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成因及对策范文

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成因及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成因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成因及对策

摘要:高校贫困生既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当今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自身存在着特殊性,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困难,并且很难做到对自我有准确的定位,而且难以在社会上找到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工作岗位,导致他们就业弱势成因很多。本文针对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成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从而正确引导高校贫困生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在政府和高校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到顺利就业,实现成就梦想。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成因;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已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题,已经引起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逐年呈现增加的势头,截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经突破795万大关,在这795万毕业生中,贫困生就占有一定的比例,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呈现以20万递增趋势。在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出现不容乐观现象,而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比较弱势的群体,由于受自身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就业方面劣势显得尤为突出。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比较高,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面对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社会和高校对贫困生就业问题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概述

高校贫困生指的是普通高校中的本、专科学生中,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不能达到其所在就读学校地居民所能达到的最低生活标准,并且在缴纳学费、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都没有能力的学生。这些贫困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会因为受到来自其贫困家庭条件的影响,同老师和同学之间交往、交流甚少,有时可能还会受到一些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指责和排斥,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贫困学生存在很大的自卑心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呈现出精神贫困的状态。高校贫困生毕业以后,他们往往会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导致在面对应聘单位时不能很好地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有的贫困生甚至由于受到怯懦心理的影响而恐惧和别人竞争,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不能主动积极地去与人交往,或者是碰到一点点挫折就会气馁。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在思想上认识不够,觉得能上大学非常不容易,会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像样的工作来改变自己命运,所以承受的压力较大。另外,因为受到地域和贫穷的制约,一部分高校贫困生毕业后往往不选择回到家乡,不愿意到基层、到偏远的地方去谋职,而是希望选择留在大城市找一份好的工作,但往往事与愿违,找工作四处碰壁。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由于经济贫困和精神、能力贫困等多重限制,自身自然而然存在着就业弱势,在外部环境和自身贫困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不完善的用人机制制约,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的成因

(一)经济条件较差

从我国高校招生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不能支付学费,因而学生会向高校申请贷款。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门提出了贫困生的概念,从贫困生概念一词可以看出,经济贫困是贫困生一个主要因素,是制约的最大障碍。对于普通本科高校而言,每年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在4500元~16000元左右不等,还有1000多元左右的住宿费和其他费用等。高校的贫困生大部分来自于偏远山区和农村,家庭人口多收入少。贫困生由于经济带来的压力会导致他们一部分人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存在心理障碍,自我封闭、性格孤僻,这些现象也是致使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出现孤独无助的心理特征、自我封闭等现象,他们从心理上害怕择业时受人嘲弄、惧怕遭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和拒绝,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会让家里人失望等等多种心理因素,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从而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在就业期间,也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财力,由于贫困生经济基础差、学校及家庭教育资源有限,许多学生虽然通过努力学习成绩不错,但也只能是单一的成绩好,受到经济的制约,还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匮乏,未能为其就业提供有利保障[1]。

(二)能力贫困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进入高校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部分学生在落后的教育条件下,其自身发展具有局限性。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接受的是书本上的教育,与大城市的学生相比,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机会,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等能力相对较弱。当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后,受家庭条件的影响,有的将课余时间用于勤工俭学,未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交往较少,而在求职过程中,招聘单位会通过多方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选择人才时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由于能力问题导致高校贫困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贫困生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会有欠缺,到了高校后他们创新和实践能力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明显较弱。目前,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一个人的技能,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他们往往更看重学生是否在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的各类大赛中获得过荣誉,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积极参加过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些方面恰恰正是贫困大学生所欠缺的,这种缺失往往导致贫困大学生在应聘时受阻而被用人单位所淘汰[2]。

(三)心理承受较弱

大学生年龄普遍都在20岁左右,思想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对周围的事情比较敏感。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尽管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本身存在优秀的品质,但由于贫困也会让他们在心理上失去平衡,从而在他们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存在自我封闭现象,他们不善交谈,交际范围比较小,在心理上会有排斥感,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喜欢参加学生组织和集体活动;二是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会存在自卑感,各方面都会人为地去否定自我,尽管他们学习刻苦、生活节省,但是由于受到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制约,在许多方面和普通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知识面较窄、兴趣单一等,而且大多数此类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这些会让他们有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意识;三是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职业规划选择时他们既要考虑本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到自身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现实压力,给他们增加很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

