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海洋体育多元价值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对海洋体育多元价值进行剖析,旨在厘清全民健身与海洋体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展海洋体育提供价值标的;采用文献资料和归纳分析法分析了全民健身的内涵及时代意蕴,以及与海洋体育的关系及其海洋体育多元价值;研究认为:海洋体育具有实用价值、人文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其中实用价值包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价值、经济价值、表演价值;人文价值体现在涉海性、民俗性、时代性、教育性方面;生态文明价值表现在生态环保性和生态持续性。发挥海洋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多元价值,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海洋体育;多元价值
推动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关键之路。当前,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传承区域特色文化、鼓励不同地域开展特色项目,充分体现出发展海洋体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海洋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项目属于大众休闲体育的一部分,在推进全民健身进程中也已突显出其重要的多元价值,可以说,海洋体育价值的多元化也是对“海陆联动”的平衡和补充。本文在新一轮《全民健身计划》颁布之际,在计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引领下,对海洋体育多元价值进行探析,旨在提升海洋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价值体现。
1全民健身的内涵及时代意蕴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对其不断进行完善。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和期望。其目的在于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全面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过程中所具有的其他多元功能和价值,最终实现体育强国和构建富民强国的社会。
1.1全民健身旨在建富民强国社会
《全民健身计划》指出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保证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全民健身旨在实现人人参与体育锻炼,实现体育权益公平,实现全民身体素质提高和健康水平的改善。而健康水平的改善对个人幸福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作为劳动者工作素养的提高,这为建立富民强国的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同时,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力度,以及在建成体育强国中的重要意义。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民健身运动与休闲娱乐、体育旅游的结合所赋予的时代契机已成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稳增长、促改革的动力源;同时,全民健身对国家兴盛的直接作用表现在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意义重大,以及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扩大内需、惠民生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可见,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对国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体育强国的建立,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全民健身旨在发挥体育多元价值
《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求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增强体质、提高民众健康生活品质的基础和保障,成为倡导积极健康生活方式、传播锐意进取、团结协作、创新求变、尊重规则正能量的主渠道。是经济新常态下促改革、保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以及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条件。全民健身已成为弘扬优秀文化,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引擎,成为6大消费领域之一。可见,全民健身战略为国民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为大众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促进体育消费提供了一种双赢策略。为国民的全民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全民健身在对国民体质健康、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内容丰富等方面具有多元价值;在国家层面对民族昌盛、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素质教育、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同样也发挥着体育多元价值,全民健身战略目标实现上的价值体现了人类社会对体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2全民健身与海洋体育的协同关系
海洋体育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基于对海洋本身的认识,是人以海洋为依托利用海水、滩涂、海岛、沙滩等开展体育活动。它既具有陆域体育的一般特征和价值,同时也具有自身的魅力和独特地域特性。海洋体育能实现人类对回归海洋身体实践的需求,更在于能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海洋体育的发展契合全民健身战略需要,推动全民健身需要发展海洋体育这一新路径。
2.1海洋体育的发展契合
