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加强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平台的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免费开馆以来,媒体和公众对其展示内容反响强烈,均表示西藏有了这样的场馆,广大公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解西藏科技发展的窗口,见证了西藏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极大的激发了科学智慧和灵感,高科技的展陈手段和丰富多样的知识结构让公众大开眼界,倍感震撼和自豪,备受教育,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无疑对公众尤其对西藏的青少年科技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西藏建设成就、建设青藏高原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等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普;博物馆;平台建设
首个西藏科技之窗的建成运营影响巨大,区内外各相关单位、团体、个人纷纷表示希望到此一览雪域高原之窗。在有限的时间里,参观公众通过微信、网络、电话等多媒体信息平台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开馆盛况传播至世界各地,并得到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在筹备建设之初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尤其是在内容结构上和组织形式上都凸显出西藏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交织融合这一亮点,进一步提升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西藏自治区宣传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作用,对加强西藏科普平台建设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背景和基础
1.1历史沿革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基础工程,程序严谨、专业性高、涉及面广是建设中的难点,除了有自己内在的客观规律外,还需要有资金、展品、时间保障,国际上建设一个这样的科技类博物馆,从公众需求量分析、市场调查研究、相关资料整理、展陈品分类选择、筹集资金,到脚本策划、载体设计、展示空间规划、展项制作、布展安装等往往需要十年时间甚至更久。而西藏在这些方面不仅没有基础,技术力量也很薄弱。面对这些难题,筹备之初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乏、工作人员少的特殊情况下,克服多重困难,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充分发挥科技的资源优势,邀请国内外院士专家专题咨询、建言献策,努力使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工作向前稳步推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成立筹建管理组织,2012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实施专业化管理,形成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统筹协调的工作、协调、决策三级会商机制,在施工现场形成业主代表、管理公司、工程监理三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共同解决施工各个阶段日常技术施工难点。在工程规范管理过程中,对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控制,确保了工程顺利完工。
1.2建成运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于2015年10月开馆试运营,试运营期间主要承担了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免费参观的任务。截止2017年12月,接待国家相关单位和领导、内地、西藏相关单位、军队、学校团体近120个,参观群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通过随机抽样调查(以2015年10月1日至10日开馆试运营数据为例),其中青少年参观人数约占总参观人数的48%.日接待观众最高纪录近3197人次,平均每日接待观众量超过1500余人次,这样的参观效果,远远超过了预期。针对开馆试运营期间整体运营情况分析,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在运营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2.1人员流量情况。根据整体观众流量分析,青少年相对主要集中在科技馆、4D影院、球幕影院、互动展项等区域,其他展厅观众流速相对较快。由于服务人员不足和基础设施、商业区域暂未完善,观众服务区和休息区内流量较少。1.2.2人流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12∶30至14∶00左右,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人员出现高峰。由于许多观众获得试运行开馆的信息较晚,加之试运行时间有限,大量群团组织参观体验在后期才凸显。1.2.3游客的兴趣喜好分析。中青年主要驻足观看自然馆、科技馆各类标本及场景景观情况,青少年主要集中科技乐园及球幕、4D影院参与互动环节,个别行业领域出现专业人员重点进行兴趣性探讨交流。通过数据来看,后期展陈内容开发潜力和空间较大。1.2.4工作人员投入、设备运行情况。试运营期间投入工作人员共计105人,包括西藏大学讲解人员31人、筹备人员24人、各施工单位25人、保安保洁人员25人。场馆所有设备(水、电、展厅设备等)运行正常,无重大事故发生。科技馆展品有部分损坏,主要是互动设施设备配件、模型等有部分损坏,影院播放设备因观众需求强烈连续播放时间较长曾出现投影仪故障,但很快得到解决。
1.3科普平台运营理念探索1.3.1理念宗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始终坚持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办馆宗旨,以扩大科技文化交流、展示科学技术成果、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着眼点着力点,以增强展览教育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为出发点落脚点,在大家的摸索和思考下,以确保整体安全运营为目标,按时逐项开展工作,开馆期间在观众咨询台、展厅设立各类观众意见箱,并收到了大量的宝贵意见。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还坚持每天注意观察和了解运行情况,每天进行汇总分析,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建议,并对观众结构和需求情况进行分类、评判等。1.3.2精心策划系列青少年科普活动。开展“红领巾手拉手送温暖”以少先队活动课,小朋友们通过自我介绍、交流各民族新年民俗、才艺表演和互动小游戏等结成了一对一手拉手小伙伴。开展“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设立“小科学达人”,制作“五谷杂粮”标本、组装“排障机器人”和“爆炸实验室”等科学实验,让孩子们感受了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还通过馆校结合、“三区”人才计划、科技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和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科普活动。选派精干力量深入基层,在林芝市、那曲市等地多次开展科学表演及VR设备体验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和师生们的喜爱,特别是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启迪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孩子们懂科学用科学的学习能力。通过系列活动潜移默化的熏陶了青少年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操。1.3.3建立健全正常运营管理模式。