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的创新结合范文

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的创新结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的创新结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的创新结合

【摘要】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参政党素质的高低,同时关系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出新成果、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成绩显著,这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分不开的,更与广大党外人士的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分不开。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拓宽派后备干部源头,使广大党外后备干部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派后备干部源头选拔机制、创新派后备干部源头管理模式、优化派后备干部队伍源头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路径和创新的思想。

【关键词】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创新;四个相结合

一、问题综述

当前派后备干部建设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是派后备干部源头建设问题。新形势下党外后备干部队伍源头问题关系到派后备干部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问题。建设一支有担当、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派队伍,是统一战线的要求,也是参政议政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各派在努力拓宽干部队伍路径、人才路径的同时,普遍在后备源头建设上存在很大的漏洞,致使近年来派干部队伍特别是地方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如何进一步完善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机制,杜绝派干部队伍在干部交接过程中一切不良因素,是各个党派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中共中央一贯高度重视派工作,党的报告指出:“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1]。2015年5月,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支持派加强组织建设、政治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2]对派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殷切期望。要加强派自身建设,派后备干部源头建设,务必以加强思想建设为核心,不断凝聚政治共识,才能始终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派自身建设,特别是后备干部队伍源头建设,务必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努力提升组织活力,才能实现政治协商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加强派自身建设,后备干部源头建设,务必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形成党派特色,才能彰显参政党的使命价值。

(二)研究意义当前新形势下,我国政治正面临开放性、复杂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以及西方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同时面临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伴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面临党派成员队伍结构和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的变化,各派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思想建设阵地,进一步加强派后备干部源头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党合作共事、凝聚共识、巩固我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二、派后备干部源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后备干部源头断层严重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是后备力量源泉,一个党派是否有朝气关键看是否具有一支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青年干部队伍。由于历史原因,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长达二十年的曲折与停滞时期,导致派70后的年轻干部队伍稀缺,特别是地方基层组织尤为凸显。据笔者在民盟湖南省委组织处调研情况来看,以2016年民盟湖南省换届为例,民盟湖南省14个地州市,13个地州市委中,有的地州市出现后备人才断层困境,甚至出现了一个班子几乎全部需要换下而后备力量又不太成熟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换届困境。

(二)派后备源头培养锻炼模式缺乏创新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长期以来缺乏科学性、创新性锻炼模式。多以课堂培训和政治学习为主。对派成员的三项职能、五项能力培养不够。派干部培养应紧紧围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两项主业。而实际培养过程中青年队伍往往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少,却把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学习联谊等作为了重点。

(三)现有后备年轻成员本职工作任务重无法分身从事党派工作现有派后备年轻成员参加工作后,本职单位会给这部分同志压担子,正在奋斗中的年轻成员也正是出成绩、树形象时期。因此,他们在党派工作上花费的时间极少、经验缺乏,自然开展实践锻炼时间和机会也严重不足。表2年轻派成员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四)后备干部源头发展环境存在局限性以高校为例,派后备干部青黄不接,主要体现在“年轻化”和“旗帜性”代表人士发展数量不足。虽然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派代表人士数量多,但相对中共强大的队伍阵容相比,具有影响力的“旗帜性”人士还相对较少,特别是重点高校年龄结构偏老年化。根据笔者走访调研湖南20余所高校平均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派代表人士31-40岁的仅占6.8%,30岁以下的仅占1.3%。越是重点高校这个年龄段的比例更小。近年来派发展了一大批有着高学历的私营企业代表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年龄普遍在30-45岁之间,但是由于其所在的单位属于民营性质,并非是体制内,派在后备干部选拔、培养过程中大都不会优先考虑这部分在体制外的同志。

