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歌与音乐在美学的通同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黄河之声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诗歌节奏韵律特征及音乐性的体现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来源于其作品中音韵与节奏的配合,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最显著的标志。不论是唐朝的格律诗还是可以看作格律诗变调的宋词、亦或是后期的元曲和明清传奇剧作,唱词都具备格律性质。以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为例,其格律分为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1.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例:李白《早发白帝城》)平平仄仄仄平平,朝辞白帝彩云间,仄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平仄仄,两岸猿声啼不住,平平仄仄仄平平。轻舟已过万重山。(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例:白居易《易江柳》)平平仄仄平平仄,曾栽杨柳江南岸,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别江南两度春。仄仄平平平仄仄,遥忆青青江岸上,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知攀折是何人。
2.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例:李商隐《夜雨寄北》)仄仄平平仄仄平,君问归期未有期,平平仄仄仄平平,巴山夜雨涨秋池。平平仄仄平平仄,何当共剪西窗烛,仄仄平平仄仄平。却话巴山夜雨时。(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仄仄平平平仄仄,独在异乡为异客,平平仄仄仄平平,每逢佳节倍思亲。
平平仄仄平平仄,遥知兄弟登高处,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萸少一人。七言绝句不论作品中的语言怎么变化,都要遵循这四种声律的要求。这种对音律的规则,正是格律诗的精妙之处。格律诗通过一定规则的平仄安置,实现了语言高低、长短、轻重、起伏的声律变化;而这类诗歌的音乐性,我们可以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平仄的区分方式即为汉语发音中的四个声调,一声调阴平(下图线1)、二声调阳平(下图线2)称为平,三声调上声(下图线3)、四声调去声(下图线4)称为仄,我们将其一一对应到五线谱表(下图线5)中加以分析:以刘禹锡《酬白乐天》中的一句为例(阿拉伯数字代表声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144114,4422441)依图可见,不论是汉字中的四声变换,亦或是诗歌中的平仄规律,都可以看做是一种音高的变化,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看作一个音节,通过不同音高变化的组合,便可以形成旋律,这也正是诗歌富含音乐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此外,诗歌作品中的停顿、节奏和语调也是其与音乐共同性的表现之一。不论诗歌还是音乐在完整的作品中,都有或长或短的停顿,也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节奏进行文字亦或是音符的排列;组成诗歌的每一个汉字所对应的语调,或平、或升、或降、或有升有降(参见上图),也可以看作音乐作品中的升降调处理。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与音乐共同拥有两大基本要素——旋律与节奏,因而,在诗歌的作品中呈现出了音乐美的特性。诗歌与音乐,其作品的呈现凭借的都是声音,而旋律与节奏正是控制声音和谐的两大要素,和谐即美,在这个层面上,诗歌与音乐的本质是相通的。
二、诗歌语言与音乐曲式在表达方式上的共通性
语言的重复和重叠是我们在许多诗歌作品中经常遇见的,这种表现手法,我们同样可以映射到音乐作品中:以《诗经》中的一首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文中三次使用“参差荇菜”作为段首的起兴,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语气;这种方式同音乐作品中根据不同的重音记号重复演奏同一旋律时所要呈现的意境是一致的;再让我们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为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们将每一句划分为三个部分,作为第三句中起兴的“嘈嘈切切”分别出现在了文中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部分中,可以视作同一部分在第一、二句中后置;这与音乐作品中在弱拍上标注重音记号以达成的切分效果极为相似:如:音乐作品中强调某一音符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将音符置于强拍位置亦或是延音;这与诗歌中叠词的运用方式是同一原理。音乐中的调式根据三级音的不同,一般情况可分为大调与小调两种调式。通常情况下,小调式更适合表现作品灰暗的基调和哀伤的情绪;大调式更适合表现作品明亮恢弘的基调和斗志昂扬的情绪;而通过“转调”手法的运用,往往在作品中呈现出与先前基调完全不同的情感。此外,我们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中的“回旋曲式”,其曲式结构我们可以将其表达为:A+B+A+C+A+D+A+E+A+……+A;其中的A是多次出现的回旋曲主要主题,B、C、D、E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插部(如《卡门序曲》),这就如同我们的事例《诗经》中反复出现的“参差荇菜”一样,是全诗起兴的核心。
三、结语
诗歌与音乐,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题材,二者在节奏、韵律等方面呈现出的美是相通的。诗歌以语言为载体传递情感,音乐作品凭借乐曲实体传达了人们无法用言语标的的感情,二者集中体现了人类在文化艺术领域对美的认知。通过分析二者的在不同表现形式下作品呈现中的相同点以及构成作品的不同要素间的通同性,我们希望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理解诗歌与音乐的通性。
作者:张少宇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