘人们在战争中的精神危机,体现战争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高丽,张瑞英.张爱玲的战争创伤体验与文学书写——从《烬余录》谈起[J].东岳论丛,2017,38(10):152-160.
[2]喻心.论战争因素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17(8):92-93.
[3]李燕燕.战争与婚姻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7(9):46-47.
[4]刘军,赵剑星.《传奇》的通常回响——论张爱玲小说的战争心态表达和“寓言式”叙述[J].名作欣赏,2007(18):44-47.
[5]刘志荣,马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张爱玲与现代末日意识[J].中国比较文学,2000.
作者:顾俊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