三、完善派后备干部源头培养的建议

(一)用“五力”机制考核培养后备源头力量解决断层危机派后备源头培养要打破以学历高低、职称高低、资历因素论英雄。关键看是否具备“五力”,即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责任与担当力。培养执行能力纳入首先考虑因素。派成员在从事党派工作中是否热忱于党派交代的工作任务,对自始至终热衷于党派工作的应优先培养。创新能力是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能够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为推动我国民主行政、民主治国作出新的贡献,这是新形势下派后备源头培养的必然要求。具备参政议政能力这是成员主要职责和任务,这是培养后备干部源头的起码要求。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后备源头能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自身的使命,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合作共事,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民主治国方略的实施,这是派后备源头培养的客观要求。培养责任与担当力。派成员加入派后,根据党派工作和党派工作特点,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主动担当党派交代的工作和任务,积极工作,不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做出成果,这是派后备源头培养的力量源泉。各个派基层组织在培养后备力量上依照“五力”标准去考察年轻同志,定能在解决派后备力量年龄断层上出新成效,解决断层危机。

(二)派在后备源头培养上大胆创新从综合诸多因素来看,派后备源头培养,一是培养方式上创新;二是制度上创新;三是培养方法上创新。图一后备源头培养方式图目前,派的培养方式主要是通过挂职锻炼、政治学习、项目提供等方式体现出来。而在源头后备源头力量培养上要建立差异化的培养方式,在原有的方式上根据当前社会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将派后备源头培养做到“四个相结合”。也就是将派后备源头培养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将派后备源头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派后备源头培养与“一带一路”相结合;将派后备源头培养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相结合。图二后备源头培养四个相结合制度创新,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应该在对派培养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对派的信任,派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是左右手关系。在派后备源头培养上,中国共产党应该将派后备源头培养放到各个领域,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机制,使派后备源头力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科技进步,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推动教育强国,推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得力干将。培养方法创新主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内部控制法。这种内部控制主要是打破以往派成员培养必须经过复杂的程序才能够推出去一个成员。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主要是针对后备源头干部培养上,中国共产党应给予派更多的信任,对于派中的好苗子,派省级以上机关可以直接选拔上报统战部门实行针对性培养。

(三)推动派干部党派工作也是本职工作目前,派中专职人员少。许多成员在本职单位大都是业务骨干、技术骨干,在本职单位任务重,成员无心或是无力去做党派工作,有的在做党派工作也只是应付式的在做。这样一来,派成员所作出的成果与成效就很难有所提高。首先,要将派的工作也视为本职工作,打通本职工作和党派工作相互认可的渠道。如派成员的参政议政成果在职称评审、单位任务核算时可以互相认可,从而提高成员积极性。其次,应该推动年轻党外干部党派工作从业余走向专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成果和成效,才能够保证质量。再次,应设立专项管理机制。派后备力量因为年轻,资历浅无法与资深同志比,因此应该设立派后备力量专项培养项目,增强后备人员积极性。

(四)派后备源头培养走出“体制内”的圈限误区努力提高派体制外优秀成员积极性。这些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成员热忱于党派工作和社会服务,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投身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工作中去。派后备源头培养应该让有责任与担当,有能力实力,有精力和热心的体制外成员得到更多的培养机会。首先,建立体制内外平等机制。让有担当、有能力、有条件的体制外的成员与体制内的成员有同等的培养条件。其次,建立体制外专项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将体制外成员设一定的比率,让那些有作为,敢作为的成员拥有平台发挥作用。再次,建立体制内外互补机制。所谓互补机制就是各基层组织中干部队伍在换届中,在体制内力量薄弱的情况下,条件占优势的体制外成员可以无条件互补进入培养视线。总之,派后备源头的培养迫在眉睫,派队伍老龄化严重趋势,给党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创新后备源头培养机制是每个派成员特别是派领导干部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是推动“十三五”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一支年轻化的派干部队伍有利于党派工作创新,有利于党派组织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国际化接轨。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

[2].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EB/OL].c_1115351358.htm,2015-05-20.

作者:熊劲松 单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