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辅导员杂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近年来,一些高校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应的教育措施和路径仍有待完善。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基于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要深化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突出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从精英化领导力教育逐步发展到大众化领导力教育,增强领导力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综合素质;辅导员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开始兴起。随着越来越多领导力教育课程的开设,人人都能当领导,人人都应该接受领导力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也提出了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目标,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但相应的教育措施和教育路径却仍有待完善。当前,国内学术界再次关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得以发展。笔者基于第二课堂的视角,探索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做法
(一)突出课程设计
课程是教育的关键,是知识的载体。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设计了“目标与决策”、“尊重与责任”、“控制与影响”、“沟通与协调”、“学习与创新”等模块,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课程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高校开展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还应注重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如浙江大学“求是领导力”训练营开设的“情商与财商”模块便基于此。浙江大学的学生以理工科居多,智商整体水平较高,但由于专注于学业及其学科训练所造成的思维、性格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的情商差强人意,训练营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有关“情商”的课程。同时,浙江大学位于经济发展快、“浙商”遍地的杭州市内,有着很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且其创业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因此开设了符合浙江大学的学生成长需求的“财商”课程。
(二)转变授课形式
传统的领导力培训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性较强但教育效果欠佳。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注重从授课形式的转变上做文章,让学生成为主体。游戏中的学习、情景创设中的思考、体验式的学习等新颖的授课形式,大大增强了领导力教育的效果。以“求是领导力”训练营为例,7天的教学大多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情景创设、情景模拟以及体验学习。学员对体验式教学反响很好,几乎每一个学员都全程参与了所有课程。
(三)关注培训群体
当前的领导力教育,更加强调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向所有关注领导力发展、希望提升自己领导力的学生开放。比如“求是领导力”训练营中,就有不少普通学生表现优异,成为骨干。同时,学校成立了相应的学生社团,让更多的普通学生了解领导力、关注领导力、学习领导力。对学生干部的关注,亦不仅仅局限在笼统的干部培训上,还通过开设学生党员班、学生班长班等,增加针对性培养和提升的模块,加强学生骨干的能力培养。
(四)明确培训目的
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一定要有明确、正确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领导力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注重培养具有前瞻性与实践能力的“未来领导者”,以领导力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体验式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员加深对“领导”的理解,并帮助学员在沟通、目标、创新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
二、高校领导力教育的成效
(一)切实提升了大学生的领导力
学生领导力培养意识增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推进,使得大学生对于领导力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了解自己在领导力各个方面的优劣,并能够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其组织与管理能力、协调与创新能力,办事效率和团队的认知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升,领导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生在培训期间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领导人才的魅力,体会到领导力对自身素质提升的意义,因此会积极追求领导能力的提高,争取成为具有前瞻性的领导型人才。比如从“求是领导力”训练营的学员感悟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大部分学生从自我认知、角色认知,到管理技能、沟通能力,再到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一定提升,在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学生团队意识增强。领导力教育绝不是培养个人能力极其突出的全能战士,一人包揽所有的任务;而是培养出色的团队引领者、有着众多追随者的领袖[1]。领导力教育也绝不仅仅是培养团队的领袖,更要培养依托自身优势在不同方面发挥才能的领导者。而这些考量的关键即在“团队”[2]。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无论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在课程实施上,都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课程设计上会考虑“团队建设”的内容,课程实施上会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等加深“团队”的烙印。因此,学生能充分领悟团队的重要性,在每一次的体验和实践中都依据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刻领悟团队意识,切实增强了团队能力,并在其中无数次地体会“沟通”的魅力和其重要性。学生干部身份认同增强。高校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被学生干部”“无实际领导能力”等现象。而领导力教育力求打破这种现象。学生干部在“每一个人都有追随者”“人人都是领导”“人人都能当领导”理念下,在“认清自我”“接纳他人”“团队合作”“角色分工”等内容锻炼下,在“目标与决策”“控制与影响”“沟通与协调”“学习与创新”等模块的学习中,组织、策划、协调、管理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不仅明确了自身所处位置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干部身份认同,更是带领自身班级、党支部、社团等焕发了新的生机,取得了新的进步。
(二)显著增强了领导力教学的效果
体验式教学展现魅力。体验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作为一种过程,体验者在其中经历从观察、思考、反思到实践的流程;作为一种结果,它使体验者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并且使体验者的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3]。因此,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领导力教育对学生来讲,是印象深刻且领悟到位的。同时,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其特点是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统一,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4]。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强调主体是学生、重心是过程、升华在分享,切实提高了领导力教育的实效。领导力教育呈现辐射效应。在传统的理论式领导力教育中,即使是优秀学员亦很难通过项目培训将自身锻造成可以给他人授课的“小老师”,因为理论授课需要教师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与实践体验。而在以实践为主的领导力教育中,学生即使不能把握领导力教育的全部,也能掌握其中一个模块;即使不能完全讲清某一模块的全部,也能掌握模块中的某一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点,都能通过小游戏来得以体现和传播。对于学生而言,理论知识的再传播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游戏的再传播便显得轻松和可操作。因此,每一个培训班的学生都能带着学成的“游戏”,来帮助更多的同学们体验、感知、领悟和提升领导力。
