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户部山民居的历史价值范文

户部山民居的历史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户部山民居的历史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户部山民居的历史价值

一、以户为点:文化与习俗的具象

户部民居体现了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的住宅建设,但又独具特色。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连接南北,文化上也是兼收并蓄,体现在民居住宅上也是南北风格相容,大体是“以北方的四合院为主,院落和院落之间巧妙的设置南方特色的天井进行组合。”因此,此处选取户部山民居中的院落住宅作为基本形式分析其中固化的历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院落住宅的总体布置和总体环境。户部山民居院落形式主体为四合院,是种“由单体建筑按照一定的秩序,围合着露天空间,形成合院式的群体空间”,带有影壁、门楼,以中轴线向前、向后建前室、走廊、后室,左右延伸出厢房围绕,从总体看,这些民居正是对当时徐州封建法制度、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化与凝结。2.院落住宅的装饰内容和装饰形式。传统建筑装饰大致可归纳为彩绘和雕饰,而徐州户部山民居一方面碍于技术、政治因素等多方面限制,其装饰色彩多以黑、白、灰三色为基调发展,层次变化并不丰富。另一方面,其雕刻装饰却异常发达,发展了包括石雕、木雕等多形式、多类型的雕刻艺术,其内涵主要表现为趋吉避凶的观念以及礼制观念,前者来源于中国传统合和思想,后者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

二、以巷为线:生产与生活的通道

户部山民居以其街巷式的形态体现历史聚居制度的许多特点,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居规划布局的影响。其一,巷道宽度多采用较宽的设计,中间用厚青麻石铺设,两侧用青砖或规格较小的麻石铺设;这是因为徐州地处偏北,冬天天气气候寒冷,这样设计有利于冬日的阳光映射,感觉更加温暖。其二,生产生活的结合,反映社会经济功能的加强。户部山民居的居住区是开放式的,居住区有一条街,两侧会有市肆店铺,以此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形成繁荣的街巷景观。这得益于明清手工业繁荣带来的坊巷制度的发展,使得户部山民居展现商住一体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户部山北麓的户北巷与马市街一同构成了“T”字型的折转巷,“大约形成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富户们的集居地了。”这些商户聚集在街巷,在这里生产生活,促进这里成为商业繁荣的经贸区;“从封闭的“里坊制”发展成为线性开放的“坊巷制”,再到街坊空间的多层次化和人性化,”体现的正是当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功能的不断加强。

三、以坡为面:相地与相人的统一

根据线性划分,以巷的分布路线划分户部山的平面空间。大抵是以户部山东、南、西、北四个坡面进行分割,其中分别以户北巷、户南巷、户东巷、户西巷为分割线,而正是作为山坡地带,在平面布局上又有不同于平面民居,具有自己特殊的分布特点。各民居都是以户部山顶端的项羽戏马台等庙堂建筑为中心,以此为地标,放射状地向山底环列分布。东、南、西、北四向的坡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别有吉凶的象征意义,这就意味着每一块坡面的民居户主的地位与民居建筑都会有所差异。山南坡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中一直是最理想的位置,一般民居的院门会是东南方朝向,房屋左右对称,在南坡的大院一般为地位显赫,实力雄厚的大院,如余家大院、崔家大院、李蟠故居等。其次是位于东坡的院门朝东的大院,如郑家大院、宅家大院等,这也占据了突出位置,而在靠近山底处也有院门朝北上的大院,在南向和西向都不可采取时,会选择北向院门,但是院内房屋的整体布局仍朝南,房屋依旧由北向南、由低向高延伸,如巷南路得刘家大院、李家大楼、李同茂酱菜园、张记茶叶店等。然后,是西坡的大院,由于西向在八卦中是凶相,比起上述两个坡面,上面的民居都较小,“朝西的大院皆分布于彭城南路的上街,如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等,这类大院院门朝西,院楼由西向东延伸,但每进院落仍为南北向四合院。”由这三个坡面的民居分布可知,中国传统民居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风水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并且在房屋建筑的选址上也表现出等级的区分。

