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也是中文专业的基础教学内容。在新时期背景下,特别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十分必要。介于此,本文以新时期为背景,提出了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新时期;高校教学
现如今,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培养语言、文学人才的重要学科,其人才培养的成效关系到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多媒体、互联网等逐渐渗透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但是从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中,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改革进程。因此,探讨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题,对于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一、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不完善其问题主要是存在于课程目标重智育轻德育。从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来看,大多数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过于重视“智育”。一般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关于该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价值观等德育的培养目标欠缺,这就导致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论讲解,而忽视了学生文学创新、文化传播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培养,同时也违背了当前新时期高校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国外文学内容比例偏少。文学类课程中,大多数高校对于国外文学课程的设置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课时安排较少,其内容也主要是对一些国外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这就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中西方文学的知识结构掌握不平衡,不能够充分的了解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性,进而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不能够满足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需求。另外一方面,语言学课程未全面开放。在语言学课程设置上,一些学校作为选修课程,并没有作为必修课开设,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中西方语言学史、古汉语文字发展史等文化传承性的知识了解不透彻,盲目的进行文学经典解读等教学,忽视文化修养的引导,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一,人机互动削弱人际交流。例如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教师讲授,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人机交流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机器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将教学内容转换成电子形式,学生也通过机器来学习,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不仅仅削弱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也逐渐削弱。其二,课堂教学知识量过大,忽视学生学习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学作品,古代、现代等文学知识内容复杂,且知识量较大,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课堂中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够在课堂中掌握所学知识,且人际互动的减少,也增加了专业学习的难度。因此,忽视学生个体独特性,盲目的赶教学进度,不仅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指标过于单一第一,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指标。对于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评价来说,其主要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其功利性的考核比较明显。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也应该作为考核指标之一,盲目强调学习成绩的考核指标过于片面,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忽视学生思考、运用、创新能力的考核指标。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应该是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增加综合素养的考核指标,显然在教学改革的探索阶段,大多数高校没有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指标的考核,不利于学生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促进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效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目标设置结合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践行《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在确保专业技术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注重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以及文学创新等能力,将德育的培养目标引起高度重视。也就是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培养目标。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分配课程设置等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该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实践能力等能力培养。
(二)挖掘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首先,充分发挥多样化的资源获取渠道。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兴媒介,整理和搜集国内外现有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获得优秀文学奖项的国内、国外文学作品,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扩充,进而不断丰富现有教学教材。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广泛的阅读,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建立汉语言文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仅要增设校园官网的资源库,还要能够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多样化的交互平台,教师队伍针对良莠不齐的文学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确保网络资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合理的增加国外文学资源。同时教师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各类交互平台中,通过分享、转发的方式,向广大专业学生推送优秀文学作品。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资源运用。没有实践的教学只能够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因此,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引导,落实“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能够到杂志社、学校、电视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学习,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字创作能力、教学应用能力等。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对教学结构的补充。
(三)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是,充分认识人机教学的课堂辅助教学功能。尽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其重点还是对文学知识的探讨,这样才能够挖掘教学知识所蕴含的文学内涵和价值启示。因此,要充分的发挥人际交流,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具体来说,从课堂时间运用上进行控制,确保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探讨和交流。二是,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境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性、文学应用性。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要角色,激发学习动力和创作热情。
(四)健全教学评价指标一方面,增设学习过程的评价指标。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例如迟早、早退、学习态度、作业完成度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细化指标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指标的全面性。另外一方面,加强对学生思考、应用、创新能力的指标设置。指标考核可以结合在校期间学生文学创作情况,实践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应用情况等,要能够切实的了解到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注意的是,还应该建立教学反馈体系,针对学生的就业、创业等情况进行追踪,全面体现教学质量。
三、结论
现如今,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学科,该专业的学科内容也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且能够融会贯穿中西方文化内涵,因此新时期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通过论述可以看出,面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需要高校给予高度重视,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同时,还要促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培养拥有知识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文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小青.浅析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好家长.2016(11).
[2]张晋.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明日风尚.2018(02).
[3]马秀萍.关于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丛刊.2018(07).
作者:尹携携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