全民健身的时代意蕴海洋体育作为休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体育发展主流。全民健身计划的倡导实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大众体育发展,这给海洋休闲体育的发展也提供了契机。有研究表明:休闲体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社会价值为全民健身构建新平台,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为小康生活提供新的视点。因此,正确处理好全民健身与海洋休闲体育的关系,挖掘新兴的海洋体育休闲项目,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从而推动海洋休闲体育和全民健身协调发成为新时期体育健身的需求。从共时性上看,体育的价值是多元化的。海洋体育是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其价值也是多元的,即海洋体育不仅对个体具有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价值,也有服务国家与大众的价值;不仅有自然价值、经济价值,也有人文、社会等价值。海洋体育的特殊价值表现在把现代体育理念与海洋生态文明相结合,是以海洋自然生态为依托的生态体育,具有生态文明的价值。海洋体育的多元价值是全民健身价值的集中体现。
2.2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需要海洋体育的场域
海洋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海洋强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时代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以来,社会各界积极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居民经常参加锻炼,使休闲运动化、运动生活化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品质生活的象征。同时,《计划》要求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支持各地、各行业结合地域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因事因地因需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海洋体育的发生和发展充分发挥了沿海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体育需求。海洋体育项目如滨海浴场、海钓、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正是传承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休闲旅游、体育旅游的好方式。近年来,海洋体育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海洋体育正在政策引领下、政府支持下、管理和技术指导下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将海洋体育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发展为高端产品,为全民健身运动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因此,海洋体育的发展理念契合全民健身的内在要求,发展海洋体育不仅是实施全民健身的新途径,而且是海陆联动、协调发展的必要平衡和补充。
3海洋体育的多元价值解析
3.1海洋体育价值结构分类
依据对价值的鉴定标准从各自认同的领域出发,揭示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体育的价值是人(或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中产生的,反映了主体的需要,在人的体育活动中得以实现,揭示了体育对主体的意义。而从体育的功能属性对人(或社会)需要角度出发,体育价值分为自然、社会、人文等三种价值。由此可见,主体的需要和主客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是研究体育价值的比较合理的出发点。本文意通过“需要”和“关系”角度对海洋体育多元价值进行探析。海洋体育价值从价值哲学上讲就是客体(海洋体育文化、活动项目、休闲旅游、服务、产业经济)满足主体(人或社会)需要的有用性和意义,即海洋体育的功能属性对人(或社会)的满足关系。因此,对海洋体育价值从“需要”和“关系”角度界定是有意义的。通过对价值、体育价值的研究,并结合海洋体育特点,认为海洋体育多元价值结构由以下三部分:①海洋体育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用”。即实用价值;②海洋体育的发生发展是一种主体和客体在长期演进中的生存状态和方式的变迁,海洋体育的功能和属性在满足人类对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抽象关系。即人文价值。③海洋体育以海洋自然生态为依托,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互动、关怀、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主体人作用于客体时合理高效的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生态文明建成的积极影响。即生态文明价值。
3.2海洋体育价值一:实用价值鉴于《新华字典》对“实用”的解释为,实际应用和使用的价值;本文对海洋体育的实用价值定义为:实践主体在进行海洋体育活动中(前后),具有对实践主体产生实在的、有价可循的价值。海洋体育的实用价值包括:强身健体的价值、娱乐身心的价值、产业经济价值、表演价值。
3.2.1海洋体育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价值。我国多处沿海海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煦怡人的气候都是休闲旅游、健身疗养、娱乐身心的好去处。海洋体育就是人们与海洋的亲密接触并互动,在阳光、大海、沙滩以及新鲜的空气的环境下享受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时光。例如:海滨游泳不同于静水中的游泳,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还能感受海水的阻力、温差和压力、大海的辽阔,在碧海涛声里放松心情。海空项目如热气球、海空滑翔伞是一项集技能、体能、智能于一体的时尚体育运动,也是一项健康的户外休闲运动,参与者通过体验新奇、挑战自我达到满足心理需求。水下潜水运动不仅在于水中的奇妙世界带来巨大的精神愉悦,而且能够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海滩项目如海滩球类、沙滩拔河等多与游戏相结合,既健身又悦心,符合全民健身的理念。海洋体育基地运动如具有“壁岩芭蕾”之称的攀岩,对人的力量要求和柔韧性要求很高,也是考验人心理和意志的极限运动。总之,海洋体育在惊险、刺激、挑战、快乐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海洋体育的健身娱乐价值是最根本的价值。
