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不论是对个人就业还是经济发展甚至是祖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丰富意涵出发,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然后从扁平化的就业市场、偏狭化的人才评价标准、量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实反省,最后从健全职业课程的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制、调整产业结构并优化就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策略。
[关键词]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意义解析
(一)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解读。就业能力即为个体谋求在职业时获得职业机会的一种能力。然而就业能力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解析,不仅指向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还指向获得就业职位并且能胜任和调整自我的能力,还包括职业岗位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美国劳工部“必须技能秘书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分为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等三类多项能力。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系统学习和培养后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的一种综合性职业能力,满足社会需要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及需求。因此,有学者认为,应该关注个性,知识与技能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关键,而具有关键直接的影响的因素是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还有学者认为是个体所具有的获取和维持就业岗位或重新获得职业的能力与意愿的总和起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具有十分丰富的意涵,这项能力也是大学生十分重要且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要素。就业能力与就业结果各因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就业能力具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职业专业能力,即从事其职业所必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决策能力;行为习惯等多个因素。以专业为基本教学单位的大学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专业创新,从而符合以专业来进行的企业就业市场招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前提,其今后发展的潜力都是通过专业能力体现出来。其次,适应能力。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维持和重新选择工作的能力。需要适应工作中变化的,在职业岗位内迅速适应,并快速提升自己。这项能力是大学生基本的工作技能与思维能力的体现。总的来说,个体经过劳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或物质报酬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即为职业实践,这种实践活动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大学生就业能力除了以上的两个方面还会受到个人社会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及职业观念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分析
大学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就业者,然而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引起我们的很多思考。以下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一些现实反思。
(一)扁平化的就业市场造成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动机的弱化。就业市场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就业市场的主要因素为产业结构适应性。当前,偏重于加工制造业的就业市场仍占很大地位,必然会导致就业市场重视对劳动力的需求。具备技能优势的劳动人员更具优势,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由于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人才培养由精细化转向大众化,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社会需求量不高,甚至出现“全而不精”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出脱节,即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发生偏离的尴尬局面。学习的重要外部动力是生存压力,所以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来源即就业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对技能化和显性化的劳动力的需求最终导致了大学生选择更加现实的学习方式,一味关注考级考证,对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存在严重的忽视。
(二)偏狭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使隐性知识即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获得遭到忽视。人才评价标准使得用人单位对在评价大学生能力时,注重强调显性知识及资格认证,例如学历、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对大学生的隐性知识淡化,引导着大学生对显性知识学习的热衷。然而事实上,人力资本中的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人的心理、情商、智商等内在素质。因其难于直观评价,以证书的方式来实现评价是企业采取的方式。然而体现职业发展能力的往往是隐性知识起主要作用,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这个悖论的实质上是由隐性知识的特点和作用被市场忽视引起的。造成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对隐性知识学习忽视的困境。
(三)量化的课程评价方式使学生知识结构的先天缺陷。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我国大学的以书面考试,及期末的考试分数作为课程学习效果的结果,然而这种由分数所反映的所谓的结果更多的只是对知识点背诵能力的结果。这种量化的课程评价模式导致了学生局限于对知识点的学习,热衷于多考前的突袭背诵,无法对非量化性知识即隐性知识做出评价而无法激励学生重视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日常中对隐性知识学习及其内内化为自身能力的积极性。大学生采取考前突击背诵,背诵记忆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效果也通过分数的以反映,但实质上,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考试严重的分离。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面临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许多这回现状,而且是亟待改变的现状,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健全职业课程的建设,在转变课程评价和创新教学方法中提升其专业能力。大学期间最基础的就是学习基础及专业课程,所以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在强化专业主流课程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注重大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所以要完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素养以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教学不能浮于表面,增强课程职业性与应用性的联系。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程体系以加强与就业的联系等,并将课程教学从课程知识教学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快实现显性知识(专业技能)与隐性知识(人格素质)的转换,实现二者的统一。转变单一的课程评价标准,为了实现大学生的良好就业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可以更早的形成培养自己就业能力的意识。学校则需要在教学评价上予以引导,最佳的方式就是转变教学评价标准,而不再是单一的分数量化。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制,在大学生自我评估下以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有序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最基础的就是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及个人兴趣爱好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同时高校的教学计划也要适应这种需求,把教学和职业规划融合到日常课程之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与就业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不再与社会脱轨。大学期间,要帮助学生从思想、心理、个性与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其特点,可以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分为不同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更好提高其专业性。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可以作为提升就业能力提升的切入点,但是,我国高校存在严重的忽视,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兴趣爱好以及其职业意向等进行测量,也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从而造成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盲目和无序。据此,高校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有序性和高效性。首先,完善就业信息的搜集,重视对专业教员的实践经验的培养,专业教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规划效果。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大数据平台把就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课程贯穿于他们的大学生活中。在精细化的测量的前提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职业建议,鼓励学生对自身综合潜能进行评价并有客观的认识,随后又针对性的学习。最后,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念,建立职业观念引导机制。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出发进行自我认知为切入点,理解个性关注兴趣,基于此,确立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到减少择业的盲目以促使其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环境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动力。首先,政府要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延长产业结构链以拓展产业需求边界,提升对大学生的吸纳力。其次,促使企事业单位端正用人观念。鼓励用人单位积极探索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新人才观念,进而加强人才资源建设。企业的发展通过提升产业链的知识环节来实现,彰显大学毕业生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和增强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动力,通过人才激励促进人才发展同时推进企事业单位发展。
四、小结
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对个人而言,其就业能力的提高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就业中不仅仅是为获得生活资料,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途径。所以,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对社会,对高校,还是对个人。从客观现实条件出发进行反思和反省是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路径的开篇,在现存的问题中去寻求改善和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永霞,梁金辉.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6(9):40-50.
[2]翁清雄,刘敬博.工作机会识别能力与成功就业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2):81-98,190.
[3]沈克正.建立与完善人才评价机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8-22.
[4]罗莹.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9):85-88,92.
[5]高艳,乔志宏.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内部关系:质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93-97.
作者:崔宏单位: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