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效率范文

论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效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效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效率

摘要: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大发展战略和理工类高校建设文理综合性大学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为有效促进社科科研发展,可从专业化管理队伍、作好项目申报、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用好文科提升计划、扩大合作交流5个方面入手,提高科研管理质量;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与校内相关管理部门和各文科学院加强协同,从发挥学院积极能动性、加强教师上岗与学院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完善与科研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综合信息平台4个方面入手,理顺各项科研活动关系,优化人文社科学术生态环境。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

理工类高校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形成了以理工类学科为主,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有益补充的办学特色。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教师普遍存在队伍体量小,层次不高,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的问题。科研管理水平落后与科研水平提高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制约人文社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在理工类高校将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作为建设目标而努力迈进的进程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之国家大力支持人文社科大发展战略的公布和实施,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迎来了春天。尽管如此,在理工类高校中,理工学科还将长期作为优势学科和经费投入主要方向,以提升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在现有师资队伍和建设经费无法实现短期跃升的状况下,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就成为提高人文社科科研实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一方面解决管理水平落后与人文社科较快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满足科研发展基本需求;第二,为人文社科科研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第三,引导和促进人文社科科研健康快速发展。

一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的整体状况

近年来,理工类高校社科科研受人才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进入了发展瓶颈期,突出表现在高水平社科项目的立项率低,高水平科研成果少,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学术体系与人才体系、学科体系间交叉融合不够等问题。人文社科科研工作的多方参与体系中,教师作为主体,存在科研教师比例不高,且缺乏主动提升科研水平的动力等问题;科研与学院作为主要管理部门,还停留在项目申报、成果登记、信息通知等日常事务性工作,遵循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尚不能通过组织协调有效促进科研实力提升;人事、财务等相关部门作为参与方,与科研管理部门协同不足,在教师上岗、人才引进、绩效管理等工作中,尚需制定和完善更有利于社科科研发展的政策制度和工作方案。由于教师的科研水平、社科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及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从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大力作好项目申报、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用好各类文科提升计划、扩大合作交流5方面入手,提高科研管理质量;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与校内相关管理部门和各文科学院加强协同,从发挥学院积极能动性、加强教师上岗与学院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完善与科研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综合信息平台4方面入手,理顺各项科研活动关系,优化人文社科学术生态环境。

二科研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工作

为将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由重事务性工作转变为重管理工作,由被动响应式服务提升为主动引导式服务,本文着重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问题和建议。