(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有的师资在领导力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方面都还非常欠缺。在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辅导员成为教师主体。他们与学生有着长期接触,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贴近实际的领导理论与技能。最初这个教师团队可能对如何进入这一领域并没有清晰、完整的思路,但是依靠自我摸索、相互讨论、课堂实践、教学相长,逐渐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面获得一定经验和成长。他们在授课初期可能会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前后衔接不够自然、教学方法单一、课堂调控能力不足、师生互动较少等问题,但是通过课程实践、自我学习、反思研讨等,教学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比如“求是领导力”训练营,一部分年轻的教师已经逐渐掌握了领导力教育的精髓,在授课之余亦能承担起学校其他领导力项目的授课,还能在其他课程中讲授学生领导力的知识和内涵。
(四)极大丰富了第二课堂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内容,对于教育方式的创新、社会资源的引进也有很大的推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领导活动、教师有意创设的领导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对领导力的学习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和大家息息相关的;体验式教学,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特点,让学生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能力。随着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班等的逐步开展,高校的第二课堂将会有更多的校外实践基地、素质拓展基地、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等。
三、高校领导力教育的不足
(一)项目内容理论性不足
传统的领导力教育项目偏重理论,缺乏实践。而体验式课程则偏重实践,以大量的体验式教学激发学员的兴趣和参与。这也导致课程在理论性上有所欠缺。虽然课程将理论知识贯穿在每一次游戏体验、每一次分享交流与每一个总结上,但相对于系统的理论授课也存在知识点不到位、不全、不深、不系统等问题。同时,部分年轻师资难以把握领导力教育的理论深度,虽然对项目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受专业化水准的制约,项目设计还显得粗糙,内容深度、专业性和有效性都很有限。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领导力教育项目相比,现有的项目设计还有待加强。
(二)项目周期较短,效果有限
教学资源缺乏、项目设计不足导致项目周期较短。以“求是领导力”训练营为例,虽已设计有7个整天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近两个月,但相比国外优秀项目仍有差距。日本东京大学的领导力教育项目持续四年,甚至会继续持续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领导力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在坚持[5]。因此,教育项目的周期需要延长。课程时间如果太短,不管是对领导理论的学习,还是对领导能力的实践锻炼都远远不够。课程的内容还有待充实,课程的深度还有待挖掘。一堂游戏体验课程中,学到的东西究竟有多少,这些东西对学生们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关注。
(三)开放性不强,师资水平偏低
在领导力教育领域,国际教育领先于国内教育,社会教育领先于大学教育。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资源、师资、课程等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在师资上着力,比如加强教师的锻炼成长、专项培训、合作交流等;另一方面需要开门办学,不断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提升项目质量。因此,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始终面向国际、面向社会。应将国际上先进的领导力教育项目和教育方式引入校内,将社会上比较成熟的、在领导力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教育机构、教育项目引进校内,充分实现国际领导力教育、社会领导力教育与校内领导力教育的融合,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体系。
四、高校领导力教育的提升
(一)完善课程内容,增加项目区分度
课程始终是教育的精髓。系统规划课程安排,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保持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探索深层次的系统理论模块,加强领导力教育的深度,将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效果。高校可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和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区分训练营的各个班次,开设短期班、长期班,周期班、集中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模块班、系统班等,进一步增强训练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领导力教育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二)完善后期内容,巩固项目成果
领导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领导力教育绝不仅仅是几堂课程就能完成的,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几堂课上。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班只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一个起点。高校应基于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班,将领导力师资团队、学生领导力社团等联动在一起,针对已参加培训的学生,逐步开展各类后期活动,如以优秀学生交流为主的领导力交流会、以探讨领导力修炼为主的领导力论坛、以领导力能力的进阶培训为主的卓越培训班等,在加强学生间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大学生领导力。
(三)完善相关配套,扩大教学成效
单一的领导力培训始终难以扛起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大旗,高校需要逐步建立一个体系化的领导力教育网。高校可围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班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包含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心、辅导员领导力教育工作室、学生领导力俱乐部、学生领导力系列培训、学生领导力实践基地等在内的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网。这个体系化的教育网将有效扩大教学成效,提升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上的整体水平。同时,领导力教育的不断推进还需要完善教室、教具、档案、视频教学、校外基地等软硬件资源。
(四)完善师资培训,深化教学内涵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水平的提升。可通过实际项目的授课锻炼、定期的分享交流、选送参加社会专业化培训项目、赴兄弟院校或企业学习考察等形式加强师资的培训,以此深化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的教学内涵,使领导力教育不停留于表面。同时,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发展亦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广大的社会资源与专业资源参与到大学生培训班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总结回顾、案例汇编、项目开发中,共同助推领导力教育开花结果[6]。
参考文献:
[1]肖华.基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大学生领导力开发与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80-84.
[2]嵩坡,龙立荣,贺伟.领导力共享、垂直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双视角研究[J].管理科学,2014,(6):53-64.
[3]马丽娜,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70-71.
[4]刘小青,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0):62-64.
[5]王芳.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内涵及其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111-115.
[6]黄珊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改革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6,(3):74-75.
作者:周伟辉 林伟连 张云雷 单位: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杭州博世数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