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铅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范文

铅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铅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铅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

《吉林地质》2017年第2期

摘要:矿区位于昌都-盐井陆块之澜沧江岛弧带。澜沧江岛弧带呈近南北方向延伸,岛弧带内广布晚古生代岛弧火山岩和中晚三叠世造山期火山弧火山岩、火山裂谷火山岩和印支造山期重熔型多期多阶段花岗岩,以及弧后逆冲带之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经印支晚期造成山挤压和喜山期向东推移,构成了以脆-韧性变形的近南北向以断裂为主的褶皱断裂体系。区内矿产受“三江”带的控制,矿产较为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因此研究本矿区的地质特征对本区的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岛弧带;褶皱断裂

0前言

自1951年以来,先后有中国科学院,西藏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四川地质局第三区测队,云南省地质局十八地质队、801地质队、第七地质队,云南省地矿局区调队、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矿体规模数量、产状及其与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变质岩的关系,验证了矿体与物探激电异常的关系,基本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工业类型属小型脉状铅矿。赋矿岩石为具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褐铁矿化、碳酸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等低温热液蚀变岩石。通过详查工作,发现三条铅矿化蚀变带,三条铅锌矿化蚀变带内圈定出3个工业矿体,铅平均品位1.11%。

1成矿地质背景分析

区内多金属矿位于世界著名的“三江成矿带”上,矿产较为丰富。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金多金属、银多金属、锡多金属、铜、铅、锌、铁等,非金属矿产主要磷、膏盐、石灰石、煤、汞、稀土、萤石、含钾岩石等。矿区位于有名的芒康县澜沧江成矿带(作拉果-我卡地成矿带)上,已发现具有一定远景的Pb、Ag多金属矿点2个,密集型重叠的重砂、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10余个,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

2矿区地质概况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怀仁组、上统小定西组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及第四系。中三叠统怀仁组(T2h)主要分布于普查区中部,出露面积约7.5km2,是普查区最主要的地层,中部被中侏罗统花开组不整合于其上,地层呈北西向展布,主要岩性为火山岩与碎屑沉积岩互层产出的流纹岩、英安岩及砂岩、板岩。岩石均有轻微的变质,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发育。铅矿(化)体主要产于该组地层中的构造蚀变带内。在我卡地与下覆怀仁组接触部位的断裂蚀变带部位是铅矿化(体)赋存地段。

2.2构造

普查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而断裂构造多产于地层不整合位置,其以构造规模大、北西向展布为特点,另外位于我卡地拆离体走向近东西及北东向断裂也多有分布。

2.2.1我卡地拆离体

拆离体为中侏罗世花开左组,其与下覆中三叠世怀仁组呈断层接触,在接触部位形成了平缓的滑脱面,该滑脱面发育铅、银及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铅矿(体)化产于滑脱构造滑塌的底部,花开组与怀仁组呈断层接触带上,花开组下部发育有3~6层含铅、褐铁矿的层间破碎带,其以滑脱体之底界褐铁矿层规模最大,长约2000m,宽约400m,各褐铁矿层均有铅矿化显示。

2.2.2断层

⑴F1断层位于勘查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并贯穿整个勘查区。断层产于三叠统怀仁组(T2h)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J2h)地层接触部位,倾向南西,倾角50°左右,为逆断层性质。断层破碎带3~5m,见断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劈理等现象。

⑵F2断层位于普查区中部,拆离体北部。断层走向近东西80°,倾向350°,倾角22°~70°,长约350m,宽约10m。断层产于三叠统怀仁组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接触部位。1号铅矿体产于该断裂带内。

⑶F3断层位于普查区中部,拆离体北部,F2断层南部。断层走向115°,倾向205°,倾角25°~60°,长约250m,宽2~4m,断层产于三叠统怀仁组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接触部位。2号铅矿体产于该断裂带内。

⑷F4断层分布于普查区东南部,呈近北东-南西方向延伸。断层可见延伸约1500m,断裂带倾向北西,倾角47°,并见有1~3m宽的破碎带。破碎带由碎裂岩化灰岩、火山岩、泥岩及劈理化岩石构成,见有铅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等现象。3号铅矿(化)体赋存于该断裂带内。

2.3岩浆岩

区内无侵入岩分布,主要以构成中三叠统怀仁组(T2h)地层的火山岩为主,其分布于勘查区西部,主要岩类型有安山岩、英安安山岩、安山英安岩、安山质凝灰岩、安山质熔结火山角砾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2.4矿体地质特征2.4.1矿体赋存特征当学铅矿成因类型为低温热液型矿床。已经查明的1号、2号、3号铅矿(化)体赋存于F2、F3和F4断裂构造蚀变带中,矿体产状受断裂构造蚀变带控制,由矿体向围岩局部呈过渡或界限清晰。