(一)专业化人文社科科研管理队伍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管理队伍有三类:一是与科技处级别相同的人文社科处,专门负责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二是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或科技处内部,设立人文社科部,相对独立的管理社科科研工作;三是维持原有科技处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变,由理工科科研管理人员兼职从事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理工类高校中,没有专职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人员仅1名,从事繁重的各类社科科研管理工作,无暇顾及管理质量;此外,人文社科与理工科科研管理,在遵循基本科研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有显著差异,不加区分地将二者混同管理,忽视了社科教师和社科科研管理的特点,降低了管理效率[1]。因此,培养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关键[2]。在学校设立专门从事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的机构或部门,才能使科研管理规范化运行,提高学校决策层面和相关部门对社科科研管理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二)大力作好项目申报工作大多数理工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仅限于项目通知和收报材料,对项目申请书也仅作格式和政治审查。在现有教师资源状况下,为提高各类社科基金的申报质量和立项率,需要科研管理部门会与学院共同优化服务,积极作为。(1)申报前做好动员,创新激励举措,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目前,各高校的作法有三类:有的高校为鼓励教师申报,只要申报,无论是否获批,都给予奖励或项目资助;有的高校将国家社科基金作为高级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有的高校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教师,根据项目级别,给予数额不等的科研奖励。这些做法反映了各高校根据本校特点,在鼓励教师申报中做出的努力。理工类高校可借鉴这些经验和做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2)科研管理部门联合各学科正确把握研究方向,外请专家做好政策与课题指南的解读,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申报。首先,教师对时政和国家政策把握不足。文科时政性强,课题指南极具时代感,特别是近几年,的重要理论、马克思诞辰、共产党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年,全球治理,京津冀一体化等热点频现。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时代需要、国家及政府需要同个人科研专长有机结合。第二,教师对于不同来源项目的要求和导向理解不足。如省级社科基金,除理论研究之外,资助的重点是解决本地区的问题,而很多教师的申请书并没有切中本地区的特点和热点,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三,申请书质量不高。大多数教师申报国家、教育部、北京社科基金和其他项目的申请书内容基本一样,还有部分教师的申请书内容多年不变,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项目申报中缺乏针对性,缺少把握热点、与时俱进的思维。这些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给予有效引导。(3)聘请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指导。目前,申报前的专家指导方式已被高校广泛采纳。青年教师缺乏撰写申请书的经验,申请书的质量偏低,问题导向意识不强,选题过于宽泛,申请书中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思路针对性不强等现象较为普遍,教科书式的申请书不在少数。因此,除教师和学院平时苦练内功之外,项目申报时专家的专业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4)做好人文社科教师的情况分析,重点动员,分类引导。科研管理部门要摸清教师的情况,在项目申报和日常科研活动中,进行区别管理,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贡献率。从教师的职称情况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文社科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类;从科研贡献率来看,即某一时间段内,主持过社科项目的教师人数占社科教师总人数的百分率,理工类高校社科教师的科研贡献率为40%-60%,个别高校可达70%以上,而有的高校甚至低于40%;从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科研管理部门应针对不同学科,分析教师的年龄结构和科研能力,寻找各类社科基金申报和立项的主力军,如有的高校,社科科研的主体力量为中年教师,而有的高校则出现科研队伍老化与青年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从科研队伍的体量和水平来看,在理工类高校社科教师中,可申请到项目的教师比例较低,项目申报往往出现“大-小年”的状况,每年的立项率不稳定,科研集中在少数教师身上。这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积极挖掘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能力,制定有利于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引导政策,保证高质量申请书的数量。尊重教师个体差异,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不同的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科研管理方式。对科研骨干教师,激发其对团队的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在团队建设和项目申报中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对青年教师,在其刚入职时就帮助他们确定学术发展方向,在项目申报中给予更多的专业化指导;对年龄较长的教师,在科研管理中加强信息沟通[3],让原本已经远离或计划远离科研准备退休的教师,提高学术积极性,延长学术生命力。另外,对不同来源和级别的项目,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社科基金,帮助教师提高项目申报质量,优势学科可考虑组织校内交叉学科联合申报,立项后建立项目电子档案,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项目进度。争取实现国家社科基金的突破,并将教育部和北京社科基金作为申报和立项的重点;对一般纵向项目,开拓项目来源,加大项目申报宣传,鼓励教师申报,对于来自中央其他部委及市委办局的项目,鼓励教师联合申报,尽量争取连续滚动支持;对于横向项目,严格合同审查,避免纠纷,敦促教师顺利结题。(5)广泛收集项目申报信息,建立并完善项目申报来源数据库,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教师。社科项目来源渠道多元化,主管部门较多。除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省、市、自治区社科基金,另有中央其他部门社科专项、地方各委办局的各级各类项目,项目申报工作持续一整年。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自我挖掘项目来源的积极性,只是被动等待项目申报通知,科研管理部门就不能只限于上传下达发送通知,应努力总结,积极开拓,将多种项目申报渠道、申报时间、经费管理制度等信息汇总整理,建立项目申报来源数据库,鼓励教师制定项目申报计划,早准备,多申报。

(三)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减少项目延期,提高项目按期结项率(1)建立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改变科研管理中重立项,轻管理的状况,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鼓励教师按期产出高质量的项目成果。从选题立项、签订协议、开题论证等前期工作,到年度和中期检查,再到结题验收、成果推广等环节,都应给予足够重视。(2)加强结项时间的督促考评,提高项目的按期结项率。社科基金的结项有两个特点,一是项目没有固定结项时间,结项周期长。即使是同类课题,也没有固定的结项时间,每个课题的结项程序都是单独进行。上级管理部门从结项材料提交到批准结题的时间太长,国社科的结项过程耗时半年以上,材料需要修改的,则长达一年之久。二是结项时间要求较为宽松,有些项目结项时间拖延半年或一年,上级管理部门也不予追究。在结项时间软约束的基础上,绝大部分项目还要再提出延期申请。高校作为项目管理单位,为保证项目继续执行,对延期申请都会予以批准。这样,3年期的项目经常要做到5年,甚至有些项目要等到上级主管部门作项目清理时,才会结题,加剧了项目申报不乐观的状况。因此,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结题督促,并制定考评机制,同时减少项目延期申请的批准率,促使教师尽早结题,尽快获得申报新项目的资格。

