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范文

浅谈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

摘要:环渤海地区在中国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环渤海城市群应着眼于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建立海洋文化实力建设协调机制,构建“一核两翼”的海洋文化建设新格局,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打造海洋文化软实力品牌,提高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传播力。系统地对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内涵及建设途径进行探讨,对于在新时代充分利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

环渤海地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中占重要地位。环渤海地区无论是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概念,还是文化地理概念,其区域范围大致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五省(区)两市”的环渤海地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将环渤海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这里提到的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海陆统筹的广大经济区域,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等五省(区)两市。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 (以下简称《发展纲要》)中明确要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山东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分工,明确任务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把《发展纲要》落到实处a。另一个层面是“三省两市”的环渤海地区。200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等文件,从沿海港口建设的角度将环渤海经济区域界定为“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与山东省。2015年12月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文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提出环渤海海洋文化圈的概念。《纲要》强调要“构建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海南岛—北部湾五大海洋文化圈”,并指出“环渤海海洋文化圈,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沧州、天津、东营、滨州、烟台、威海、潍坊、青岛、日照等环渤海及黄海部分沿海城市”a。2017年5月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概念,指出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另外,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环渤海城市群包括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由此可见《纲要》和《规划》所指环渤海海洋文化圈和北部海洋经济圈所辖范围和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三大城市群的区域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环渤海海洋文化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和环渤海城市群,无论从区域经济角度,还是区域文化角度,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环渤海海洋文化圈的提出,着眼于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和海洋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是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综上,环渤海城市群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环渤海城市群区域范围包括: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环渤海地区的“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与山东省)。广义的环渤海城市群区域范围包括:环绕渤海全部及黄海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海陆统筹的广大经济区域,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天津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等五省(区)两市。我们所研究的范围主要是狭义的环渤海城市群所辖范围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

一、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特征

(一)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关于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学术界有很多的解读。曲金良在其《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中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是这样阐释的:“中国海洋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中华民族缘于海洋而创造和传承发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社会的文明生活內涵。”b姜春洁、宋宁而认为,“海洋文化软实力是以海洋社会在海洋文化的创造中形成社会互动的有机共同体为基础,以海洋社会的海洋事业发展为依托。通过对涉海活动、涉海群体及涉海地区的文化价值的提炼,为所在海洋社会群体、海洋社会组织、海洋区域社会以及海洋国家带来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是物质、观念和制度三个层面在海洋文化凝聚力、传播力、创新力、生产力等特性与功能上的体现。”c刘建山、王琪在《我国海洋软实力的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一文中,分别从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层面阐述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由此,我们认为海洋文化软实力是处于沿海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涉海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那么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就是环渤海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在海洋文化凝聚力、传播力、影响力、创新力、竞争力等方面的具体体现。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二)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特征首先,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由于各城市群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性的海洋文化特征。环渤海城市群各城市之间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存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的特性。其次,环渤海城市海洋文化软实力具有历史传承性。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沉淀,记录了环渤海地区海洋发展和历史变迁,构成了海洋历史的地理坐标和文化空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海洋物质财富和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塑造了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代表着环渤海海洋文化独有的文化精神,所以,环渤海海洋文化软实力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价值的传承性。第三,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样态丰富。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既有物质形态,又有意识形态;既有动态文化软实力,又有静态文化软实力;既有现实文化软实力,又有历史文化软实力;既有诉诸于视觉的文化软实力,又有诉诸于听觉的文化软实力等。第四,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具有创新性。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海洋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海洋文化软实力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海洋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文化创新是环渤海城市群保持旺盛生命力、凝聚力、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二、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资源利用

环渤海城市群是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核心、以辽中南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陆地面积51.8万平方千米,海岸线6863.6千米,海域面积24.8万平方千米;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a。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海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儒、释、道百家融合的传统思想文化,长期稳定地居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曲金良在《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中,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进行了圈层的划分。其中齐、燕、辽属于东北亚海洋文化圈,主要辐射影响东北亚地区。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文化,在主体上属于儒家文化的范畴,有着比岭南文化、吴越文化更浓厚的儒学文化色彩和官方经济文化交流色彩b。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环渤海地区的先民们生存空间是一个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海陆兼备的广大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优越的气候与自然资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依海而生、“刳木为舟”(《易经•系辞》)创造了条件。旧石器时代,先民利用“鱼盐之利”与“舟楫之便”(《史记•齐太公世家》)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开始认识海洋并利用海洋。新石器时代,环渤海沿海居民以采拾贝类和捕捞小鱼为生,利用筏、船桨、摇橹等工具扩大了沿海航行范围。环渤海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亦称东海丝路,自齐国时已经存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沿海郡县,其中北方的辽东郡、辽西郡、右北平郡、渔阳郡、巨鹿郡都有临渤海的部分,齐郡临渤海,琅琊郡、东海郡临黄海。秦始皇和汉武帝曾经多次巡视东部海疆,徐福东渡的伟大壮举,更是开辟了联通世界的“海上丝路”东北亚航线,推动了华夏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奠定了环渤海地区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唐、宋时期,环渤海地区与高丽、日本的海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环渤海地区悠久的海洋历史,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是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海洋文化建设成绩显著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城市群海洋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文化建设方面,有着顶层设计、政策引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是京津冀城市群文化建设龙头,文化资源聚集度高,文化品牌优势显著,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丰富,对环渤海城市群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天津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使其成为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开放包容成为天津的文化基因。天津的海防文化、爱国文化有较深厚的历史基础,“津派”文化内容丰富,在“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天津提出建设“海洋强市”发展目标。国家海洋博物馆落户天津,重点建设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天津成为国家首个重点支持发展海洋事业的城市。天津的文化艺术产业、软件互联网、广告会展等优势明显。河北省海岸线长达487公里,海域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有秦皇岛、唐山、黄骅3大港口,年吞吐能力突破10亿吨,居全国前列。秦皇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海洋文化资源多样。秦皇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紧邻京津都市圈,依托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秦皇岛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帝号而得名的城市,有“天堂之城”的美誉。秦皇岛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唐山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处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中间地带,扼渤海咽喉,守京津门户,连东北三省,通朝韩日三国,拥有发展海洋文化的广阔空间和优良条件。山东省是我国重要海洋大省,近海海域面积1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3345千米,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6。2017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4万亿元,同比增长8%,约占全省GDP的19.9%;海洋渔业增加值列全国第一位a。作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龙头,青岛更是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的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山东半岛海洋历史悠久,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在海洋文化资源方面,不仅有海洋文化传说、历史典故和海神信仰等丰富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还有青岛红岛蛤蜊节、青岛田横“上网节”、青岛金沙滩旅游节、荣成渔民节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节庆文化资源。同时山东还拥有一大批海洋文化品牌,如青岛的“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张特色文化品牌,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时装节等特色节庆品牌;蓬莱“人间仙境”、烟台国际葡萄酒节品牌;威海“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的城市品牌;日照“水上运动之都”;东营“黄河入海的地方”;潍坊“世界风筝之都”等品牌。辽宁省是海洋大省,更是海洋旅游文化强省。辽中南城市群东临黄海、西环渤海,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临海省份。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等城市。海岸线漫长,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辽中南城市群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沿海各城市积极发掘和整合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建设成绩显著。

