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二语语音习得模式实证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摘要:
针对二语语音习得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的学习,提出基于生理仪器测量法、三维动画展现法、语音软件分析法的多模态二语语音习得实证研究框架。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二语语音习得分组实验为例,主要采用语音软件分析法进行实验对比及分析,结果表明:本族语者跟实验组的差异不明显,实验组跟对照组、本族语者跟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符合“语言迁移”理论。基于多模态视角的二语语音习得实证框架,可以进一步开拓该领域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
二语语音习得;多模态;语言迁移;生理仪器;三维动画;语音软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基本要素包括语法、语音、词汇,其中语音是语言的基础,在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中,语音学习是入门的直接途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掌握英语之初,第一步就是要熟悉英语的语音。对于高校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语音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正确发音以及语音本质,是提高学习者英语口语水平的关键所在。如今,英语已成为我国的第二语言,许多二语习得的学者将其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此背景下,语音学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将X光引入到发声器官及发音动作的观察中,给出更具体确切的图像,二语习得的语音多模态研究成为语音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二语习得的理论框架
二语习得的全称是“第二语言习得”,即母语或本族语等第一语言习得之后,人们对其他任何一门语言进行学习[1]。这里的第二语言是相对第一语言而言的,可以是其他民族的语言、地域性的方言、国外的语言等。习得则是指幼儿在自然的语音环境中,通过言语交流,潜移默化地学到第一语言的过程[2]。二语习得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LarrySelinker的《语言迁移》首次提出了中介语理论,为二语习得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3]。从“习得”的内涵来说,人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必然跟第一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即第一语言的学习经验与使用习惯,深刻影响到第二语言的掌握。在此过程中,“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比较,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以此为依据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困难进行预测,剖析困难发生的原因。二语语音习得的理论主要分为“产出理论”和“感知理论”。产出理论有“对比分析假说”、“标记区分假说”、“系统发育模型”、“优选论”;感知理论有“言语学习模型”、“感知同化模型”。这些理论基本上涵盖了“语言迁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包括两种语言之间的发音比较、学习困难与否。“对比分析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发音如果跟第一语言相差较远,则习得较为困难,若发音相似,则习得比较容易。该理论采用“语言迁移”概念对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的错误进行解释,从而使二语语音习得的错误预测成为可能。但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猜测,在实证研究中,二语语音习得的预测错误很难被发现,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二语习得产生错误的原因并不只是语言迁移,而跟整个中介语体系息息相关,例如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的普遍性。”[4]虽然“对比分析假说”遭受到的质疑较多,但其宣扬的“语言迁移”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者所重视,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该假说的方言韵律、语音节奏、语音桥段等,成为理论拓展的主要方向[5]。总的来说,“对比分析假说”仅仅从差异上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困难进行划分,相对简单和笼统,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还需要其他理论进行修正,这就要用到“标记区分假说”。该理论以语言的“标记性”为切入点,认为二语语音习得困难的直接原因并非是语言本身的差异性,而是类型标记性的差异,即流传范围广的语言,习得比较容易,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类型特征相差较大的,则很难习得。“系统发育模型”则进一步改进了标记性学说,认为“语言迁移”对无标记性的语言影响更大,即语言的标记性越明显,“语言迁移”所产生的作用就越小,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水平越高,“语言迁移”的作用就会越弱[6]。“优选论”主要从“语言制约”、“等级优选”等概念入手,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困难度进行论证,认为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制约条件形成一定的等级,这些等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重新排列,标记性强的语言落后于标记性弱的语言,即语言特征的标记性越不明显,学习的难度就越小。