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创新实践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陕西高校为对象,通过实际调研,对陕西高校专利申请与授权的总体态势进行统计分析,并以陕西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实践、机制改进为主要内容,分别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探索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贯标工作机制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推动和保障陕西高校知识产权贯标成效。
关键词:知识产权贯标;创新实践;陕西高校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阵地,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的重要主体[1],良好的管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及综合实力。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必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1-2016)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为《规范》)作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一种新尝试,自2015年6月开始试点[2],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实践知识产权贯标工作不仅是促进高校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落实的有效手段,也是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提升能力的根本保障,更是全面适应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要求的关键手段。全国各省高校随即开展了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实践。相关学者也开展了部分研究,例如,谢伟等[3]提到“践行贯标工作,能够全面整合、梳理高校的各项优势资源,补足短板、规避各类法律风险的绝佳时机,有利于高校将常态化的教学、科研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有效对接。”王军等[4]认为“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启动、诊断、策划、运行、审核等很多重要环节”。但总体研究数量、内容上非常局限,尤其是从管理部门的宏观层面研究高校贯标工作的文献更是没有。然而,由于高校贯标工作是一个新鲜事物,企业的贯标经验并不能直接借鉴,以及各省市高校自身情况差异很大,有关知识产权贯标文献的记载很少,贯标缺乏理论依据,缺乏实际经验[5]。故此,如何有效地让各高校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到标准化体系中来,自主、积极地开展贯标,如何厘清贯标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权益关系,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贯标工作难题之一。因此,本文就是以陕西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工作实践为主要内容,分别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探索如何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贯标工作机制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推动和保障陕西高校知识产权贯标成效,并为全国高校的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1陕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贯标工作实践
陕西是我国拥有众多高校的教育大省,高校为陕西的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库”。近年来,陕西省的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扎实开展,在知识产权创造、人才培养、专利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以来,陕西省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专利条例》,深入实施“一一八”工程,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出台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文件、政策,聚集各方资源,狠抓一批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工作。全省知识产权发展跃上新台阶,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截至2016年底,陕西有专利活动的高校72所(比2015年增加9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62.1%;共申请专利18523件(比2015年增加5784件),占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26.6%(比2015年增加9.6个百分点);共获授权专利9950件(比2015年增加1711件),占全省专利授权总量的20.5%(比2015年下降4.2个百分点)[6];全省高校共有有效发明专利13829件,占全省有效发明专利的50.1%(比2015年底增加1.6个百分点)[6]。与海量的企业相比,100余所高校在陕西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占全省半壁江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全方位的贯标实务指导与培训为了确保陕西省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省知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高校科研人员等举行调研与参加贯标专题培训,逐步形成了“政府+高校+服务机构+研究会”为一体的省内、省外培训与交流的网络机制。
1.2完善了工作机制,确保贯标协同推动为了加强试点工作的领导,促进高校推进贯标工作的进行,省知局会同省教育厅保障了相关政府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推动。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完善和稳固了“政府推进、高校实施、中介支持、(认证、验收)双轨并行”的贯标工作机制和体系,并制定了《陕西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验收工作指南》。同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各贯标高校成立由校领导组成的贯标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贯标工作”,从行政体系环节,确保了贯标工作在各个高校的重要地位。
1.3积极协调与统筹,给予贯标专项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贯标工作的启动与有序推进,省知局在贯标启动阶段,针对贯标高校予以10万元的资金补贴,用以支撑贯标工作在辅导以及体系初步运行时期所需的资金要求。若其贯标体系在试运行后通过省知局验收或三方认证,省知局分别给予10万元的奖励作为体系后续运行的资金保障。从而覆盖了各贯标单位从启动到持续运行的全过程,同时也无形中督促及帮助高校长期稳定地维持贯标成果。与此同时,为了有效推动全省高校贯标工作的持续进行,省知识产权局加强与省内高校的调研会商工作,并与部分有代表性的高校开展“局校”战略合作,建立了点上知识产权战略合作机制,形成了常态化工作会商机制,并每年给予战略合作高校1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
