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性分析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性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性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性分析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东北十四年抗战的历程中,不断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本文试从五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为什么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即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要;二、推进东北地区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三、克服党内错误思想倾向的需要;四、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五、回击敌伪反动、奴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东北抗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性;要求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抗日武装的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历程。指出“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1]。那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的历程中,结合东北抗战具体实际“在思想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武装东北人民”是东北抗取得胜利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科学理论,其科学性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又是随时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就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将马克思主义与时展和俄国国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从而树起了列宁主义旗帜[2]。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的认同,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自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2]。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这些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3]从论著中表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进行民主革命和人民解放。因此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这一过程形成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实现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东北抗战是新民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身处其中的东北民众必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才能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要求。

二、推进东北地区革命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北长期以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互相争夺的重大目标。特别是东北的近邻沙皇俄国和日本,更把东北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相继实行殖民统治。进入20世纪20年代,东北已经成为殖民地化最严重的地区。东北人民素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近代史上,东北地区曾爆发多次大规模抗俄反日运动。工人阶级为改善自身的经济待遇和劳动条件所举行的罢工,农民的抗捐、抗租、抗税斗争从未间断。然而这些斗争处于自发分散状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东北虽有活动,却未与东北民众的斗争真正结合起来。1915年5月,袁世凯应诺日本提出的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东北人民的极大义愤,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日爱国运动在各迅速高涨,但因当时代表资产阶极利益的中华革命党涣散和软弱,无力领导,而被日奉反动当局镇压下去。历史的经验表明,面对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侵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资产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革命实践必将失败。而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最底层,他们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最有觉悟的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彻底胜利的关键。东北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同样是东北抗战取得胜利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新民主义革命的同时,必须运用其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广大的东北人民群众,这是推动东北地区革命向前发展的关键之关键。正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的,“共产党依靠无产阶级,依靠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去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是一定能够获得最后胜利的”[4]。

三、克服党内错误思想倾向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业。这一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也不能“神圣”化,必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炼精华,形成适合我们国情和时代特色的理论,以正确的指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党、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精髓,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阻挠,避免走弯路,快速前行。那么,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行大众化宣传是克服错误倾向的需要。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东北抗战过程中曾经收到挫折,走过弯路:一是“左”倾错误,即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实行关门主义,没有做好团结民众抗日武装的工作,把部分民众排除于抗日队伍外。如东满等地的山林队大多数都能接受党的抗日主张,有的主动要求我们党去领导,甚至自动打出我们的旗号。但那里的党组织认为他们是“土匪”,不仅不与他们积极合作,加强领导和改造,反而有时与他们发生冲突,袭击他们,互相残杀起来,两败俱伤。二是右倾错误,即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表现在只注重团结而忽略斗争,这是混淆敌友的阶级关系,模糊政策界限的提法。如抗联第八军谢文东部,第九军李华堂部,虽然在名义上参加了抗联,但部队性质没有改变。所以,当环境艰苦时,谢文东、李华堂等带其残部投降了日本侵略军。两种错误倾向使东北抗战遭受到巨大的损失,这些沉重教训,引导和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深入、不透彻。那么,对于如何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克服党内各种错误倾向的问题,强调一切有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都要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5]。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东北抗战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在必行。

