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在社会科学发展的职责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三十年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一)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客观地讲,虽然社会科学在中国出现已有百年历史,但其实际水平是有限的。这与中国社会科学在百年的发展中出现中断与转向有直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诞生。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逐渐进入中国,在大学中开始了知识体系传播与人才培养。由于战乱,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一直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引介西方的社会科学,难有本土化的发展;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多地停留在知识介绍之上,系统的专业训练有限。至于研究方面,虽然关注到中国国家建设面临的问题,但无法深入到社会深处,成果自然也就十分有限。第二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启动。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实行“一边倒”的战略,全面学习当时的苏联。于是,进入中国的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由此中断,不仅如此,许多方法和观点还成为批判的对象。同时,随着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出现高度意识形态化,新的社会科学发展受阻,社会科学的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是完全被意识形态化,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第三个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开始走上全面发展时期。其动力有三,一是开放,二是民主化,三是现代化。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逐渐地走出意识形态的藩篱,许多学科不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且开始建构自己的学科规范。目前,各类大学几乎都有社会科学学科。截至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25个一级学科,300多个二级学科和2000多个三级学科的强大阵容,35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队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力量。”[4]由此可见,中国现有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研究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最长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呈现出繁荣之势,但其根基比较薄弱。
(二)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现状
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社会科学的成绩及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文献的调查统计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197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从12232篇起步,经过1979年和1981年两个跳跃式发展年份,于1983年跃上10万篇大关。进入90年代文献量再度高速增长,于1993年逼近13万篇;与1978年相比,文献数量增长了约十倍。若以年度增长平均计,1978年到1995年间,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平均增长率超过20%。”[5]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共完成出版学术著作1977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580000多篇,研究报告326000余份,以及大量的学术资料、学术工具书、古籍整理和理论文章,正在强有力地发挥着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4]今天,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仔细考察其三十年发展的实际状况,尤其在大学中的发展,人们还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其中的隐忧,其中最大的就是三十年的发展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并没有形成科学而严谨的研究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在逻辑上是有矛盾的,因为学科体系中包含着研究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既然学科体系确立起来了,那么其研究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也应该能够相应地跟上。其实不然,因为,中国大学所建构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虽然也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更多是从大学形态以及大学的地位出发的,具体来说,要么从大学类型的转化、大学规模的拓展或大学文化的提升出发,要么从大学培养人才的层级提升(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出发的。[6]学科建设就不可能将根基落实于研究体系的建构与人才队伍的培养之上,而是落位于尽力实现与国家的相关制度体系、资源配置体系以及评价体系之上的相匹配上。正因为如此,许多学校的社会科学学科出现了一种倒挂现象:即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上去了,可实际的研究能力与人才培养水平下来了,甚至,从一开始就没有跟上。伴随这种倒挂的社会科学繁荣,对国家建设与发展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在国家建设与发展对社会科学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如果社会科学不能真正为国家提供必要的知识体系、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就等于国家在发展与繁荣的背后没有足够的智慧与人才的基础支撑。[7]今天,在为国家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中国大学都应该充分意识到其中的风险,重新反思中国大学责任与使命。
二、社会科学发展对大学提出的要求
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正全面进入变动不定、高度复杂的世界政治与经济体系,在要成为这个体系的参与者同时,也要努力成为这个体系的担当者,因而,不仅要从自身利益出发把握这个体系,而且还要从这个体系出发把握自身;另一方面正全面面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与变化。具体来说,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经济与社会结构体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旧的结构已经失效,新的结构尚未形成。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经济与社会关系日益凸显,于是,变革、转型、分化、重组、规范、创新等等同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与任务,如何把握其中的关系,建构中国发展的大局,将直接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