三、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提高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第一,建立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协调机制,增强环渤海城市群凝聚力。环渤海城市群应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成立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委员会,明确牵头部门,整合各方力量,统筹推进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工作。开展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协同发展的相关课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发展政策、总体规划、项目实施计划等重要文件,促进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编制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洋文化功能定位、产业分工、海洋城市特色布局、海洋文化设施配套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以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发展规划作为城市群建设的总体指导性文件和统一行动纲领,为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多规合一”奠定基础,实现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空间再造。建立环渤海城市群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机制,挖掘各地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制定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围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演艺领域交流与合作、海洋文化产业协作发展、打造节庆会展活动品牌等,明确深化合作的工作方向,推进有关合作项目的落实,为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长远发展制定行动计划,尽快形成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海洋文化建设的区域联动机制。第二,构建“一核两翼”的海洋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环渤海城市群影响力。所谓“一核”就是以京津冀城市群为核心;所谓“两翼”就是以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半岛城市群为两翼,构建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建设的新格局。环渤海城市群协同发展最终目的是文化的认同和融合。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重要发祥地,同为环渤海海洋文化圈,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共同的文化记忆、共同的文化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精神,为在环渤海城市群广大市民中建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追求,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因此,构建环渤海城市群“一核两翼”海洋文化新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城市凝聚力;可以塑造环渤海城市群整体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可以进一步强化社会认同,弥合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环渤海城市群在海洋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制定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在环渤海城市群区域发展和空间组合的新格局下对文化进行整合融聚、积极创新,明确环渤海各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海洋文化的建设,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一批海洋文化特色城市,构建环渤海城市群现代化水平领先,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格局。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新格局,既要体现环渤海各城市文化的历史基因、基调和积淀,又要体现以中国海洋文化为中心、为主的共同的主体文化特性,实现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的文化担当。构建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新格局,就要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形成规划同编、文化同网、产业同链、信息同享、城乡同筹、市场同体、金融同城、科技同兴、环保同治、生态同建的“三位一体”的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建设共同体。通过优化环渤海城市群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之间、城市群之间分工协作,实现环渤海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经济上海陆统筹,文化上交流融合,机制上协调一致,空间上功能再造。第三,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增强环渤海城市群综合竞争力。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题为《文化时代: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总览》的研究报告,指出文创产业是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报告显示,文创产业为世界各国创造的就业岗位占世界就业总人口的l%,高于欧洲、日本和美国汽车制造业就业人口的总和。该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表示:“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创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发动机,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影响价值创造、社会就业和出口贸易,为世界许多国家创建了美好未来”。环渤海城市群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为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环渤海城市群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环渤海城市群应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指针,根据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全球视野下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格局,制定和完善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整合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资源,尽快形成以海洋广播影视、海洋出版发行、海洋动漫游戏、海洋旅游业、网络信息、内容产业等为主体,以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庆典会展业、海洋工艺品业、海洋文艺演出业等为辅,文化与科技联姻、传统与现代熔铸、政府与民间合作、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海洋文化产业链,壮大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产业规模,使其成为环渤海城市群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第四,建立健全海洋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增强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吸引力。环渤海海洋人才发展要依托环渤海城市群丰富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科教人才培养优势和人才储备优势,根据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建立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人才培养体制,完善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人才培养协调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进入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同时重点培养新闻传播、广播影视、动漫、文艺演出、工艺设计和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海洋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基层海洋文艺带头人。完善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海洋文化人才管理与激励保障机制。在环渤海城市群范围内开展海洋文化在职培训和远程教育,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办海洋文化研修班,举办海洋文化论坛,开展海洋文化人才交流。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努力打造海洋文化优秀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围绕环渤海城市群海洋文化重点领域发展要求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结合重大科研和海洋文化项目,依托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基地,通过继续教育、进修、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实施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依托高校、涉海科研机构和大型海洋文化企业现有人才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作者:谭业庭 谭虹霖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