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含笑花》2017年第2期
[摘要]由于各行各业对既精通专业业务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的目标。因此需要重新构建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各方面的提升提出具体的培养措施和培养方案。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增加了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提高了对外语类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社会对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在质量、层次、综合素质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化。因此,有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全方位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也成为该领域师生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目前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状况
近几年,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招生数量上呈现出了明显上涨的趋势。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统计,我国高校目前与外国语言文学类相关的专业已下设64个。在我国,目前1145所普通本科高校中,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达994所,日语专业的达506所,俄语专业的达137所,德语专业的达102所,法语专业的也达到126所,西班牙语新增到58个。虽然各高校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招收上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基本上都是同类专业的简单复制,缺失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缺少全方位精英人才的输出。
二、当前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语言、会话扎实的基本功,全面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文化,而且要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有所掌握。以英语为例,根据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大类: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也就是说,大纲对新时代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即:既要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用英语沟通的能力,也要拓展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方位、高质量的外国语言文学类的毕业生。然而,这种高质量、全方位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实际的教学中总会有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培养学生在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能力是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一方面,学生要增加对外国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并提升理解能力,从而能透析外国语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学习者要在实现外国语言文学基础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我国许多高校却不能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不能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应用型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习者跨界学习的本领。教师自身还没有弄清楚、弄明白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更别说是培养出符合更高要求的优秀人才了。
(二)课程定位偏低
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准确的课程定位。而在我国,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目标致使课程定位偏低。在大多数高校,教师在教授外国语言文学课程的时候多以教授作家作品为主,或主要局限于讲授文学发展史,对提高外语综合应用的技巧与技能帮助不大。事实上,教师在教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应着眼学习者未来,着眼世界,让学习者掌握文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其目的语的应用能力。课程定位偏低,培养的学习者将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语用场合,达不到人才的合格输出。
(三)教学方法老套
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阻碍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各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的讲授者们大多还是无法摆脱老套的着重讲解文学书上的史料,事实,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是很多高校教师的桎梏。同时,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该课程对于其个人外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中也基本是背诵点名家、名句应付了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内动力,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改变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四)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所实施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很高,师资力量及其水平也就成为了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少高校教师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上,为增加收入从事兼职等社会工作,这些都极大地牵扯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由于某些高校地处偏远,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例如网络技术应用、电子、多媒体教学等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较少。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充,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滞后,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只有不断加大对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才能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亟待提升和扩充的师资力量,换句话说,提升师资力量势在必行。
三、外国语言文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构建与实施
(一)找准教学目标
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要扩充学生语言以外的知识面。另外,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要多了解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及外国语专业人才未来的社会职业走向,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准教学目标,以更高的目标要求和定位学习者,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高质、多面的人才。
(二)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的定位既要完成培养目的语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提升目标,实现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文学素养的双面提升,又要考虑该课程对学习者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与帮助,只有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前提下的课程定位才能平衡语言教学中的偏重现象,也只有有了明确的课程定位才能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三)革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我国,教育者一直传承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其中有很多优良的部分值得教育者去传承,但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文学常识、信息,还要有灵活运用所学语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变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培养目标的未来需求,不断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教育者在教学时,应该将课堂的主体中心由自己的一言堂转化成学生的竞赛、讨论,竞赛使学习者获得了学习的动力,产生学习的兴趣,而讨论让学习者的思想碰撞,汲取各自的思想精髓,拓宽思维,提高英语的思辨能力,从“了解是什么,到理解为什么”,对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教师在学生的课堂讨论过程中,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尽量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讨论,尽量做到不干预,让学生们知道,每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学习者那都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不要单纯的判断某种声音的对与错,必须让学习者理解,每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如果只是一味地执着于一个角度就可能造成对问题理解的偏颇。在参与的同时,教师有要适时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坚决不做“权威、专家”,因为那样只会禁锢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
(四)培养学生进行文本文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终身学习的需要,对于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阅读能力是文学学习中最基础的技能,也是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者强化训练的核心本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学生介绍值得鉴读的好书籍,让学生在这部分阅读中充分汲取养料,由开始读书到会读书,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上介绍阅读方法的同时,反复训练学生对这些阅读方法的运用。在信息、书籍如此浩瀚的今天,好的阅读方法无疑会使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对学习者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元化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力、甄别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五)切实提高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师授课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动、直观、承载的信息量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被教师使用,以此来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日常应用过程中,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首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是为了增加课堂的学习乐趣,为语言学习者营造实地学习的语言氛围,绝不是教师为了方便,将自己的教案,讲稿照搬照抄的从纸质材料上转移到课件当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自身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认识水平,切实发挥他们的教学辅助作用。另外像现在很多高校都采用的4A网络平台,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将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文学信息事先到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下独立完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而教师同时也可以将扩展语料、信息到平台,布置讨论话题,有限的课堂时间讨论未完的话题可以在平台上继续与学生互动。
参考文献:
[1]肖玮萍.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厦门大学,2013.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1:127-133+160.
[3]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5.
[4]田向红.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13.
作者:张敏 单位: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