1.4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全过程、专业的贯标辅导支持根据《实施方案》要求,鉴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在标准化管理方面缺乏经验,为了发挥专业机构在贯标中的作用,省知局贯标领导小组组织、遴选、公布了一批内部管理规范、综合实力较强、具有丰富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经验的知识产权贯标辅导机构。例如,引入了北京路浩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西安通大专利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知识产权服务公司,由高校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开展工作,协助各高校制定符合各校实情的贯标工作计划,并全过程参与、指导高校贯标工作。
2陕西高校知识产权贯标调研分析
为了详实掌握高校知识产权贯标进展状态、存在的具体难处和遇到的障碍,本文设计了《陕西省“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调查问卷》,主要对陕西高校的知识产权贯标进展状态、贯标教育与培训、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配套、激励政策、教育培训等情况展开调研与分析。
2.1贯标工作进展状态与困难所在对于高校来说,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从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层面、操作层面都得到了积极呼应,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但在调研分析中发现,由于传统中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足,再加上高校现有的体制机制影响,陕西省的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进展与成效并不如人愿,贯标工作的启动、实施、验收等工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7]。相比江苏省、广东省的高校贯标工作进展,贯标工作呈现“迟滞”状态。
2.2高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体责任意识不够,普遍内生动力缺失
2.2.1贯标认知误区仍然存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者对标准化这一管理模式较为陌生,虽然经过宣贯,但整体理解度有限,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认识模糊,对贯标的意义、步骤和应用存在一定误区,甚至表现出“畏难畏烦”的情绪。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认识上的误区。不少人认为,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科学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此次贯标工作会造成资源浪费,贯标没有实质性价值。尤其是在各个高校面临的各类诸如“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教育教学评估”等繁重的任务,以及校内各种繁杂的行政事务的时候,贯标不积极作为,仅仅作为“任务”去应付。贯标流程及方法上的误区。在贯标的过程中,有的高校重形式,轻内容,认为只要按照《规范》建立标准化文件体系,就完成了贯标工作,忽略了贯标制度与实际日常工作的融合,片面地认为只要通过了验收审核,就万事大吉,更不重视认证后的运行、跟踪与改进工作。贯标工作涉责任主体认识上的误区。众所周知,领导意识的转变是贯标有效实施的保障。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从横向涉及到科技、教务、国资、人事、财务等管理活动;从纵向需要高校高层的战略规划、中层的认真落实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是一个在“全流程、宽领域”进行组织的系统集成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因此,需要在管理规范建立的同时,对管理实施的配套管理程序予以优化,以减小规范推行的阻力,增强规范的实施成效。
2.2.2贯标队伍结构不够有效工作队伍人员结构不够有效,贯标工作经验匮乏。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高校领导层和管理者中的大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与培训[1],传统观念和意识依旧存在,且对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缺乏真正的了解。除了科技方面的领导较为熟悉知识产权贯标之外,其他人员均对知识产权贯标存在较大的认识误区,甚至是错误认识,再加上高校对于贯标工作的宣传、业务培训、战略推进等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贯标工作的协调与推进工作处于“滞缓不前”的尴尬局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贯标工作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全过程,同时更要求管理人员具有管理学、经济效益、运营管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然而,当下高校中从事科研管理的人员是从行政管理职位转岗或者身兼数职,不具备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知识,难以胜任知识产权管理等各项工作。知识产权贯标力量和资源投入不足。标准化管理是一项严肃性、系统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含纳标准制订、标准运行、实施检查、标准修订等系列活动,因此需要在管理体系的各个层面配置专兼职人员,并广泛参与。但据调查显示,目前陕西开展贯标工作的24所高校中,由于中层协调组织力量薄弱,无法保障足够的力量和精力对照《规范》标准,对本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梳理,直接限制了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2.2.3贯标工作内生动力源缺失如前所述,《规范》的主要价值集中在对高校内部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性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等方面。而为了实现目标,必然涉及得到高校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通力配合,涉及到高校领导、行政人员、科研人员的全面努力,其工作效应很难直接衡量。在调研中发现,虽然许多高校都颁布了《贯标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相关的贯标激励措施或奖励办法,导致贯标内生动力源缺失。所以,一旦面对各种紧急的、行政性的事务时,贯标工作自然成为工作中的“次要”。
2.3政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机制牵引力和行政推动力不足