(一)社会科学已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战略
中国这样大型的国家与复杂的社会,要在国际与国内两大格局中站住脚、找对路、走得稳,最需要的是理论、战略、制度与政策的支持与帮助,这就需要社会科学的贡献。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社会科学在国家一体化建设,维护社会正义,甚至在民族国家对外政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所以,社会科学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基础。在国与国的竞争中,这个基础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国家在国际国内舞台上把握大局、主导进程,决定着国家的话语权,进而决定着国家的软实力与竞争力。所以,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需要社会科学在理论与人才方面的贡献。对社会科学的需求与期待,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有了充分体现。[9](1)党和政府对科学决策的强烈需求,广泛吸纳了社会科学的知识、理论以及相关的人才,并将其运用到政策制定与执行之中。(2)日益专业化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使得国家干部结构开始从理工科的技术干部为主转向人文社会科学的为主,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逐渐成为主体力量。(3)各类政府与民间的智库不断涌现,并积极参与了战略与政策规划。如何使他们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已成为大家的期待。(4)在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处理,除了技术手段之外,更多地需要社会科学的分析、提炼与开发,因而其能力与水平,也将直接决定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这些需要与期待充分表明,发展强大的社会科学,培育一流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已成为中国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战略。
(二)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发展社会科学,培育一流的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主要承担者自然是大学,然而,我们的大学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科学在中国全面恢复以来,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先后围绕着两大任务展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着建构学科体系展开,主要着力于国外教材与理论的引介,各类教材与丛书的编撰,以及各类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的举办,等等。进入2000年之后,随着社会科学国际化的深入,尤其是随着一大批海外学者加入到大学的教学科研队伍,大批社会科学工作者忙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论文在国际上的发表。从社会科学自身看,围绕着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没有任何不当之处,但从国家建设与发展对社会科学的需求来看,这种发展显然是不足的。一方面体现为大学的社会科学发展尚未形成主体意识,因而无法在理论、方法和资料上形成自主创新体系;另一方面体现为大学的社会科学发展尚未形成能把握中国社会现实与国家战略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能力,因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将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支撑国家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战略思想。[10]比较发达国家的大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可以断言:如果中国的大学社会科学不能克服上述两大不足,就不可能在国家中有地位,在国际上有影响。
2.大学的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缺陷相比较大学理工科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不论在理念上、方法上,还是在组织上、制度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1)社会科学的师资水平有限。由于社会科学在中国发展时间短,许多老师有讲授知识的能力,但缺乏训练学生掌握研究方法与理论素养的能力。(2)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缺乏基本的学术训练文化和训练体系。许多学生,包括高层次的研究生,在大学的学习就是停留在“听课———考试”的简单循环之林尚立:大学在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责任•7•中,没有系统的作业训练与研究训练。(3)社会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度体系相当不健全,不论本科生的培养,还是研究生的培养,都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从而使得社会科学中的不少系科变成大学中比较容易获得学位的系科。这三个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大学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其后果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因为,今天有大量的社会科学的大学毕业生会成为党和政府官员,它们的知识素养、理论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直接决定着他们治理复杂社会的能力与水平。[11]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形势下,大学有效克服上述不足关键是要明确树立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社会科学的研究及其人才培养,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只有确立了这种观念,大学才能真正担当起文化传承与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使命。
三、社会科学发展中大学的使命
