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认知理据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研究范围乡土语言本身应该是乡土文学的重要载体,它利用各种风土语言及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学内容,凸显文学色彩,涵盖了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俚语、俗语等等。比如最有特色的俚语,它所呈现的就是地方文化的缩影,虽然在《韦氏大词典》中它被理解为是一种低俗的、缺乏表现力的白话语言,但实际上在乡土文学中它却拥有独特的魅力,它的新词或修辞格追求形象生动,从本质上能够反映真实且足量的乡土气息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在乡土文学语言中,这种俗代表了一种通俗、广泛流传、简练而富于形象化的定型语句,它们多出自劳动人民之口,极具亲切感,也反映了乡土劳动人民的朴实生活经验与美好的生活愿望。综上所述,在乡土文学语言翻译过程中必须将通俗作为根本,保证语言翻译的足够鲜活、简洁、精炼与通俗易懂。从语言文学角度讲,这是对一种雅俗共赏文学鉴赏理念的传递,它能够让文学译本更具感染力,真正影响到读者的思维情感。
(2)基本研究思路乡土文学语言的研究范围很广,它涉及庞大的翻译文本量,所以也带来了更多的译介方法途径。但客观讲,有关乡土文学语言的译介研究资料并不多,因为它的译介过程本身存在一定难度,要达到针对某些粗俗俚语的语用对等原则并不容易。为了更加全面、客观且系统地展开课题研究,就必须构建有关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识解维度空间,了解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价值转换过程,将其翻译认定为改变价元的重要实现途径。由上述理论思路所展开的有关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认知理据分析才更有意义。
2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基本识解维度空间构建
(1)对“识解”的本质解读所谓“识解”,即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它基于不同认识方法来解读相同情景中的活动过程,由此来确定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内容,进而凸显出不同的语用焦点;也基于它通过不同精度权衡、观察文学语言的认知活动内容,最终形成概念、语义结构和语义表达体系。在对乡土文学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针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加工过程逐渐呈现概念化,它的诸多表达方式被相关经验激活,形成民间中人们所常见的百科性背景知识内容。在这一背景中,除百科知识以外,还包含了大量的语境信息,像我国著名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一篇小说中就有“她带着一副白边眼镜,面皮白净,一看就知道是个吃公家饭的”。这段话透露着鲜明的乡土语言气息,整体上接地气,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为政府工作拿政府薪水”也映射了社会概念域中所谓的“吃公家饭”的真实内涵,透露着当时大量的中国农村人民生活信息,具有一定时代感。
(2)对“突显”的本质解读在乡土文学语言翻译中,如果希望深度研究其认知理据,就必须明确其语言中的“突显”内涵,即确立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注意力方向与焦点认知能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一事件,进而能够生成不同的认知过程结果和语言表达形式,突显出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还以莫言的《生死疲劳》为例,“一件新棉袄,就这样报了废,回家怎么跟内当家交代?”这句翻译中对“妻子”的理解认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不同的,因为无论是当代中国或海外国家,妻子所扮演的更多是情感陪伴的重要家庭角色,而在作品中却用“内当家”这种中国农村传统的称呼方式来表达“妻子”这一词汇,这就突显出一种时代感。在那个年代,妻子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就扮演了主持家务的重要角色,这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固有部分,在语言翻译过程中也希望将这种中国特有文化传递给外国读者,让他们真正理解“内当家”的真实内涵。基于“识解”与“突显”两大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基本认知理据内容,就可以构建语言翻译的维度空间,并在空间中凸显语言翻译过程的技术有效性,实现某些层面上的文化价元有机转换。
3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价元转换解析
对于乡土文学语言翻译而言,实现中外两种语言文化的完全对接理想状态是不太现实的,在翻译过程中只能做到尽量保持原语的认知模式映射关系,试图通过合理的翻译来激活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认知图式,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帮助读者产生认知想象的过程。具体的价元转换包括了等价转换、换价转换、变价转换和增加转换这四种,结合它们所展开的乡土文学语言认知翻译策略具有相当高的可研究价值。
4结语
乡土文学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生活文化的,在具体的文学语言翻译过程中要处处满足对语言翻译的识解、突显与价值转换基本理论内涵,为乡土文学语言翻译提供充足的认知理据,这非常有利于揭示文学中所希望透露的客观规律本质,为更多人所接受并理解。
作者:刘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