2.3.1领导合作机制“行政推力”较弱据前分析,相比企业对知识产权贯标工作价值的认知、综合效益的获得而言,由于高校内部对贯标认识参差不齐、贯标程序的繁杂,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特点,使得不少高校缺少贯标工作的“内生动力”,从而采取“不贯标”或者“消极贯标”的行为。虽然在《贯标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说明了贯标领导小组及相关贯标要求。但实践证明,此种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行政推力”较弱。因为,要推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在各个高校落地开花并取得贯标实效,单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家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在考虑高校的行政管理特点、知识产权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在更强的政策支撑和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多部门、多层级联合,形成强有力的推手,增强贯标工作的“行政推力”。
2.3.2激励机制缺乏足够的外部“吸引力”如前文所述,省知局专门统筹资金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但调研发现,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性(高校不是市场竞争者),再加上高校内部对贯标工作的整体认识还很模糊,无法明确地看到贯标的价值所在,再加之《规范》标准程序的繁杂等因素,使得省知局的资助政策显得外部“吸引力”不够。同时,我国高校在考核机制、资源分配等方面仍然主要依据传统计划行政方式,而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共存的活动过程。在现阶段高校所处的现实环境下,贯标工作存在普遍的“你推我动,你停我停”的动态“博弈现象”。
2.3.3高层沟通亟需加强陕西省自2015年贯标启动试点开始至今,针对各高校主管校领导、科技处处长等领导层面的“高端培训”“战略推进会”明显不足。众所周知,根据现有高校的行政体制关系,贯标工作的有效实施是首先需要上级领导层面的重视和切实推动,仅靠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的学习和“自下而上”的呼吁,是无法有效保障贯标工作的顺利、按时推进的。
2.3.4缺乏充足沟通和过程控制自2015年以来的贯标工作进展,省知局积极组织并灵活利用年度工作会议、考察调研、座谈会、培训会等形式进行贯标工作的督促和推进。但是,纵观效果来看,目前的督促和推进机制存在“次数较少”“侧重业务人员层面”“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绩效沟通,发现和指出各高校及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和积极反馈,科学处理和帮助解决各高校和部门在贯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这种过程控制机制,不是不是简单的“束缚”和“约束”,更应该是一个“沟通”“辅导”“纠偏”的过程。
3陕西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改进策略
3.1高校推进策略:提升定位,确保贯标成效实现
3.1.1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凸显知识产权的引领方向加强宏观战略制订,实现大学社会创新功能的转化与完善。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贯标工作成效获得的首要保障,具体体现在高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中的知识产权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应密切跟进我国知识产权宏观战略动态及发展需求,推进符合校情的知识产权战略,并将其作为核心内容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之中,有效促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最终实现大学由教学型向创新型的功能转变与完善。推动高校专利工作由“创造导向”向“应用导向”转变。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专利产出国和拥有国,但是在专利质量和水平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具有显而易见的差距。因此,改变目前我国高校相关政策导向,在职称评定、晋升及人才选拔等方面,将更多资源和激励措施向专利转化应用倾斜,以有效满足产业和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将着重考察知识产权数量向考察知识产权转化后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转变,进一步推动高校专利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面提升和优化。
3.1.2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切实高效地推进贯标工作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机构,实现专业化管理。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厘清机构职能,充实管理队伍,建立专项工作经费,形成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场所和经费三落实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规章制度,有效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如知识产权办公会制度、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等,制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方案,制定对侵权或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追究和惩罚规定等[5];针对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申请审核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运用制度、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等[8];应完善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国资管理、财务管理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确保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3.1.3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贯标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资金投入。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用于支撑科研价值较大、可望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申报专利,并在取得专利实施后偿还;统筹建立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费用预算,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立日常管理经费预算,以确保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等。制定并积极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知识创造,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重要环节[3]。高校应当围绕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收益分配制度,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及时调整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体制,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创造积极性。例如,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扭转传统的“重论文和报奖而轻专利”的落后思想,及时、有效地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学校、学院的年度考评中[8],以及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晋升办法之中;鼓励教职员工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产学研,促进研究成果产权化、产业化,最终实现提高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创造积极性的目标。