四、以山为体:自然与社会的融合

户部山民居建筑群不同于山西、宏村等地民居的最大特色在于,这个建筑群以山体为依托,依山而建,形成不同于平原民居空间结构的立体分布格局。

1.俯视角度:外方内圆格局。不同于中国建筑传统结构模式中强调以中轴线为中心均匀对称的分布格局,以俯视角度观察整个户部山的格局则表现为“天圆地方”,布局为外方内圆三个层次。外圈为呈方形的商业街,西由今彭城路、北由今马市街、东由今解放路、南由今劳动巷构成方形。中圈则是由环形的翟家巷内接成内圆,以此分布居住区。内圈则是以项羽戏马台为中心,明清时代先后建有文昌阁、东坡祠、奎星阁等,宣统二年(1910年)又建有“景贤”高初两级小学堂,是一处士林文台。以街巷划分的三个层次,同时各伴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外圈繁荣的商业贸易对应商业气息浓重的商贸精神;中圈的格调高雅的大院居民与户主的风逸志趣相投;内圈的厚重历史与学子文人的孜孜不倦,同时形成了三种文化圈相交的独特的人文景观。

2.正视角度:金字塔状结构。从正视的角度看,以纵向线为线索,可发现户部山的古民居建筑群体竟自然演绎成金字塔状的结构,这种依山体由高向低划分居住等级的分布格局是独具特色的,而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等级意识与道德意识的最直观的反映。以正视角度观察整个户部山的格局,可以看到,在金字塔最边缘的地方,大都是以实业贸易为主的店,这个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础部分;向上一层是城市中产阶级的住房;再上一层次为官邸公馆;次顶层为已经消失的三义庙、东坡祠等文星武圣的祭祀庙堂;最上层就是项王的戏马台。三角形素以建筑学中稳固美感著称,而对这里的民居分布来看,这种分布格局给人的稳定感,不仅是对于房屋分布的层次而言,而是对整个居住于户部山的户主,这是一种不可打破的封建等级秩序的加强,以官为首,以富为先,以商为次,完全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对“礼制”和“道德”的重视。

3.微观角度:鲜明山体特征。从山体的整体可看出民居的分布格局特色,而从微观角度看,更能体会其民居建筑上鲜明的受山体影响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户部山古民居充分利用了当地石材耐压和防潮的特性,往往垒石或是凿石为墙,房屋的青石基础都较高,利用山体高差,修建高大的台阶使之非常有气势。其中,户部山民居还创造性地运用“里生外熟”的铸造墙体的方法,墙面外砌青砖,内墙则采用土坯为里衬,具有防寒保暖的功能,非常适用于北方的天气。其次,因借山势,巧妙布局。户部山作为富家大族的聚集地,各户主都注重尊重环境,注意对原有地位的运用,改变以往平面地形规划,因山造景,因地制宜,利用山坡的高差度以阶梯式竖向布局,南北相互依借。这其中,崔家大院的鸳鸯楼为最佳代表。“鸳鸯楼上下两层,利用山坡落差建造,不设楼梯,朝向相背,楼前后各自开门,通往前后高低不同的院内地面,”再次,因山就势,经营宅院。户部山地势较高处多建亭,如翟家的伴云亭,余家的蝴蝶亭,崔家大院的后花园等建于高爽之地,并依山势凿成树叶形和鱼形鱼池。宅院经营讲究风水,融于自然,因山就势的建筑方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使户主与户部山融于一体,根本统一,相辅共处。结合上述三种视角角度可知,户部山民居建筑群以山为依托的建筑方式作为一种特色,在徐州乃至中国民居建筑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五、结语

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是徐州在城市发展中所努力保留下来的连片建筑群,它体现着徐州的文脉发展和传统特色,是徐州历史真实的见证和充分的固化,本文在结合户部山民居依托山体而建这一极为特殊的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户部山民居的历史溯源和空间结构,通过空间的点、线、面、体四个空间要素对应户部山民居建筑群的户、巷、坡、山进行空间解构,以立体、直观的视角剖析户部山民居内化的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思想观念等,体现其历史价值,可见户部山民居留给了我们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不仅应强调探求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元素和信息,更要强化历史元素和信息在徐州未来发展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汤敏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