(四)用好文科提升计划理工类高校为支持人文社科发展,每年以项目或科研发展基金等多种形式实施文科提升计划,年度资助总额在100-300万元,旨在为社科基金培育项目。提升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未完成任务的项目负责人,也不予严格追究;提升计划缺乏导向性,仍以为目标,没有将获批社科基金作为获得文科计划支持的要求,只是为教师补充一些科研经费。教师获得提升计划的资助后,只需在其他论文中增加该提升计划的项目号,便可完成项目预期任务,背离了提升计划的初衷。基于这些问题,要用好文科提升计划,一是将项目的考核目标由改为获批国家或省部级基金。这样既促进教师更加关注项目申请,又可为国家和省部级基金培育项目;二是对于接受提升计划资助后拿到国家或省部级基金的教师,才准予其提升计划项目结题并提供下一年度的滚动支持;三是建议减少资助项目数量,提高单项项目的资助额度,使提升计划发挥示范导向作用,重点资助,避免广施恩德,不问回报。(五)加强学术交流,积累学术资源,建设社科专家库;改变封闭的社科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管理创新(1)国内合作,加强科研教师学术交流的同时,改变封闭的社科科研管理模式。社科研究有浓重的学术圈文化色彩,而大部分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没有建立对外常态化的交流联络机制,仅局限在个别教师与校外个别专家的单独联络。首先,积累学术资源,建设社科专家库。由科研管理部门联合各学科建立校外专家库,将各类学术资源作为组织过程资产不断积累,供学校科研管理和教师学术交流所用,改变闭门造车的状况。从科研管理的角度,也有利于工作持续开展,不会因管理人员调动,出现上下内外联络的中断。专家库和学术资源,重在共享,重在联络。定期以研讨、讲座、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科研和获批项目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融入学术圈,活跃学校学术氛围。其次,科研管理人员的交流是改变封闭管理模式的有效方法。管理人员应增加校外同行间的调研和交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络,扬长避短,提高科研管理质量。(2)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学术水平。国际合作是文科科研的短板,教师缺乏国际合作的学术资源。理工类高校近年来入职的青年教师层次不断提高,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国际合作能力高于中年教师。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累用好国际资源,才能让更多的教师有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大力实施人文社科“走出去”战略,加大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和举办国际会议的资助力度,鼓励教师与外专建立学术合作,以邀请外专来访、外出调研、进修、出版优秀科研成果外文版等方式,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内部相关机构的协同配合

(一)发挥文科学院的积极能动性学院是项目申报和科研管理中的第一关,对本学院各学科的情况最为了解[4]。改变目前科研管理工作集中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状况,充分调动学院参与科研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院在科研三级管理中应有的作用。第一,学院应在思想上重视科研管理,将教师申报项目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项目申报为契机,提升学科水平和教师能力。学院每年遴选一些科研方向,制定学院年度项目申报计划,安排教师尽早做好项目申请准备。第二,将各学院获批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数列入学院考核指标,以推动学院领导在科研管理中多花心思,为教师申报项目、人才引进和学科提升多做实事。第三,稳定骨干科研力量,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壮大科研教师队伍。人才是社科科研发展的关键。为摆脱发展中出现中场乏力的状况,一是要留住人才。近几年理工类高校骨干科研教师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申报。二是要引进人才。在做好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时,考虑主动出击,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迅速提升学科水平。三是要培养人才。研究队伍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建设,确保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培养学术新人。第四,利用各种激励和奖励政策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如给予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科研计划的学院绩效奖励,或将科研管理费进行二次分配以激励学院提升科研业绩,即根据学院上年度的科研工作绩效考核结果,将学校提取的管理费作再分配,业绩优秀的学院可提高分配比例。

(二)加强教师上岗与学院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科教师晋升职称的门槛相对较低,教师争取项目和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动力不足。很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没有主持过社科基金,再加上一旦晋升,很少因后续科研业绩不足而降级,这就导致教师在校外争取项目的紧迫性不强,也挫败了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争取项目的积极性。科研管理部门应协同校内相关机构,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科研经费配套等规定中加大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的考量,提高社科教师的上岗条件,将社科基金作为晋升和续聘高级职称的必要条件。科研评价向国家级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方向倾斜,引导教师苦练内功,积极申报项目,产出精品力作[5]。

(三)完善科研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协同效应科研管理政策具有系统化的特点。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应查漏补缺,完善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从学校层面加强人事、教务、财务、学生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在人才、收入分配、资源配置、教师岗位聘任、科研业绩评定、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使相关制度协调一致,紧密配合,才能形成适于社科科研发展的、导向一致的政策效应。(四)完善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综合信息平台随着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部分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前中后期管理、经费预算结算、各类统计分析等工作,逐步实现了线上操作。由于各高校的信息化程度层次不齐,有的高校的社科科研系统只作信息登记,反而给科研管理人员增加了线上登记录入的工作量;有的高校,人文社科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系统,尚未实现与理工类科研的差异化管理;此外,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与校内人事、财务等系统仍为信息孤岛,不能互联互通。鉴于这些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优化科研管理系统的管理流程,强化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同时应充分考虑文理科科研管理的差异性,规范社科成果的类型和级别、项目来源和分类、各类项目预算科目和经费结算模型;在优化科研管理系统的同时,配合学校人事、财务等部门积极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科研管理系统与人事、财务、国资、档案等系统进行信息共享,简化日常管理,缩短各类审批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余应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管理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4.

[2]黄萍,庾光蓉.发达国家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11):104-107.

[3]唐恬.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6):73-75.

[4]刘丰.理工院校人文学科科研管理的困境及解决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03):18-20.

[5]唐福涛,张晓斌.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4):129-130.

作者:徐军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