2.4.2矿体特征

勘查区蚀变矿化断裂破碎带经探矿工程揭露控制,根据化学分析结果,可圈出1号、2号、3号三个矿体。矿体控制长度50~100m,矿体延深一般在70~90m,最大延深100m,矿体厚度4.3~6.8m,最大真厚度7.5m。各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⑴1号矿体矿体位于F2断裂构造蚀变带中,地表以1个探槽、深部由1个钻孔控制,矿体控制长100m,厚度6~7.5m,平均真厚度6.83m,最大斜深100m,矿体埋深90m,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脉状,矿体走向北东东80°,倾向350°,倾角69°。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变化不大;矿体的赋矿标高位于3782~3873m之间。Pb品位0.30%~1.46%,平均品位Pb1.17%,为铅矿体。

⑵2号矿体矿体位于F3断裂构造蚀变带中,地表由1个探槽、深部由1个钻孔控制,长100m,厚度4.5~6.70m,平均真厚度5.57m,最大斜深95m,矿体埋深72m,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脉状,矿体走向南东东110°,倾向南南西,倾角48°。Pb品位0.78%~1.73%,平均品位Pb1.15%,为铅矿体。

⑶3号矿体矿体位于F4断裂构造蚀变带中,地表由1条探槽、深部一个钻孔控制,出露长460m,控制长100m,厚4.39~6.82m,平均真厚度5.61m,最大斜深75m,矿体埋深50m,矿体形态呈透镜状、脉状,矿体走向北东55°,倾向300°~325°,倾角47°。Pb品位0.16%~1.21%,平均品位Pb1.04%,为铅矿体。

2.5矿石质量特征

2.5.1矿石物质成分

⑴矿石矿物:方铅矿、黄铁矿、辉银矿、自然银、褐铁矿。方铅矿含量一般0.41%~1.20%,最高达1.80%,晶形呈他形粒状、半自形粒状晶体分布于岩石中。黄铁矿含量10%~20%,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体。粒径0.001~2.0mm,呈团块状、浸染状或细脉状分布。辉银矿含量0.1%~1.5%,呈自形-他形粒状及不规则状,粒径0.02~2mm。与方铅矿共生。褐铁矿含量<1%,分布于黄铁矿残骸及裂隙中。

⑵脉石矿物: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等。

2.5.2矿石结构及构造

⑴矿石结构:矿石以它形晶结构为主,次为半自形晶结构和交代结构及残余假象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方铅矿、黄铁矿呈立方体自形晶或半自形晶集合体或单晶产出。半自形粒状结构:少量方铅矿、黄铁矿呈立方体半自形粒状晶体产出。交代结构和残余假象结构:方铅矿及黄铁矿被褐铁矿交代呈交代假象结构。

⑵矿石构造:矿石构造有星点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等金属矿物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岩)矿石中,呈浸染状的构造。细脉状构造:方铅矿、褐铁矿、黄铁矿等集合体细脉充填裂隙,石英方解石脉构成细脉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方铅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呈自形-它形晶星点状分布于赋矿岩石中构成。

2.6矿体围岩及夹石情况

由于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及蚀变矿化带控制,矿体近矿围岩主要为产于断裂蚀变矿化带内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的蚀变岩,向外为蚀变岩两侧蚀变的地层。由矿体向围岩过渡形式是:铅矿体→矿化蚀变岩→蚀变岩→砂岩。本区已控制矿体多呈透镜状及脉状产出,厚度相对稳定,不具夹石。

3矿床成因

3.1矿床成因类型

根据该矿床产于三叠统怀仁组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接触部位及三叠统怀仁组地层中,主要赋存于断裂构造蚀变带内,矿体中矿物组合差异及结构构造特点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其具有多期成矿的特点,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属低温热液型矿床。

3.2矿床成因探讨

⑴三叠统怀仁组地层为本区的矿源层,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与下覆地层之间存在一定时期的沉积间断,形成较长时期的风化剥蚀,具古风化物堆积的条件,风化物质捕获大量的铅,形成铅的预富体,存在于地层不整合的虚脱空间内,后期含铅气液沿构造虚脱空间运移并富集。由于有上述两方面铅物质来源的叠加,构成了三叠统怀仁组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接触部位及三叠统怀仁组地层中断裂带控矿特点。

⑵该区内断裂极为发育,具多期次活动特征,使地下水加热沿断裂带循环迁移,促使矿源层物质活化转移,同时也为深部成矿物质运移提供了条件,在三叠统怀仁组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接触部位及三叠统怀仁组地层中破碎带等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破碎带中出现铅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等低温热蚀变组合。

4找矿标志三叠统怀仁组和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地层接触部位标志;破碎蚀变带中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铅丹红以及碳酸盐化、硅化等围岩蚀变为直接标志,特别是铅丹红、褐铁矿带等为最醒目的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当学铅矿详查工作总结,2012.

〔2〕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4〕西南三江地区沉积地质与成矿.地质出版社,1999.〔5〕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地质出版社,2003.

作者:闫玉城;田淑娟 单位: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