(四)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单一化

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很好地与就业市场需求合理地接轨,有些高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只从学校自身的师资条件、学科专业等方面来考虑,而不是以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依据来考虑,所设专业不能及时跟上市场的需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导致了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吻合。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由于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就业政策法规的学习,忽视对大学生就业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有的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只开设了选修课程,加之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指导的空缺,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得不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没有针对自身的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规划,致使他们在就业中出现盲从性,导致就业市场竞争中处在弱势境地。

三、改善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的措施

(一)源头预防,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

高校贫困生作为弱势群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其在就业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为了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应该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力度,从内因找问题,从源头上进行帮助和心理辅导,保证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一是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切实加大力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了解虽然国家有资助政策,但要克服依赖的心理,牢固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把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争取学以致用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二是结合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定期向贫困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讲解心理方面知识,同时组织贫困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社交活动,加强对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动员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交往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消除过多的顾虑和不正确的观念,勇敢地拥抱生活、迎接挑战,培养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是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调查,通过心理咨询、个别辅导、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贫困问题,让他们知晓贫困是暂时的,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建立档案,细致地针对贫困生的个人优劣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鼓励他们勇敢探索、永不言败,积极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投身到就业竞争的大潮中[3]。

(二)有效对接,加大精准扶持力度

对于高校贫困生这类弱势群体,国家、社会、高校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思想上要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向高校贫困生提供有力保障,使得贫困生在高校和社会中能够实现人生价值。政府尽可能地降低助学贷款标准,提高国家奖学金额,激励贫困学生去努力学习,以乐观心态去学习和面对毕业后的工作。高校应当对贫困生审查工作做细做详,将助学金和勤工俭学金向贫困生发放,以此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另外,高校应该加强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针对贫困大学生求职心态,正确引导他们树立就业观念、结合自己的优势,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强化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到边远地区、农村、基层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用人单位应该对贫困生给予更多关心关爱,可以加强和高校联合,深入高校做好贫困生就业培训指导,切实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实习就业和经济支持的帮扶工作,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政府要考虑高校贫困生的实际状况,为贫困生设置就业专用通道,针对高校贫困生增加相应的岗位,在优惠政策的作用下,为贫困生设立专项就业基金,鼓励贫困生服务于一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4]。

(三)健全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是高校贫困生实现就业的保证。政府应该想贫困生所想,急贫困生所急,切实地为贫困生做些实质性的事情。建立健全用人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贫困生都能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竞争,使他们实现更好、更快、更理想的就业。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学校要和政府联动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进行培训、加强就创业指导、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做好求职补贴和优先推荐岗位等措施,全面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加大来自各个方面的经济资助和帮扶力度,提高补贴标准,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基本保障,缓解贫困生经济上的压力,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贫困生需要参加的一些提高技能的培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总之,搭建和谐的竞争平台,有利于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政府要严厉打击以赢利为目的的招聘,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为贫困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进而为高校贫困生的弱势提供服务[5]。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要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高校要积极做好调研工作,熟知社会市场的需求,考虑到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去设置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设置要与就业市场挂钩,人才培养要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大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力度,同时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高校要积极做好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络工作,共同搭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为贫困毕业生主动融入社会达到理想就业。积极探索拓展就业渠道,想方设法让贫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无缝对接,可以通过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向用人单位优先进行推荐等形式。另外,高校要有前瞻性,可以把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前考虑,高度重视对他们实际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就为贫困生找就业“归宿”,将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向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进行宣传、推荐,组成相互帮扶对子,促使双方满意,提前签订就业协议,可以由用人单位提前资助贫困生去很好地完成学业,等到毕业后再到企业进行工作,两者互惠互利、有机结合,既有利于企业培养和留住人才,又有利于贫困生达到顺利就业[6]。

参考文献:

[1]岑道权.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6):39-40.

[2]谢启文.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97-100.

[3]李伟兰.大专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8).

[4]周文华.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太原大学学报,2011,12(2):88-90.

[5]文美荣.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问题的分析[J].学园:教育科研,2011(19):37-38.

[6]王丽丽.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魅力中国,2014(15):169-169.

作者:刘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