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析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儿童与哲学具有天然的内生关联。儿童哲学融入学科教学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儿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助于儿童发现事物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有助于儿童懂得坚持,学会自我判断。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选择应该立足小学语文教材,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哲学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儿童哲学教育;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坚持激励为主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儿童哲学;小学语文;融入策略
学者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如果我们承认哲学就是爱智慧,那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是爱智慧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好奇心和困惑意识,他们能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也有自己的哲学。”[1]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儿童的提问、言语经常透露出哲学的智慧。笔者有一次在课堂上让小朋友说出自己知道哪些水果的名称。有个小朋友站起来说,只有两种水果,一种是自己吃过的水果,一种是自己没吃过的水果。这其实就涉及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排中律,即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由此看来,儿童与哲学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通过与儿童的结合,我们发现哲学也不全是高度抽象的枯燥乏味的东西。作为一门课程,儿童哲学关注的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以及思维训练。笔者将儿童哲学理解为,将符合儿童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的内容,如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话、动作等表现形式展示给儿童,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努力寻找答案,进而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那么儿童是否需要学哲学呢?
1儿童哲学融入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在谈及教育宗旨时,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心智,把受教育者从偏见狭隘中解放出来,提倡启发诱导,反对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这与儿童哲学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以及思维训练,旨在提升儿童创造性思维,增强儿童对事物的研判力,使儿童学会独立思考是不谋而合的。哲学不仅是作为目的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作为过程的探究行为和思维方式。因而,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李普曼在《教室里的哲学》中所说:“只有哲学才能使儿童具有抵制硬性灌输的能力。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在对儿童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提供这样多的选择,也没有哪一门学科比哲学更重视发展儿童的独立判断能力。”[2]儿童哲学融入学科教学更为重要的必要性在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哲学思维教育的缺失。过去,我国义务教育对哲学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哲学高度抽象、复杂枯燥,且不易理解,不符合义务教育设定的教学目标,尤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因而哲学思维融入学科教学过去很少被探索和研究。另一方面,过去我国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即便学生积累了大量为应试服务的知识,对其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并不大。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在从单一的“教学生思考什么,即传授知识”向“教学生思考什么”与“教学生如何思考,即训练思维”并重发展。然而,要补上过去“教学生如何思考”欠的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深刻认识思维训练对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思维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具体对策。以培育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思维能力为目标,引导儿童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思考,让儿童学会“为自己思考”,儿童哲学融入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2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通常不愿意做自己并不理解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远离自己生活经验或者远离自己兴趣点的事情。低学段小朋友对教师布置的写作功课会感到十分头疼,因为他们觉得写作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无关,找不到兴趣点,也发现不了其中的意义。因而,帮助儿童去发现并获得与自己生活体验相关的各类事物的意义,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将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帮助儿童去获取事物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儿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哲学教育资源。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狼和鹿》一文,就是一篇蕴含哲理的小故事,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小朋友会明白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狼虽然是鹿的天敌,但在生态系统中,狼和鹿却相互依存,应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对小朋友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情境大有裨益。其次,有助于儿童发现事物存在的各种可能性。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三袋麦子》是一篇哲学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小故事,讲的是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小朋友会明白同样一袋麦子,在小动物们手中会有许多可能。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需要我们应该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问题。再次,有助于儿童懂得坚持,学会自我判断。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猴子种果树》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写一只猴子一味听信别人不断改种果树,从梨树改成杏树,再改成桃树,又改成樱桃树,最后什么果树也没种成。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小朋友会明白做事要有耐心,懂得坚持,遇事不能没了主见。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青蛙看海》讲的正是与《猴子种果树》相反的故事,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这告诉小朋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精心编选的小学语文教材为儿童哲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既有如《狼和鹿》《三袋麦子》《猴子种果树》这些兼具趣味性、哲理性的童话故事;又有《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生动有趣、引人深思的哲理成语故事,还有留白较多、意蕴无穷的诗歌、童谣……如果教师能选择合适的策略将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将对培养儿童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选择
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儿童哲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会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小学生的思维不一定能完全跟随教师、有难度的内容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引导等。这就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设计、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只要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儿童就能学好哲学,形成哲学思维。首先,要立足小学语文教材,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哲学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儿童哲学教育。如前文所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教育“矿产”,为儿童哲学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可能。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哲学资源,并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文内容匹配的哲学问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生动的环节,引导小学生进一步打开思维,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哲学思维潜移默化的锻炼和提升。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六级(下册)中《山谷中的谜底》一文,通过描述山谷中的雪松在大雪中积、弯、落、弹的过程,揭示出“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立足课文,教师通过引导会让学生懂得灵活的变通、有弹性的坚定。其次,努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学过程由“传话”向“对话”转变,从由教师说学生听的单一信息交流方式向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平等沟通的双向信息传递方式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包容学生的独特见解,保护学生别出心裁的观点和想法,给予积极回应,避免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应倡导集体探究、合作学习。集体是一种教学氛围,意味着合作、交流、信任,探究一种学习活动,意味着发现、追问、尝试。集体探究有助于学生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能够优势互补,拓展思维空间。最后,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往往就是起源于疑问。一个问题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个石子,它会激起一阵阵涟漪,产生连锁效应,激励小学生不停地追问、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有时并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的对策的味道。所以训练儿童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最为重要的是培养问题意识,让一个个问题成为掀开一阵阵思维波澜的石子,叩开创新、想象的大门。因而要倡导“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群体探究”的儿童哲学教学模式,让儿童从被动回答到主动追问,从等待答案到主动解决。最后,坚持激励为主的教学评价。一句赞许、一个认同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肯定的点头,这些语言、表情、动作不失时机地出现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会给学生极大的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儿童哲学教育需要久久为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容许学生犯错,对学生的积极回答、思考,要适时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善于运用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5.
[2](美)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M].张爱琳,等,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96.
作者:徐雪梅 单位:合肥师范附小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