在推进大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中国的大学常常困惑于两点:其一是意识形态;其二是大学行政化。其实,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格局下,出现这两大困惑的根本原因,既不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也不在大学的行政体制,而在社会科学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任何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只要意识形态能给社会科学发展以学术独立的空间,它就不会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直接限制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科学的发展就直接取决于其自身是否具有学术性、科学性与现实性。在思想解放与学术民主的氛围下,今天中国大学社会科学发展实际上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关键是在这种自主空间中,社会科学工作要有能力把握真正的学术问题以及有能力用学术的手段来研究现实问题。当要求政治不要干预学术自主的时候,学术就应该真正守住学术本身。至于大学行政化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不管其实际上存在还是不存在,都不应该成为大学社会科学发展滞后的重要理由。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中,不是规范太多,而是规范太少,教与学之间的无序化在有些学校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状态。总而言之,在当今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不应怨天尤人,而应自觉自强,真正承担起大学在这方面应有的责任。
(一)大学应该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科学专业人才的责任
设立相应的学科,只是为培养人才提供了可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都设立了完备系统的学科体系以培养人才。[11]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不仅误人子弟,而且牵累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与理工医和人文学科一样,必须有一套培养和训练体系,这其中包括哲学思维训练、基础理论训练、历史素养训练、研究方法训练,以及田野工作训练,等等。这些训练不仅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而且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之中。理工医科学生的训练,离不开实验室;人文学科学生的训练,离不开经典文本的研读;社会科学的学生则应该两者兼而有之,有经典研读,也有田野与实验室工作。实践证明,只有形成了这样的培养体系,社会科学的学生才能做到有理论、有视野、有情怀、有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
(二)大学应该承担起为国家谋划、为民族立言的使命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与知识体系,离开了社会,社会科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对社会科学的发展来说,其根基一定是其所在的社会。所以,大学的社会科学发展必须以关注自身的社会与国家为出发点,没有自我认知的主体意识,对他者的研究和认知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关注自身的社会与国家,不仅要了解其从何而来、走向何方,而且要了解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而为其谋划、帮其解困。今天,一个国家与社会面临的问题,都必须由本国的学者来思考和解决,如果缺乏了这种基础与支撑,那也就失去了在世界上竞争与应对挑战的能力。思想解放与民主发展使中国社会科学回到了科学和学术轨道,其目的不是要社会科学因此而回避现实,相反,是要让社会科学能够更加科学而客观地面对现实,真正承担起为国家谋划,为民族立言的使命。在今天的世界学术舞台,不能以本国实践为研究素材的社会科学,很难成为有国际影响的社会科学。
(三)大学应该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与条件
大学应该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与条件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经费、资料和平台。
1.经费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经费,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相比较,理工医学科,社会科学的研究经费需求小许多,然而,问题的关键,不是经费的多少,而是经费如何实现科学的投入。论及经费的投入,大学就必须充分把握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规律,否则,不论是精打细算,还是高收入,都是无的放矢,难有实效。
2.资料社会科学研究对资料和数据的依赖是很大的,但目前国内大学的社会科学建设在这方面都比较有限。今天,在世界著名的高校,数据库与图书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不仅如此,许多学校还在全世界建立了特定的田野工作空间。所以,拥有收集、储存、分析和共享的资料体系已成为大学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应具有的基本条件。
3.平台今天社会科学所面对的社会一定是复杂社会,因而任何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说明白、解决好的,迫切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互动,这就需要架在各学科之间的研究平台。建平台的关键,在于建机制,有了机制,就有了合作研究的项目与人才。在这方面,国外大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构成它的因素是目标而不是结果。它的目标是揭示社会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依靠数据来测定这些关系的真实性。尽管人类还无法掌握影响这些关系所有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取消科学的理由。[12]因此,在许多国家,大学与社会科学的兴起往往与国家和社会的转型和兴起相伴而行。以美国为例,在一定程度上讲,它的转型与兴起的过程,就是大学与社会科学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大学与社会科学在不懈的追求中,为年轻美国的转型指明了方向,这就是查理斯•范海斯(CharlesR.Vanhise)在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威斯康星观念。怀特(AndrewD.White)在1868年出任康乃尔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说:大学应适应美国人民的需要,适应美国的需要,适应我们现时代的需要。查理斯•范海斯在1904年出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也同样指出:“威斯康星大学既然接受了州的土地捐赠,就应服务于全州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满足全州人民与其子女谋求幸福生活的需要。”[13]这便是托克维尔意义上的“一个全新社会,要有一门新的政治科学”的思想的体现。[14]今天中国的发展及其全面崛起,不论在发展基础,还是发展空间上,都为大学的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因而可以说,今天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完全取决于大学自身的努力。我们的大学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将决定中国大学的最终品质,决定国家发展的能力基础。
作者:林尚立单位: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