“感知理论”从人的感知建立实践模型,认为第二语言的感知方式是由第一语言的感知范围所决定的。“言语学习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二语语音习得最早的实践模型,当人们对二语进行感知时,如果第二语言的发音跟第一语言相近,则会被看做是第一语言的同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感知到相似的发音;如果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的发音差别较大,则感知比较容易[7]。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感知第二语言的时候,习惯通过第一语言的感知范围去判断第二语言,而当第二语言的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其感知范围才会逐渐形成。“言语学习模型”认为二语发音的差别越大,学习者的感知就会越强烈,所以习得速度也会越快。“感知同化模型”则以第二语言的音段感知为依据,用第一语言的音段群感知第二语言的音段,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的音位可能会被第一语言类型集同化,或者不能同化而产生新类型集,又或者不能同化而被视为非言语语言。当两种语言的特征过于相似,导致差异性不足,感知时就比较容易产生“迁移现象”。根据以上理论框架的梳理,基于“产出理论”视角,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特征相似,则习得较为容易;若语言特征差异性大,则习得较为困难。基于“感知理论”视角,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发音越相似,两种语言则越难被感知;若发音的相似程度偏小,则感知较为容易,也越容易习得。由此可见,研究语言的“迁移现象”,必须要结合“产出理论”和“感知理论”,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二语习得的特点。
二、多模态二语语音习得实证分析
二语语音习得牵涉到“语音学”这一学科概念,主要是对人类说话的过程及声音内涵进行研究。现代语音学包括声学语音学、发声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是该学科的基础,研究对话双方或多方的语音传递;发声语音学则是研究说话人的语言产出;听觉语音学研究人类接受与感知语音的过程。这三种语音学涵盖了人类交际中的语言产出、语音传递和语音感知,每一个阶段相互联系,形成了言语链。除了基础性的语音传递之外,语言产出和语音感知的过程都较为复杂,涉及到的不止是语言学,还有人体的生理学、声学等。“模态”源自于计算机科学,指的是人机交互的状态,“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与机器、物件等外部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8]”。模态的表现形式较多,包括视频、声音、图片、文字、动画、手势等,“多模态”就是综合运用这些表现形式实现交流沟通的现象。将多模态引入语音研究,主要是研究某一种或多种语音的声学、生理学、语音学、语言学,这种研究是全方位的,覆盖了发音、语音传递、语音感知的整个过程。
(一)构建实证研究框架
在多模态形式下,二语语音习得的实证研究框架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证研究框架,基于多模态的二语语音习得研究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采用生理仪器对多模态二语语音习得进行测量,例如声门的动态分析、口鼻气压气流的测量、唇形与腭位的动态研究等,这类的研究一般用在辅音习得阶段。第二类是采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发音的过程,并可以在过程中实现语音合成,这类研究一般用在元音习得和辅音习得等阶段。第三类是采用语音软件进行多模态二语语音习得的声学分析,例如通过音强、音高等声学上的参数反映超音段音位,或者用语音软件对元音类的乐音进行声学分析,这是因为元音的声学表现较为明显,可以直接用语音软件分析。这类的研究一般用在元音习得和超音段音位习得等阶段。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研究,主要是在音段层面上进行,第三类研究则对超音段音位的习得较为关注。多模态二语语音习得的实证研究框架由这三类研究构成,涉及到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维动画和语音软件都可以满足视觉的需求,包括声学参数及声谱图的展示;生理仪器可以满足听觉的需求,包括人们感知和接受语音,并利用生理仪器测量动态过程;三维动画和语音软件可以满足触觉的需求,可以借助动画或者图像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调整。
(二)实证研究方法在二语语音习得中的运用
1.生理仪器测量法
(1)声门的动态分析
声门的动态分析主要采用语音数据处理及高速成像技术,研究声带的振动方式及频率。在英语辅音习得中,测试某个辅音声带振动的传统方法是把手贴在喉结处,若喉结有颤动并使手指发麻,说明声带有振动[9]。这种测试法仅仅作出了定性判断,而通过声门的动态分析,取得相关的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对声带的振动频率进行计算,以视觉的方式展现给二语语音习得学习者,这样可以克服传统测试法的弊端。
(2)口鼻气压气流的测量
当前较为流行的测量口鼻气压气流的仪器系统是PCquirer系统,主要参数包括:口腔气压级别与气流量,鼻腔气压级别、气流量与基本频率等[10]。从生理学上看,发音的源动力及能量取决于气流的大小。口鼻气压气流的测量仪器可以对人体用于发音的气流量进行精确测量,实现定量分析,避免感官上的误差,有助于学习者解决气息控制或送气不够的问题。
(3)腭位的动态研究
作为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言语产生”处于言语链最低端,该内容主要用于发音器官的动作研究,例如腭位的动态研究,就适合音段层特别是辅音的分析。电子腭位仪二语语音习得领域应用得较多,通常用电子假腭的形式,对舌跟腭部的接触面积和位置进行实时的记录,同步采集人们说话时的音频信号,其数据图形可以在语音分析软件上展现出来[11]。
(4)唇形的动态研究
