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茶德思维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范文

茶德思维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德思维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茶德思维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自由和谐的人文社会是我国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更为注重的发展方向。作为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我国对于德育的培养至关重要。各高校秉承党的指导思想,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和渗透。茶文化便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传统文化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文社会下茶德思维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文社会;茶德;传统文化;教育

1茶文化人文社会

1.1茶道人本主义茶道的人本主义是促进人文社会发展的潜在驱动力。在茶道“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下,无论是宏观下的社会和谐发展,还是微观角度的人际交往,人本主义都是促进整体社会运作的桥梁。在茶道人本主义下,我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经济和资本世界影响,坚持自身的人文主义社会理念和社会主义社会道路。在高校学生的教育中,也时刻以人(学生)为主,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高校注重教学设备、基础硬件等设施的普及,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在教师培养上也以师德为先,旨在培养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而非以成绩衡量学生的教师。在茶道人本主义的影响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后,也积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了整体人文社会的发展。

1.2茶德仁爱理论茶文化经历了道家、儒家、佛学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在千百年的文化兼容下,吸取了各家精华。以儒家“仁爱”理论为主的茶德文化,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人文社会下,强调“以仁待人”和“仁爱思想”。高校学生教育也秉承茶德的仁义理念,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对学生的五品培养中,“德”在第一位,并且在“智”的前面。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国情基础上,大多高校仍然以“智”为先,忽略了茶德的教育。十八大后,根据对我国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传统文化的重视,高校开始对以茶文化为基点,重点发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人文社会对学生道德水平的高标准要求下,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对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尤为重视。

1.3人文社会与时政教育人文社会下的传统文化对当今时事政治的教育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以茶文化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并传承的文化。其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对当时历史朝代的反映,因此对如今的时政教育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内容与时代不对应,但其思想内核永远不会脱离时代。古代儒家文化下的茶德,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文明、诚信”等关乎道德方面的要求不谋而合。人文社会下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当今时政教育的开展;而时政教育也反之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2.1教育体系与形式基于人文社会下我国领导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高校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始进行课程渗透。首先,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以大课为主,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宏观性的内容介绍。在教学体系上,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特定的参考教材和专业教师,教学体系尚未完善。其次,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外出采风等社会实践活动,扩展课外的内容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课外活动仅仅以参观为主,形式太过单一。学生无法在亲身实践中升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最后,传统文化的教案教学模式太过呆板,灌输式的内容陈述无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现如今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相结合,进行融合性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文化辨别力。

2.2教育案例与实践前文提到,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是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宏观理论。一方面,以传统茶文化教育为例,在渗透茶德思想时,高校课堂仅仅将“茶德”是什么以及茶德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讲解,这种理论性的陈述太过宏观。在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时,介绍的案例也千篇一律,不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仅仅理论化的内容讲解,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也没有将“茶德”融入行为的习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不具有时代性。教师在介绍案例时,也只是将古代“传统时期”的案例进行陈述,而没有去结合理论,寻找符合现代社会的案例。综上,缺少了案例支撑,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不具有深刻性和说服性,也很难激起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行动力。

2.3传统文化教育考核标准最初,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科目以选修为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科目,最终的科目考核也仅仅是根据学生对自己所选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课下进行小论文作业。这种开放性的考核课题,无法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掌握的真实程度。在传统文化教育越发重要后,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学生必须通过笔试进行测验。笔试测验中,客观题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掌握度,而主观题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力。主观题经过教师改良,增加了观点评析等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的题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的笔试体系已经十分完善。理论考核的完善基础下,必须注重实践德行的考核。然而道德作为一种思维性术语,其考核的标准制定不好分化。目前为止,对学生德育的考核方式还正在研究当中。

3茶德思维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策略

3.1采茶戏丰富教学形式茶德不仅指人文社会下的道德,还包括“和、清、寂”等思维扩展理论。在茶德的扩展性思维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进行全面革新。为进一步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甚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必须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实践主体。高校可借鉴传统京剧进课堂的创新教学形式,将采茶戏融入传统文化教学中。采茶戏不仅是传统茶文化的优秀艺术,还是我国千百年来基层社会的缩影,包含了除茶文化之外的其他传统文化,例如戏曲文化、道家文化、司法文化等。学生通过对采茶戏的学习和演绎,对采茶戏中人物的理解更为通透,对茶德的认知也更为深刻。采茶戏中的茶德思维体现在不同的人物的方方面面,以采茶戏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茶德的渗透。

3.2茶故事扩展教学案例饮茶不仅作为达官贵人、风雅学士的社会活动,也是基层平民、茶农的生产活动和饮食习惯。由此可见,茶文化渗透了中国数千年社会的各个文化阶级,对所有传统文化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为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时案例的重复性和表面性,高校教研组必须对茶故事进行分类,在不同传统文化的教育下进行不同类型的茶故事渗透。除此之外,课堂还需要对教学案例的讲解形式进行扩展。除教师进行案例介绍外,各个学生还应当结合课堂内容,将自己家乡的茶故事进行调查讲解。经过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各类查找方法,学生能够对茶故事有更深的记忆和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格局。

3.3德育考核与柔性标准为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内核,在茶德思维下,高校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德育考核。一方面,鉴于德育考核的标准不好定性,因此考核标准由普通考试的刚性标准转为柔性标准。在客观的硬性条件下,教师更多的以具体情况自我分析,在柔性思维下进行情感性、道德性与客观性的融合打分。另一方面,德育考核的内容也在柔性标准之下。德育考核不采取笔试,而采取自我宣讲、模拟实习演练等具有趣味性的临场发挥。旨在考验学生在特殊情况下的第一思维,从而透析学生的道德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践行。在模拟实习演练的考核中,为增加真实性,学校会在校外开设实习基地,学生脱离课堂,在社会环境下体现真实的自我。

4结论

在茶德思维的融入下,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性的空壳,而是学生的实践应用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手段,高校对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内容和考核标准的革新,促进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有效教育”,更对学生的三观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德思维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还为我国人文社会的和谐德行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蓝蓝.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黄河之声,2018(8):104

[2]徐孝刚.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8):71-73

[3]王小丁,张宗明.正气养德———传统文化融合下的高校廉正教育[J].社科纵横,2013(3):149-151.

[4]陈维忠.中德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影响的比较性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0(8):3-4+9.

作者:陈新新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