根据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内外科技类博物馆管理运营模式,聘请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设备维修维护公司等进行全面开放运营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场馆内外服务、管理工作需求,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采取“编制内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社会聘用”模式组建一支专业化、服务化的运营队伍,同时制定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不断充实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管理运营理念。1.3.4加强业务能力培训。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注重提高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在运营期间,分批次派遣干部职工分赴内地围绕管理干部能力提升、讲解能力提升、展陈专业技能提升、活动专业技能策划等开展再学习、再教育,派遣展教一线人员参加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并到全国决赛现场观摩学习,积极参加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组织的交流活动,这些举措增强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与内地场馆学习交流经验。在运营特殊时期,考虑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工作任务重、人员紧缺的实际,采取分批次、分岗位到内地博物馆挂职锻炼、重点学习等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技能培训,并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员培训机制。
2新形势下科普平台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西藏科普平台建设的机遇西藏自治区科学普及水平和公众科学文化素养还不能完全满足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需要,科普工作服务西藏自治区科技创新的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提升科普建设的工作平台和载体、方式方法还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2015年西藏自治区具备科学文化素养的公众比例为1.93%,与全国具备科学文化素养的公众比例6.20%存在相当大的努力空间;科普的展示内容和科普的表现形式相对单一和缺乏;科普平台的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全国科普平台信息化发展进程,已经不能满足西藏自治区的公众文化生活需求;特别是,西藏自治区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改善科普平台设施建设条件,培养全社会主动参与科普宣传、学习科学知识的社会氛围责任重大。
2.2科普平台建设工作持续推进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新的要求,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锐意进取、主动作为、主动承担,在运营管理、展览教育、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边学习、边探索、边借鉴,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一批富有成效、反响强烈的科普教育活动,使自然科学博物馆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得到进一步传播,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科普平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作用进一步显现。
3加强科普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3.1深度利用现有科普传播平台,扩大公众影响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将以现有的工作基础为契机,科学利用已有的实验室、临时展厅等资源,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研讨、科普教育活动、各类学习培训等相关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展陈项目提升全面梳理,对藏文、图版、实物陈列、说明牌内容、展陈电子导览、多媒体、灯光等设备进一步进行了修改、调试、维护、保养。同时,通过增加科技展项、互动展项、艺术品等内容,进一步丰富展览手段、深化内容表现学术探讨形式、增加民族元素内涵、提升展陈整体效果。实施展陈现有展项提升工程,更好的发挥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快速传播、科学知识传授方面的的平台作用,让公众更好的走近科学、理解科学[1]。打造更为精彩的科普教育和展示科技成就的重要窗口。
3.2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拓展科普内涵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要面向青少年群体,研究更多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科学趣味知识,开发标准化、程式化、一体化的科普教育方案,加强与区内中小学校协同配合,制订符合西藏民族文化特色的面向全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方案。特别是紧密围绕中小学日常学习、生活的所见所闻,深度挖掘民族语言、风俗等特点,科学开发实验课程,通过青少年的亲手实践,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明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规律和基本现象,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3.3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科普资源共享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要与内地科技类博物馆积极有效对接、协同配合,充分有效利用内地丰富的科技资源,助推西藏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纵深发展,建立常态化内地科技资料引入渠道,整合内地科技创新、科普宣传的特色资源,从而有力支撑西藏科技创新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合作共赢的思维意识,选派出展览教育人员赴各类科技场馆开展交流学习,努力形成科普平台建设的合力。
4总结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要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一是要形成各部门联动机制,依托自治区相关部门配合,进一步加强统筹科普资源的宣传,通力合作、共同组织、共同实施。依靠自治区各部门和地方单位对科普活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度对接,探索科普平台与社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与教育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二是营造崇尚科技创新的氛围,干部、群众、学生广泛参与科普平台建设是我们推进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要吸纳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旅游团体、科研院所、教育机构、企业、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广泛参与,这对于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平台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深入推进与国内外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交流,通过考察学习及挂职锻炼,培养出本土的博物馆研究人才及团队。
参考文献
[1]聂海林.科技类博物馆公众参与型科学实践平台建设初探[J].科普研究,2016,11(1):56-62.
作者:高嫣 单位: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