1.在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进展中,唇形的动态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唇部的形变信息采集仪器使用较多的是“红外线人身识别系统”,该系统采集到的信号可以自动生成三维动画,方便学习者的唇形动态研究,还可以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形成唇形动态变化数据集。
2.三维动画展现法
英语的元音和辅音习得,一般要使用语音合成技术,特别是三维动画的运用,可以展现标准发音的动画,数据精准、画面真实,连续性强。将三维动画融合进语音合成,发音器官的动作更为生动、直观,并能模拟出各种发音方法,学习者的声音可以跟动画同步,发音训练更加便捷、机动,有效性也大为提高。例如,辅音标准发音过程就可以通过动画进行模拟,并能分解发音步骤,如图2、图3所示。
3.语音软件分析法
二语语音习得超音段的音位习得,需要通过语音软件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声学分析,得出相关参数的语图或声谱图,然后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刺激学习者听觉的同时,还能刺激触觉、听觉,从而实现多模态的体验。语音软件提供了多种信息的分析,包括音强、音高、脉冲、共振峰、发音时间等。目前使用较多的语音软件是SpeechTutor(以下简称ST),其超音段音位习得界面如图4所示。
(三)基于语音软件的二语语音习得实验对比
1.实验目的
对于我国二语语音习得的学习者来说,音段音位习得相对要简单些,但超音段音位习得则较为困难,特别是单词音强的把握很难控制,使得朗读英语时缺少节奏感,无法结合母语的顺畅度,听起来就有一股外国腔。此次实验目的为:通过语音软件ST帮助学习者把握音强,并利用组组对比,分析该声学参数与本族语者是否接近。
2.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根据二语语音习得的“语言迁移”理论,以语音软件ST的分析数据为标准,在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进行二语语音习得实验对比,选择2014年入学的英语专业学生10例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10例,并邀请一名在本校任职5年以上的英籍教师,入选标准:(1)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2年二语语音习得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基础,并熟悉ST的操作流程和功能,包括录音、调整、视频播放、朗读控制、音强准确度计算、音强准确度方差计算等,可以运用ST进行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的练习。(2)入选的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对照ST例句流畅朗读英语,有效区分英语的清浊音读法,并了解ST对清浊音的脉冲测量,有脉冲为浊音,无脉冲为清音。(3)入选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满足实验对照的全面性需求,既要求汉语语法精准,也要求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可以无障碍进行英语交流。
(2)研究方法
采用语音软件分析法,首先组织学生进行15天的ST音强、音高等方面的可视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超音段音位,然后将20名学生及1名外籍教师分为三组:第1组是本校的一名有5年教龄的英籍教师,作为本族语者的参照;第2组是本校2014级的10名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本次测试的实验组;第3组是本校2014级的10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作为本次测试的对照组。实验结合了ST语音软件,挑选ST自带的10个英语经典句子,三组对象通过语音软件进行朗读对比,并进行录音,最后作出准确度和方差分析。
(3)实验指标
核心指标:音强准确度。辅助指标:音高、脉冲、共振峰、发音时间。用ST测试参与实验者的肺部气流强弱程度,得出音强曲线,观察气流变化过程。用ST测试参与实验者的音量高低,得出音高曲线,观察语调走势。用ST测试脉冲、共振峰、发音时间,区分清浊音,计算语图频率,记录声带振动的开始时间。
(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所有进行实验的人数共计21例,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无一人退出,整个实验过程真实有效。ST上的朗读实验及经典例句如图5所示。实验者男12例,女9例,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1.53±1.15岁,三组实验组在性别与年龄方面的差异性皆>0.05,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通过ST软件测试音高、脉冲、共振峰、发音时间,由于此次实验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把握音强,所以这些辅助指标留待后续观察使用,此处不作分析。通过ST软件测试音强准确度数值,包括实验组、对照组、本族语者对10个经典英语例句朗读时的音强准确度,逐条进行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三组实验组音强准确度测试结果,采用ST软件中的音强准确度方差计算功能,计算三组显著性水平和组间对比显著性水平,以确定此次实验是否符合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理论。根据ST语言软件的方差分析结果,三组音强准确度的F值是8.703,显著性水平0.001<0.05,说明三组间的差异性显著。通过组间对比分析,本族语者跟实验组的显著性水平0.479>0.05,说明两组间差异不明显,另外两个组间对比则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此次试验来看,二语学习者利用语音软件,可以直观地对比发音及分析相关参数,从而更好地把握音强和音高,朗读也能向本族语者靠近。这基本符合二语习得“语言迁移”理论。
4.讨论
