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从管理学角度探究语文素质测评方式范文

从管理学角度探究语文素质测评方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从管理学角度探究语文素质测评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管理学角度探究语文素质测评方式

一、知识、能力与素质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的教授过程、语文的学习过程被认为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换言之,语文学习的效果是很难立竿见影的,必须有长时间“涓涓细流”的滋养。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却陷入一种误区:淡化了学科基础教学。于是出现了一堂课下来,教师几乎没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没有引导学生与文本接触的现象。事实上,能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而忽略了最基本的知识的学习,能力从何提升?比如说,我们要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中的复述、归纳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但从这几年接触到的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是很难做到复述清晰的,常常要在老师的一再帮助下才能完成,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此文的思路不清晰,抓不到关键的词句,阅读能力差,甚至看不懂课文的意思,主次不分,条理不清,因此,所谓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就是:必须接触文字,必须读懂课文。再者,我们所说的中职生语文素质应包含这三方面: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通俗地说就是指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流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语文学习所积淀下来的人文素养而形成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社会和人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等等。可见,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能量聚集,它需要知识的存储与积淀,通常以静态特征呈现,在有外界诱因的情况下,主体行动时便释放能量,素质便物化为能力,以动态特征呈现。因此,对中职生知识与能力的管理尤其必要。

二、中职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管理”标准

我们承担的市级课题———“中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标准与达标测评研究”在大纲的指导下,制定了一整套中职生必须具备的达标性知识与能力标准。如在阅读与欣赏这一块,我们制定了如下达标要求。整体能力要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欣赏能力。能以每分钟400字左右的速率默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感知其文体特征,了解语言材料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或理),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人物、事件、事物、事理、观点、情感等。(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语义及其作用。(3)能根据上下文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4)理清写作思路,分层次,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要点。(5)感知语言材料的文体特征,了解其结构特点。(6)能辨析语言材料所运用的表现方法(五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五种常用论证方法、七种常用说明方法)并赏析其作用。(7)能对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作出判断并赏析其效果。(8)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掌握分号、省略号、破折号、引号的不同作用。(9)提取或归纳作者在文中传达的各种信息。(10)能根据语境恰当地续写句子,或仿写句子。(11)能根据语言材料作出合理的推断。(12)能结合语言材料表达自己的主观认识或情感体验。(13)语言表述简明、清晰、连贯、得体、到位。在这一套质量监控标准指导下设计编选题型,建立听力、语言基础、阅读与欣赏、文言文、应用文、作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七个模块题库。试图借此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管理”———整理、补充、引导、测评,并提升其能力。

三、知识管理与静态测评模式

(一)以静态测评为主,动态测评为辅

纸质的考试方式在职教领域里被许许多多的人所否定,包括课题组成员。本课题研究之始,也不认同这种一纸考试定成绩的测评方式,但随着研究的推进,笔者思考的是动态测评固然是一种人性化的发展性的评价,但这种方式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评价者主观因素太多,而多维评价要贯穿整个学期又劳心费力,且操作难度极大(因此,课题组的研究是:评价次数求精不求多,比重占学期总成绩的20%),难道这样的评价就是客观公正而且有激励效果的吗?何况中职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学习又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良好愿望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但却不能不承认还是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动起来或动不起来,无法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本着对中职生知识的管理以提升能力与素养为基础,以静态测评为主的方式容易操作,也更能理性、客观、有条理地梳理、补充、引导、测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因此,纸质的考试有极大的优势。关键是看考什么和怎么考。如果我们的静态测评方式既能够起到管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效果,又能够关注个体差异、专业的不同,那么这样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在以人为本全面测评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推出了这样的测评模式———静态测评(占学期总成绩的80%)与动态测评(占学期总成绩的20%)。

(二)测评的内容与结构

前面已述,我们建立了七个模块题库,一份试卷涵盖七个模块,期中期末的考试题目全部从题库中抽取。分值比例为听力5%,语言基础15%,阅读与欣赏30%,文言文10%,应用文5%,作文30%,综合实践题5%。“阅读与欣赏”里又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每一个语段的阅读分值均为10分;综合题题库里又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题型,每个题型分值均是5分。分值相同为的是便于模块挪移。一份试卷里这七个模块的比重又可因不同专业而有所不同。其中,听力与语言基础是所有专业都必考的,其余的模块则因不同专业而有所变更。以烹饪专业为例,在试卷分布上,阅读方面侧重检测的是说明性记叙文文章,即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性和说明性知识与能力的整理与训练。该专业大作文可以不考,而代之以贴近专业的小作文检测。如:请以下面词语为菜名进行菜谱创作。要求:任选两道。简述你所选用的食材、烹调过程,并描述其成品。1.金屋藏娇2.锦上添花3.桃园三结义4.两个黄鹂鸣翠柳总之,此方式可以尽可能地结合专业兼顾个体,梳理知识提升能力,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测评一个中职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四、综述

以监控标准为依据,以题库为依托,以静态测评为主,动态测评为辅,在学期之始就把该学期的题库(听力除外)发给学生,学期过程中,教师定期检查。这样,在当下学习时数仅为160学时的情况下,学生可扩大学习量,有条理地补充知识。这样教师教有所本,学生学有所导,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有侧重地教,在课堂上对题库中设计的问题作解释或将知识融进课堂与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师生双边教学便能在轻松愉悦中进行,使教学与评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习和评价就像一艘船的两支桨,应该齐头并进”———美国学者艾伦•韦伯在《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如是说。可见,全面客观地评价我们的教育对象,用带有梳理、引导、指向、激励的测评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课题组在这三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推出的这一套评价模式对当下的中职生而言应该是有效的评价模式,初步看来也是较科学的方式。

作者:许巧燕单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