3.2.2海洋体育的产业经济价值。海洋体育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海洋体育旅游、赛事承办、海洋群众性体育运动会和海洋体育制造业等方面。海洋体育旅游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我国目前拥有滨海旅游景点约2000多处,滨海沙滩100多处,在度假区内主要设有休闲为主的体育项目。以三亚潜水产业为例,据2008年旅游抽样调查统计,三亚潜水企业12家,全年共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2009年仅潜水一项收入达到6亿多[14]。可见,海洋体育产业利润惊人,回报丰厚。以青岛帆船游艇产业为例:作为“帆船之都”的青岛为海洋体育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建设,对城市旅游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每年能吸引近2亿人次的国内外游客,为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以浙江沿海地区为例: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游艇生产企业多达20多家,赛艇、皮划艇、龙舟等制造企业均占据了全国一定的市场份额。舟山、宁波、温州、台州等地通过举办群众性海洋体育大赛,无疑对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起到间接推广和宣传的作用。海洋体育的经济价值在沿海地区的体现不胜枚取,它将继续为海洋经济增长做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海洋体育聚集了旺盛的人气,正所谓人流、物流、信息流最后带来了资金流。
3.2.3海洋体育的表演价值。表演性是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海洋体育的表演价值主要体现在情节和技艺的展现中,它本身也是一个文化表演的载体。如帆船赛、沙滩类比赛这些赛事的举办,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用情节演绎生动,看千帆竞发、劈波斩浪、百舸争流、奋勇前行;用肢体演绎艺术,蓝天、碧海、沙滩、比基尼,跳跃、翻滚、扣球、扑球、奔跑在蓝天下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海洋体育弘扬了“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同舟共济、勇争一流”的体育精神,谱写了海洋、海滩、海空、海岛、海礁上的文化与技艺合二为一的华丽篇章。
3.3海洋体育价值二:人文价值《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有学者认为[12,16]海洋体育的人文价值,是海洋体育满足人的文化需要的程度,是关于海洋体育中代表人的生存状态和方式的价值,海洋体育人文价值的外化形态是海洋体育文化。可见,海洋体育是人类在长期演进中创造的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海洋体育的人文价值应该体现在人与海的交融活动中所创造的海洋体育文化。
3.3.1涉海性。海洋自然环境是开展海洋体育活动的载体和前提条件。海洋自然环境包括:海水、海滩、海空、海岛、海礁和海洋气候等基本要素构成。潜水、冲浪、船拳、豋礁、沙滩运动、海空运动等活动离开了海洋这个自然环境,海洋体育活动也就不复存在。这些活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设计创造出来的运动方式,与海洋自然环境相融合,构筑了丰富的海洋体育文化。
3.3.2民俗性。海洋体育的形成与海岛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密不可分。海岛人日常生活技能技巧经过日积月累的演变成了今天的海洋体育展示出来,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潜水,早在距今1700多年的史书《魏志倭人转》中就有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食海物自活,好捕鱼腹,水无深浅,兼沉没取之”。早期的渔民因生产工具限制,只能通过潜入海边礁沿底部采贻贝,俗称“功淡菜”。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产了相应的采集工具,人们不再需要亲自潜水劳作,但“潜水”却长期演变成了非常热门的活动。“踩泥马”、“摇橹”、“拋缆”等都具有民俗性特征的活动,经演变发展成为海洋体育项目。除此之外,民俗类的传统节日如春节赛龙灯、调船灯,立夏斗蛋,端午闹龙舟等等融合了大量体育活动。因此,民俗是海洋体育的精神内核。
3.3.3时代性。海洋体育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流变性。从早期的生活技能流变到今天的体育活动;从生产生活的随意性流变到今天的竞技性、正规性;从生存所需流变到娱乐健身;从仅有海岛人涉足流变到全民参与,海洋体育既继承了历史传统文化又顺应了时展要求。早期渔民为调节生活的随意性比赛没有规则可言,而现代海洋体育具有明确的规则,便于宣传推广和公平竞争。早期海岛人与海打交道多出于生存的需要,现代海洋体育以人为本,并与休闲相结合成为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提高生活品味的需要。如沙滩拾花蛤、沙滩抛蟹笼、海涂钓鱼运鱼等早期是日常生活劳动,现如今成了休闲娱乐活动。此外,在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海洋体育从少数人的活动发展到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显示了海洋体育的时代性发展趋势。
3.3.4教育性。海洋体育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丰富的精神内蕴。精神内蕴是海洋体育文化的核心内涵,有着丰富的社会底蕴。“海中人”总是给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积极向上、追逐梦想的精神风貌,海洋体育是智慧、力量、勇气的结合,也正是在传递一种催人奋进、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蓝色”的体育理念是潜藏在物质文化深处的精神凝练,诠释了参与、体验、挑战海洋体育活动,奋勇拼搏与超越自我的观念和态度;人通过感悟大海的博大精深,领悟为理想而奋斗,无论何种艰难险阻,只要勇于拼搏都能抵达胜利彼岸的海洋体育精神。