二语习得是社会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借助了教育学研究、母语研究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使二语习得的本质与过程更加系统化,主要目的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进入新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有效拓展,涉及到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学科。刘正光等人(2013)从社会认知理论入手,探讨了二语习得的社会实践意义,认为二语习得要结合社会文化理论优势,形成具有一致性和逻辑性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型[12]。王勇等人(2014)探讨了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的互动交流,提出语言类型学的语言变异形式及共性,为二语习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且学习者使用的语言可以作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样本,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语言本质[13]。苗丽霞(2014)从多模态、多词单位、口语语篇三个方面述评了近30年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进展,认为多模态是影响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重要因素[14]。王敏(2015)基于二语习得理论视角,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二语习得理论,有助于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15]。盛云岚(2015)从二语习得界面假说入手,剖析了界面假说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并介绍了语义、语音、语用、句法等模块的构成,从五个方面强调了二语界面薄弱的原因,提出二语习得界面假说的理论价值[16]。孙天南(2016)从二语语音习得的学习年龄入手,认为纯正的语音训练要从启蒙教育阶段抓起,该阶段自然习得第二语言纯正语音较为容易,并能够为今后的二语语音习得奠定良好的基础[17]。秦琴等人(2016)研究了二语短语动词,并以此为结构目标,构建二语习得的隐性教学及评估的实践框架,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重在语音加工能力的创新,促进目的语体系的有效发展[18]。从实验结果看,本族语者跟实验组的差异不明显,但实验组跟对照组、本族语者跟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跟“语言迁移”的理论核心相近,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特征相似,则习得较为容易,反之则较为困难,鉴于该理论,结合语音软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把握音强和音高。随着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对于我国的二语习得学习者来说,有了更多的理论借鉴,实践模式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三、总结
此次研究对多模态二语语音习得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包括语音学、语言学、生理学、声学等理论,并以言语链为基础,研究了我国二语语音习得的理论框架,并着重分析了实证研究方法在二语语音习得中的运用,提出生理仪器测量法、三维动画展现法、语音软件分析法的实证研究思路。生理仪器测量法可以对音段音位的习得参数进行准确的计算,其展现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可视化程度较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为直观地进行二语习得训练;三维动画展现法用立体动画的形式对发音器官的动作进行展现,帮助学习者在做发音动作时可以对照动画进行同步模仿,以便修正发音上的错误;语音软件分析法可以通过软件的准确分析,对音强、音高等声学参数进行客观的展现,帮助学习者纠正语音感知方面的偏差,从而改进语音感知能力。最后基于语音软件,对二语语音超音段音位的习得作出实验对比。总之,实证研究框架注重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的习得,分析了语言、生理、声学等层面的二语习得特征,在多模态情况下,使二语语音习得能够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与协同,让二语语音习得更科学,直观性也更强。基于多模态视角的二语语音习得实证框架,可以进一步开拓该领域的研究视野,促进二语语音习得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8]刘娟.多模态话语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09-213.
[10]王国民,蒋莉萍,陈阳等.气压、气流技术对不同语系音声的评价[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0(3):159-161.
[11]包桂兰,哈斯其木格,呼和.基于EPG的蒙古语辅音发音部位研究[J].民族语文,2010(3):57-66.
[12]刘正光,冯玉娟,曹剑.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6):42-52.
[13]王勇,周迎芳.二语习得研究与语言类型学[J].中国外语,2014(5):49-55.
[14]苗丽霞.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研究30年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1):23-29.
[15]王敏.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234-235.
[16]盛云岚.二语习得界面假说剖析[J].现代外语,2015(5):678-686.
[17]孙天南.二语习得的关键期需要很好把握[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61-273.
[18]秦琴,刘伟.语音加工能力对二语短语动词隐性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2):102.
作者:唐长江 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