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在课程目标上,力求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又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积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资源,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实证明,只有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与蓬勃的生命力。
二、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
校本课程内容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效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
(一)凸显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中,是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甘肃省肃南县生活着裕固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对当地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服饰、饮食、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例如,裕固族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辗转迁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赛马、摔跤、拉爬牛、顶杠子、拔腰等民族体育运动。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采用诗歌、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等形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创造才能。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搜集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而成“草原篇”、“生活篇”、“歌声篇”和“传说篇”。当地少数民族依靠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制作了许多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例如编织的毛口袋、毯子、马缰绳等,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宗教艺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都在学校所编的美术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凸显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民族文化也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课程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态环境或其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农牧民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校本课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等。校本课程内容促进了农业、科技和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突出了服务“三农”的内容,如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治病虫害、培育优良草种和畜种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凸显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肃南县地处祁连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寒冷,自然资源丰富,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校本课程的内容只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地域特征。学校学生对家乡比较熟悉,但地理空间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校本课程教材除了通过文字叙述,还尽可能使用一些图像资料,如地貌类型图,人口、民族、矿产、农作物、畜牧业分布图,小城镇规划图,以及标本、画报、图片、地图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三、在课程实施上,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为主
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讨论区”、“知识区”、“活动区”和“实验场”四大板块组成。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材第一册《认识我们的家乡》第一单元“草原明珠———我们的家乡皇城镇”的教学中,在讲述“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时,让学生介绍班里一共有多少个民族的同学,在本地居住的有哪些民族,各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等。通过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不但对当地的民族概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在裕固族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在每篇课文前设置了“课前讨论”环节,课后设计了“动动脑、动动手”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和阅读民间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感悟生活之美,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在生态环境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当地丰富的物产,游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提出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在民族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唱唱、跳跳、画画、剪剪”,感受民族艺术之美,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注重科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农牧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发挥牧区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暖棚养羊与普通圈养羊、大棚蔬菜与普通蔬菜、高山细毛羊与未改良绵羊的不同,激发学生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
四、在课程评价上,树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取向
每一种课程评价都体现着特定的价值观,这其实就是课程评价的取向问题。国家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目标取向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一般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校本课程评价的主动权由学校掌握,因此校本课程评价应该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评价要多几把尺子”,更加灵活多样。首先,评价主体应多样化。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评价的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例如,在学生的自我评价方面,重在激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而不是突出学生之间的竞争。对文学、艺术活动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总之,肃南县第二中学已经完成的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项目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途径。我们期望通过校本课程传承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学和富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并为那些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困境的少数民族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作者:王延军单位: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