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特种行业开展信用评价的特殊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广义上说,企业的本质就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信用与企业的产品形影相伴。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的大信用体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观察视角。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的企业相继开展了以彰显和保障企业信用为宗旨的系列规制。其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即是典型的代表。然而,在为我国信用体系取得重要成果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各种小信用体系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笔者自2000年起开始为地勘行业提供“三体系”的认证工作,对此认识和体会颇深。当前,信用认证工作已在各行各业呈现全面推广之势。为此,以现有的小信用体系为抓手,在特种行业率先实施“三体系”认证整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信用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一般说来,企业产品可简单地划分为实物产品、信息产品、服务产品等不同大类。在不同的行业,其产品不但外观形式变化多端,而且其生产过程也是大相径庭。企业的信用是生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其特殊性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在此仅以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为例对企业的信用保障加以剖析。总的来说,生产企业、消费群体、政府部门均以不同的主体身份、参与方式对产品的质量提供相应的保障,但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施以的监管监控方式和力度却不尽相同。
按其过程可分为如下阶段。
(1)从业准入阶段。在特种行业,主要方式是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和个人发放相应的从业准入资质。(2)产品过程阶段。一是企业单位为自己制定保障措施;或企业委托中介向社会提供保障体系的第三方认证。二是投资或购买方委托监理单位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实施监理。三是政府部门对关键环节进行强制性的监管及监控。(3)产品终端阶段。一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鉴别。二是政府部门对企业已形成的产品施以的社会化监管与监控。在特种行业,上述的监管过程往往呈现异彩纷呈的形态,其中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这里仅地质勘查行业为例加以说明。(1)从业监管超前放开。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勘产品的生产单位为“大一统”的国有地勘事业单位,并形成了“行政化”的从业准入和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市场开放初期,仿照建设行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企业资质标准。然而,在全面清理市场壁垒的新形势下,却因其不与生命财产直接相关而取缔。当下,地质勘查领域即将正面临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的粗放增长之下。(2)过程监管相对乏力。地质勘查工作,是业界公认的“良心活”,其它行业通行的过程监管几乎统统无能为力。曾几何时,也试图将建设行业的监理机制引进该行业,但均以无功而返而告终。再不乏举上一个案例,东北地区某地质队,将采样工的身上绑上GPS,以对其行走的路线进行跟踪定位。出人意料的是,有位采样工,空手沿其规定的路线行走,每到一处采样点,就坐下来抽根烟,当其走到最后一个点,也就是距离“交差”地点最近的一处,将所有的标本一并采完,如此丧失诚信仅仅就为了省下点力气。(3)产品监管手段欠缺。地质报告一旦形成,如要验证其质量往往是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验证不仅需要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甚至生命成本——进入废弃的坑道时常会有生命的危险。当下,地质勘查产品质量的形成尚未纳入政府部门技术监督的范畴之内,仅仅是在特种行业开展信用认证的迫切性中介方储量评审之后送交政府部门备案。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还不乏甲 方、乙方合谋欺诈的案例。例如,为了提升金矿的储量,乙方蓄谋向矿样中注入金粉,而乙方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水推舟,等等。上述案例均说明,当下的监管和认证体系均在特种行业存在较大的漏洞或软肋。地质勘查等特种行业,需要在大信用体系的背景下构建更加完美的信用体制与机制。在传统的ISO9000质量管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体系中,质量是直接对接社会的信用性核心,而环境与健康不仅仅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更是对质量的一种重要支撑和保障,试想在一个环境与健康均无法保障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生产出取信于社会的合格产品。然而,三个小体系合成的中体系仅仅是大信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尚有诸多的空白与环节未能得到填补与保障。
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分析,一切“无信用”的行为均可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1)全主观。不诚信的主观性突出。明知不可行,硬是“大忽悠”。(2)半主观。原本是想坚守诚信,但在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瞒天过海”。(3)无主观。坚守诚信的主观性较强,无奈遭遇“天灾人祸”而不得不“忍辱负重”。在此,仅以地勘行业为例,从若干个角度对“半主观”的不诚信现象加以剖析。其一,矿产勘查投空致使不诚信。矿产资源勘查是典型的风险投资。矿产资源的发现一般要经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通过对地勘行业多年来的项目投资进行分析,100个普查项目最终能提交勘探报告的只有5%左右,其中的好矿、大矿只有1%左右。这种投空几率是客观的,但业外人士对此并不理解,而将其视为地勘行业不诚信的典型。其二,财务资产风险致使不诚信。地勘行业资质持有单位中80%以上为国有地勘单位。其产业结构为地质勘探、勘察施工、矿业开发、多种经营。其中的地质勘探、勘察施工是项目型产品,连续性差;矿业开发则周期性长;多种经营一般为“小厂小店”,无定型产品。尽管地勘单位目前尚享有事业单位的补贴,但不少的地勘单位资金链条仍然吃紧。其三,从业人员心态致使不诚信。地勘行业的艰苦性是不用言表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给予地质队员以相对较好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伴随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同单位的经济状况良莠不齐,致使野外工作人员的后勤保障不断与时代步伐拉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以致年轻一代无法安心现有的工作,自然也就无法履行应有的承诺。综上所述,在特种行业开展信用评价不得不充分重视其行业的基本特性。因此,在全面推广信用等级评价一般模式的同时,更要“因行制宜”地打造特种行业开展信用认证的特种模式。为此,要率先在特种行业开始,整合各种评价标准,打造“大诚信”评价的个性化模式。
其中要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特种行业开展信用评价的重要起点。
(1)把握行业特殊规律认证机构要从“大信用”的高度出发,对每一特殊行业其产品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诚信”环节作出清楚的界定和客观的剖析。并依据产生的原因,按照全主观、半主观、无主观进行分类,从而对特种行业的诚信特征有着客观的掌控。(2)重点考核财务指标需要明确,在诸多的特殊行业,企业的财务资产状况是企业履行诚信的核心与保障。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对不同的财务指标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对应不同的等级标准。同时也要依据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即时地对等级作出相应的调节。(3)密切考察企业文化首先要考察企业的单位、个人荣誉称号获取情况,对该企业在同行业的名气和口碑有着基本的把握,同时也要对该企业的“负面”消息有着起码的认知。此外,还要与企业的员工有着近距离的接触,观察他们的精神风貌,洞悉企业制度背后的潜规则。(1)积极推进大信用体系的规划与实施。信用认证的行业管理部门要及时会同各相关管理部门整合已实施的各种认证体系,尽快从法律层面上确立大信用体系的合理地位。(2)加快推进特种行业认证标准的制定。信用认证行业要在全面推进信用认证普及的基础上,会同各个特种行业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制定特种行业的认证标准和规范。(3)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特种行业认证。在某些特种行业,明确政府投资项目的投标单位必须参与信用等级评价,并以政府出资购买评价作为带动和引领。(4)加强特种行业认证工作的人才培养。要明确特种行业的信用认证必须有该行业的资深人士参与。适当降低考试标准,以更好的吸纳特种行业专业人员加盟信用认证工作。(5)推进特种行业信用认证的宣传普及。要加大对履行信用正反典型的宣传,有效提升全社会对特种行业开展信用认证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特种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的特殊性率先开展特种行业信用评价试点特种行业信用评价的政策性支撑
作者:张力军 孟琪 单位: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