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贫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与扶贫发展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扶贫协同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但从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看,协同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应通过教育发展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深化,促进其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确保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教育的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片区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和优化经济结构。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精准扶贫;教育;协同发展
当前,实现教育扶贫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从长期看,精准扶贫的目标是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实现片区的跨越式发展,同样需要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教育的协同发展。因此,深入探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教育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教育发展的优势结合,才能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扶贫协同发展是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
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教育发展滞后,劳动者教育水平低,教育结构不合理等。要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全面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教育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才能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到2020年贫困人口完全脱贫,贫困村、贫困乡、贫困县完全出列;同时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中高速经济增长,贫困人口不返贫,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看,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些地区生活环境比较恶劣、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很薄弱。劳动者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精准扶贫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在扶贫路径的选择上,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最重要途径,教育精准扶贫路径主要包括发展义务教育扶贫、精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贫困大学生等。教育扶贫不仅能培养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求的人才,还可以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推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劳动者收入。从总体来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教育精准扶贫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在精准扶贫进程中,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体的求学意愿、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1],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同时,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加人口就业率,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转移,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也可以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对因教而贫的贫困家庭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有利于实现这些家庭脱贫;通过教育扶贫,能避免和“阻隔代际贫困传递”[2];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能提高贫困人口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内外转移,实现脱贫目标。因此,只有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目标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扶贫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通过扶贫主体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效果,贫困人口迅速下降,返贫率逐渐降低,经济结构迅速优化,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通过教育扶贫,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迅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扶贫协同发展。但从精准扶贫的长远目标看,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扶贫协同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对区域资源的依托关系,影响和制约区域教育水平的发展。由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习惯等资源空间结构不同,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比较高,主要依靠旅游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业人口比较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农民纯收入比较低,贫困人口多。此外,职工人均工资水平比较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农民的教育投资意愿都比较低,从而制约教育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
(二)教育精准扶贫与经济结构不协调。在精准扶贫进程中,深度贫困地区各县(市、区)主要通过对因教而贫的农村家庭进行扶贫;通过改善教育条件进行精准扶贫;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素质和技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劳动者报酬进而实现精准扶贫;通过对口支援培养和提高干部素质等途径实现精准扶贫;通过普及“9+3”模式进行职业教育扶贫,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教育精准扶贫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协调。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简单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还是从事第一产业或者从事第二产业的低端行业,就业层次比较低,收入仍然比较低,虽然短期内实现脱贫,但容易返贫,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劳动力供给短缺,出现低端劳动力供给过剩和高端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向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深度贫困地区的承载力,但必然导致深度贫困地区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产业发展滞后,出现教育精准扶贫与经济结构优化不协调,不能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三、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教育扶贫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是一种重要的扶贫路径,农产品是一种完全竞争产品,而深度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具有同质性特点,“市场竞争产生的排斥弱者的力量,使得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更小,机遇更少,进而导致精准扶贫或脱贫的封闭化,没有空间发展,也就是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受到压抑”[3]。从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比较优势看,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应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产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产业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发展采矿业的同时,通过延长冶金制造业产业链,加快冶金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食品等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工业,这些产业的产业链比较长、经济效益比较好,又能保护经济环境,应加快此类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加快现代物流、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根据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红色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迅速提升农村劳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保证农村贫困人口不再返贫;另一方面为教育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二)创新教育精准扶贫脱贫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职业教育扶贫途径。贫困片区中职学校应根据片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既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短期目标,又能促进片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对口支援地教育协作路径,加大与对口支援省、市教育扶贫协作力度,培养转移一部分贫困地区劳动力,让一部分贫困农村家庭实现脱贫,同时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养人才;创新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路径,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养较高层次的人才;创新短期培训路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和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进农民工的就业,同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2.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路径,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环境差,特别是优质的教学资源缺乏。同时,由于收入比较低,优秀教师不愿到贫困地区就业,依靠市场经济不可能提供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深度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与地方政府合作,选择和优化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和人才保障,指导和培训新型农民,实现精准扶贫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双重目标。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精准扶贫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要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构建政府、中、高等学校、产业、企业和贫困人口协调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政府—产业协同运行机制。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明确优化升级方向,新型产业的形成发展、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得到有效的金融、政策和人才支持,必然要求形成政府和学校对产业企业的协同运行机制,特别是高等学校与政府共同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特色产业,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政府为产业企业提供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形成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同互动的协同运行机制。2.企业—学校—贫困人口协同运行机制。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升级离不开具有创新素质的劳动力的支持。在产业链的初端和中端,贫困农民担负着初级、中级生产者的任务,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贫困人口劳动素质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必然会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形成企业—学校和贫困人口的协同发展。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培育贫困人口,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推进产业的发展,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基础人才,推进企业创新和延长产业链,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同时培养区域基础产业人才,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这样既实现精准扶贫目标,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与教育精准扶贫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能为教育精准扶贫提高经济基础,增强人们提高人力资本的意愿,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不仅能实现精准脱贫,而且能促进经济的中高速发展。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能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贫困农民的作用,创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教育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精准扶贫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照海.教育扶贫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47-53.
[2]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6-12.
[3]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作者:陈惠敏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