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土地调查中的国土资源整理技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国土空间是国家发展秩序与动力的根本基石。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旨在“优化协同高效”,亟待技术进步。国土资源整理是改革的基础,遥感技术在土地整理开发中有着时空分辨率高、现势性好的优势,有效利用提升该技术,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反应国土资源变化,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遥感技术;土地调查;资源整理
1引言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随后包括多规合一在内的系列规划改革推进,至2017年1月《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全面摸清并分析国土空间本底条件,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为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这其中,土地是最核心的资源要素,利用遥感技术整理国土资源,能够科学有效提高基础工作效率。
2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整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
过去在国土资源整理工作中,通常采用几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基础图件,并对已经变化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部分部件进行变更,进而开展规划工作。但是,土地利用现状图时效性不足,再加上主客观条件影响,导致土地规划设计的精度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年来,国土资源整理工作对项目区地形图的现势性及精度存在很高要求,通过野外数字化采集获取的数据虽然精度高,但是工作量太大,受地形、地貌及植被覆盖影响,采集难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应用遥感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对于国土资源整理项目区的多时相数据能够做到及时、迅速获取,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准确反映项目区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遥感技术受地形地貌、气候海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实现了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有效节约。近年来,遥感技术取得很大进步,数字影像分类技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技术在国土资源整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构建专业化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人机交互,工作人员能够直观感受到地物及地类的形状、颜色、纹理和位置等,对全域范围内的地类地物边界进行直接绘制,并赋予其基本属性,为后续数据统计、整理和分析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有效提高了基础工作效率。总的来说,在国土资源整理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基础工作质量、缩短基础工作周期,还能迅速提取和更新信息,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2]。
3遥感土地调查过程中的国土资源整理技术分析
3.1遥感影像数据源的选择
首先,认真考虑工作需要,在此基础上选择和购买合适的遥感影像数据源。影响精度主要取决于其分辨率,在确定影响精度时,既要考虑比例尺地图对成图精度、影像识别能力等需求,又要节约成本。如果分辨率过高,不仅导致数据处理负担加重,而且导致影像购买成本增加;如果分辨率过低,对于细小地物就无法判读,导致卫星影像图的视觉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成图精度要求。因此,在进行数据源的选择时,应考虑实际情况,对成图比例尺、成本因素及数据可得性进行综合考虑,不能过度追求高精度。一方面,QuickBird遥感影像具备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和优良的现势性,能够获取清晰的空间纹理。同时,QuickBird遥感影像的多光谱光段信息量大,当屏幕经过矢量化后,成图比例尺为1:5000或者1:10000;另一方面,全色波段分辨率可以达到0.61m。然而,在该影像中由于地物颜色比较接近,很难对复杂的地面地物进行准确分辨。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两个影像数据进行有效融合,能够获取所需的数据资料。对QuickBird遥感影像中丰富的光谱信息进行保留,在此基础上将其分辨率提升,强化遥感影像的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判读地物信息[3]。其次,在选择遥感影像精度时,不但要对成图比例尺的要求进行考虑,还要对影像产品规格加以考虑。如果几种遥感数据同时符合成图比例尺对影像分辨率的要求,应在此基础上对数据产品卫星等级、数据源稳定程度、数据源性价比等加以考虑。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到遥感影像拍摄时的气候情况、时间段等。在国土资源整理工作中,应确保时效性,遥感影像应尽可能选择新近拍摄的;同时为了防止地物被遮挡,尽可能选择晴朗无云天气拍摄的遥感影像。
3.2遥感数据处理
在供应商提供遥感影像到工作人员开始解译影像,这中间的一系列处理工作就叫做遥感数据处理。影像的更新精度受数据处理质量的影响。在提供给用户使用之前,通常都要对遥感影像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在基础工作领域,一般是先把遥感影像处理为正射影像,之后由使用者进行校正。在处理遥感数据时,需要使用到高配置计算机以及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如ENVI软件、ERDAS等,通过分析卫星遥感数据的光谱特性,通过图像分类和精度评价验证,进行数字化处理。
3.3室内解译
遥感图像能够将地物信息的影响特征直观反映出来,并进行有效判别,这就是解译标志。在解译过程中,通常根据地物目标的形状、颜色、大小、纹理、位置等,对地物属性进行推断。要想进行内业解译,首先要做好外业调查工作,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水土情况等加以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地类和影响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这就是遥感影响解译的主要标志。由于QuickBird影像分辨率高,因此在判断解译标志时难度不大。当解译完成后,在开展国土资源整理工作时,只要沿着影像特征边缘将地类界线准确勾画出来即可,并绘制出道路、居民区、旱地、林地等图斑[3]。在开展室内解译工作时,应当坚持下列原则:第一,宏观性原则。首先研究影像的整体轮廓、项目区生态概况等,对项目区整体生态分布类型加以明确,然后进行详细解译;第二,循序渐进原则。遥感图像解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工作内容比较枯燥,并且工作量大,因此解译人员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易到难进行解译。
3.4外业调查与校正
当解译工作结束后,需要在野外对解译结构进行实地验证,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解译图中每个图斑的划分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解译图中出现错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或重新解译。在外业调查过程中,首先要通过GPS技术进行图根控制点的布置,测量控制点坐标,并对实际图斑边界、新增地物的坐标数据进行采集,从而掌握变化图斑的位置、土地利用情况等,在记录表上填写外业调查结果,同时进行外业调绘图的绘制。当外业调查结束后,开始绘制地形图。在电脑中上传外业调查采集的数据,利用地理信息平台的数字成图系统,绘制出新增图斑、变化图斑和新增线装地物的矢量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拓扑关系。通过计算软件将图斑变化面积准确计算出来,最后将高程信息输入其中,完成基础工作的整合。
3.5注意事项
在基础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当前主要采取目视解译的形式对土地数据信息、图斑变化情况进行判定、分析,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为差错。比如:在遥感影像中将干涸的河流错误判断为砂石路;将公路两边的干涸沟渠错误判断为道路等等。因此,基础作业人员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外业调绘工作需要在室内解译结束后立即进行,特别是一部分细小地物、新增线装地物等,对于解译图上很难判读的图斑,基础作业人员必须深入现场,对图斑变化情况进行调查,不能主观臆测,以免影响基础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4结语
近年中央政策持续发力,从探索到当下“实现”多规合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部门整合、体制革新等,旨在提升国家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推动城镇治理能力现代化。“摸清家底”,整合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深化改革的初衷。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整合尤其是土地调查中的作用逐渐突出,能够快速高效的将历年土地利用情况、变化情况等准确及时地反映出来,获取可靠数据,便于规划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有效利用、改革遥感技术对当下国土空间治理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秦美荣.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3):53.
[2]王争艳.基于遥感土地调查的土地开发整理新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7):9.
[3]方伟.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评价初探[J].中国工程咨询,2017(11):19.
作者:郭紫镤 单位: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