3.4海洋体育价值三:生态文明价值生态文明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明,是对人和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海洋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部分,海洋体育的生态文明要求人、体育、海洋环境三者之间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共生共融、和谐统一。海洋体育符合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4.1生态环保性。近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场地的兴建,土地的圈用,除了资源浪费还破坏了环境。海洋体育一直倡导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发展理念,符合“生态环保”主题。海洋体育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如:帆船帆板是无机械动力的环保运动,是在人操作下借助风能前进的绿色运动。再如:海滨游泳、潜水、冲浪都仅仅是人与海的直接博弈,不需要建一处场馆,装一个设备,破坏一处植被。因此,海洋体育彰显人、体育、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生态环保价值。
3.4.2生态的可持续性。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民健身是我国生态体育最为有效的实践形式。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应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体育休闲观,海洋体育在这点上恰恰能够合理把体育消费与人、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实现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发展海洋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参与体育消费的预期效果。避免过度不合理的体育消费现象致使生态失衡,而这些都是影响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体育消费观形成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海洋体育依据国民体育消费价值观实情,逐步形成一套适度合理体育消费的健康生活模式和实现路径,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显得尤为重要,海洋体育在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价值愈加显现。
4结语
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厘清海洋体育的多元价值,有助于抓住时代契机和明确海洋体育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体育产业业已成为满足国民全民健身需求的主要途径,海洋体育对实现国民经济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广大民众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体育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全民参与到海洋体育中,把握好全民健身与海洋体育的文化传承、人文教育、经济拉动的多维互动关系,才能真正发挥海洋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多元价值,以期通过海洋体育不断有效提升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鞍钢,方旭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3):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R],2016-06-23.
[3]刘鹏.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建设体育强国服务经济民生[N].中国体育报,2014-10-22(1).
[4]杨桦.论体育治理体系的价值目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1-6.
[5]赵胜国,等.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下体育消费观的时代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5):5-11.
[6]浙江省体育局法规产业处.浙江省海洋体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
[7]陈玉忠.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10-14.
[8]祖苇.再论体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41-743.
[9]凌平,刘金利,等.对我国海洋体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6-22.
[10]苏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26-30.
[1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28.
[12]胡小明.体育的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J].体育科学,2007,27(11):9-14.
[13]刘海清.我国滨海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J].体育学刊,2011,18(3):53-58.
[14]王曦.国际旅游岛契机下休闲潜水发展趋势的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15]何雁.逐步唱红的海南体育产业[J].今日海南,2008(10):18-19.
[16]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5-100.
[17]郑捷,李明.海洋体育文化概念及内涵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4):17-21.
[18]黄玲.海洋民俗体育的内涵、流变及发展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132-136.
[19]孙珏.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7(21):32-34.
[20]黄永良,程英俊.论舟山船拳[J].体育文化导刊,2009(3):38-41
作者:张腾1;2;傅纪良1;黄永良1 单位:1.浙江海洋大学2.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