3.2政府推进策略:强化领导,提升政策吸引力,增强行政推动力
3.2.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提升政策的吸引力和指导力凸显政策指导功能。加强政策引导,出台科学有效的办法或政策,对高校的贯标申请条件、实施流程、验收审核、考核标准等关键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做到“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贯标工作原则,形成全范围的知识产权贯标氛围,做到贯标工作的有效指导。提升政策激励效应。省知局应在联合多部门的基础上,出台更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激励手段,加强高校知识产权贯标资金支持,积极营造和提升政策吸引力和指导力。例如,对申请贯标的高校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对通过贯标审核的高校、贯标效果优良的高校,优先给予专利补助,优先推荐专利奖,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知识产权局及有关部门项目。
3.2.2改进工作领导机制,增强工作行政推力联合有关部门,强化贯标工作“行政合力”。要推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在各个高校落地开花,并取得贯标实效,单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一家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在考虑高校的行政管理特点、知识产权管理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在更强的政策支撑和经费支持的前提下,积极联合高校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财政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改进工作领导机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推行,增强贯标工作的“行政推力”。例如,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对高校评估、科研经费拨付等途径来增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推进的砝码,促使各高校重视知识产权贯标和建设工作。
3.2.3建立动态管理体系,强化贯标过程控制和参与很多高校在前期贯标申报的时候信心满满,但因为贯标工作周期长、环节多,再加上有些高校内部原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导致贯标工作迟迟没有进展。为此,应该建立动态管理体系,强化过程控制。由点到面,实施灵活的动态管理。贯标高校申报工作每年组织一次,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开展贯标工作,成熟一家,贯标一家,验收一家;建立贯标高校知识产权联络员制度,定期通报高校贯标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各高校贯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定期组织相关专家,以专项工作汇报、现场抽查等形式,督促高校贯标。强化沟通,全方位提供指导服务。加强对高校贯标工作培训及交流等工作,尤其是有校领导参加的高级别知识产权贯标工作“通气会”“协调会”“推进会”,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加强对高校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的服务与指导,在相关政策、项目、评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高校自主与知名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深度融合,帮助贯标工作人员和辅导机构扫除障碍,使得贯标工作在高校中顺利推进。凸显权重,实现贯标工作有效推进。发挥知识产权指标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人员落实情况和知识产权产出与转化成效纳入大学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并适当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指标的权重;将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绩效纳入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评价和考核体系。
3.2.4营造贯标工作氛围,推广贯标示范经验加强学习,强化贯标工作认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专家报告,尤其是对《规范》的研读、实务培训、高层会商、社会辅导机构咨询服务等活动,确保质量和效率。广泛宣传,塑造积极舆论导向。利用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活动形式,丰富宣传载体,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帮助全体师生牢固树立知识产权的理念,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规范管理的舆论导向。
4结语
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发展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否、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及经营效率的高低、自主创新能力的活跃程度和水平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和保护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及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也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必修课”。但是,它不是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而是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基础性、系统性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管理者的重视是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首要关键,政府在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确保政策同步到位是贯标工作的最终保障。
作者:邢战雷;马广奇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