四、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

近代的中国东北连年战乱,封建军阀穷兵黩武,争权夺势,不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九一八事变前,各类中学只有七十多所。吉林和黑龙江省各有二十几所,学生总数不超过二千人。而且,当时在校读书的绝大多数是官僚、地主、资本家的公子和小姐。据统计,解放前,黑龙江省的劳动人民中文肓占85%以上[6]。这就造成东北人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上处于茫然状态。九一八事变之前后,俄日对东北的文化侵略也是十分严重的。当时,在中东铁路沿线俄国人垄断教育,不准中国人插手。例如:中东铁路沿线俄国人办的各种学校“多至四百余所,完全俄制,课程俄文,教师俄人,专教养俄人子弟,不准华人插足其间。”仅有的二、三所大学,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都是由帝俄创办的,并被他们所垄断。中学、小学由俄国和其他国家办的也占半数以上。日本在东北,特别是在南满铁路沿线和所谓“关东州”内,利用文化教育进行侵略的活动更为猖獗。日本在东北所办的学校有满洲医科大学等四百八十余所,学生达七万七千余名,日本学生占一半以上。日本在东北设立的这些学校,有的是专为日本学生办的,有的是专为中国生学办的。[6]这两类不同的学校,使用教材、教法也迥然不同。为中国学生开设的学校,目的是为了造就卖国求荣的汉奸、俯首贴耳的奴才和衔勒就范的愚民。因此,教材旧,以日语为主要科目,对学生培养日本风俗习惯,灌输奴隶思想,严禁中国学生阅读中国报纸和中国历史、地理书藉,甚至平时说话也不许提中国和中华民国。从而,使这些学生失去民族性和国家观念,日趋日本化。常常有这样的事情,你问他是哪国人,他不说清国人,就说是日本人,而根本不知道有中国和中华民国。俄、日对东北文化侵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东北创办了大量的报纸和杂志。据统计,当时日本在东北的定期刊物有二百多种,其中报纸六十九种,杂志一百五十四种。1926年,在哈尔滨出版发行的日文报刊有十种,其中,《哈尔滨日日新闻》是日本在哈尔滨的主要喉舌,发行量最大,也是哈尔滨的外国报刊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个,它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停刊。日本在东北办的中文报纸还有《盛京时报》《泰东日报》《满洲报》《关东报》等。《盛京时报》是日本帝国主义鼓吹侵略东北、毒害中国人民的最得力工具。俄、日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造成了当时广大东北群众民族意识麻木,对国家没有认同感、国家观念淡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老百姓能理解的方式理解,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人民大众思想政治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民大众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在人民大众之中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理想信念,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7],为取得东北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共同奋斗。

五、回击敌伪反动、奴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略者用“开启民智”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幌子,采取隐晦的方式对东北民众进行侵略宣传,目的是通过对中国现状及历史的歪曲来弱化东北人民的民族观念、国家意识。而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竟将这些陷晦方式的宣传活动放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企图从思想上、精神上奴役东北人民。他们摧毁了东北原有的全部官办和绝大多数民办媒体,禁止关内各地报纸在东北传播,社会舆论完全由日本人掌握。在当时的东北媒体上,把日本鼓吹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国家”;战争是为了换取“大东亚共荣”,是为了“黄种人共同的胜利”,为了这场不义战争而牺牲掉东北的资源、财富、劳力甚至生命,东北的民众是“心甘情愿,万众一心”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严格控制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将其纳入所谓“官制文化”;一方面强行灌输“日满协和”“日满亲善”“日满一德一心”“日满共存共荣”和“王道乐土”等崇日爱满的奴化意识,以摧毁东北人民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思想上彻底抽干东北人民抗日爱国的本能魂魄。1932年5月21日,日本关东军拟定的《满洲国的指导要纲》中提出:“必须彻底普及王道主义。”1934年刊行的《第一满洲国文教年鉴》中说;“我满洲建国,既以王道为极则,则教育方针,亦应是为鹄的。”所谓“王道主义”,其实质就是日本的“皇道主义”而已。为了灌输这种意识,日本人及傀儡政府大肆宣扬“日满一体”,将日本称为“亲邦日本”。此外,有些无耻的中国文人,为了取媚于日伪当局,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涂脂抹粉,歌颂日本军队的“辛劳”与“勇敢”,诬蔑抗日军民、宣扬奴化思想。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行径,让广大东北民众的思想受到严重的摧残,一些人迷茫、无知、混沌、无求,对时局的政治敏感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东北人民进行反日武装斗争,“首先就是要对日本帝国义的侵略、压迫、残暴,从各方面加以揭露”[8],对敌伪的反动言论以鞭挞,唤醒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进而对东北人民宣传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纲领、主张、战略、策略,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引导东北人民进行武装斗争,是东北抗战取得胜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志民,李景瑜,曹永栋.时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M].对外经济贸易学出版社,2014,(9).

[3]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东北近百年史讲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0).

[7]田福宁.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

[8]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张海艳单位: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