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茶与中国文学及其文化范文

茶与中国文学及其文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与中国文学及其文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茶与中国文学及其文化

摘要:论文通过追溯茶的起源,甄别了“茶”与“荼”的区别与联系,茶的药用疗效以及茶在中国文学中表现,梳理了茶在中国文学中的文化表现,探讨了中国茶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

关键词:茶;荼;中国文学;中国文化

茶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历代的传承,“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高雅生活已经形成了君子之德的生活形式。饮茶被文人们称为品茗,中国茶的意味与象征,早已经渗透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优雅的生存形态,成为现代生活中风雅脱俗的风景。

1中国古代典籍中茶、荼的区别与联系

茶叶的最早记载,有研究者指出,《诗经》中早有提及,比如《国风·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大雅·绵》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里的“荼”是苦菜的意思,同时也提到荼的“甘”与“饴”,这与茶叶入口苦涩,且又令人口舌生津、回味清新有相通之处。学者们通常认为《诗经》中出现的“荼”就是茶叶。《诗经》中的“茶”与“荼”虽然有着极大的联系,但是在古籍记载中,“茶”为木本植物,是为南方之嘉木,而“荼”为草本植物,由此看出,“荼”与“茶”还是有区别的。“茶”与“荼”的区别我们仅能从字形中寻找相同,而《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氏尝试草药,遇到七十二种有毒的植物,用“荼”来化解毒性,又印证了茶可以解毒的功效。这里茶与“荼”的作用一致。饮茶与文学在两晋时期有了更为充分的发展,此时“荼”、“茶”两字在文学作品中是相互通用的。西晋时左思写下“心为荼雍剧,吹墟对鼎锄”的诗句,描绘了左思的两位娇女喝茶的热切神态。“茶”字的演变,虽然“茶”“荼”一致的说法,仍然被研究者在不断的质疑,从《说文解字》和今注中,我们可以看出“茶”由“荼”分化而来,唐代陆羽的《茶经》提到茶的不同名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莪,四曰茗,五曰荈。”由此,大家一致认为唐代达成了对“茶”与“荼”的共识。此外,茶还有“桢”、“藓”等不同的名称[1]。

2茶与中药

据记载,神农氏最初把茶做为解毒的药,之后才作为日常饮品用来解渴。所以茶叶最初的用处是医药之用,而后才是饮用功能。《神农食经》中说到,喝茶品茗时间久了,令人有力、悦志。茶被称为万药之本,药茶的文化出现也较早,古代人们对茶的医药功能多有传说记载。黄帝时期的《桐君录》记载,檀即现在的樟木,檀叶和大皂素做茶,可以做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阐述过,樟对腹胀、霍乱、脚气除疥癣风痒等疾病有效果。对绿茶的评价是甘苦微寒,所忧止渴、清火、利尿的功用。东汉华佗所著的《食论》等、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都记载了茶的药用功能。唐代的孙思邈《千金方》又十几处提到药茶。在客家族的擂茶传统中,传说,《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大将张飞,率领军队前去攻打武陵壶头山的“五溪蛮”,结果在路过乌头(即今桃花源)时,不小心遭遇了瘴气。大量将士病倒,连张飞本人都未能幸免。遇一老者,得所赠生米、生姜、生茶叶所泡之水(即客家族的擂茶),军队将士因此得救。用茶来养生,古代也多有体现。比如《红楼梦》中贾母吃了酒肉,率众人来到妙玉之处,喝了“老君眉”茶,用以帮助消化油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茶叶的作用以及不同种类茶的医药养生作用,逐渐发展丰富,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再如贾宝玉林黛玉在薛姨妈家吃饭,吃完了饭后,酽酽的沏上茶来大家吃了,薛姨妈方才放心,还有怡红院的丫鬟们泡了女儿茶来消食,中国藏族地区的人民也多饮茶来消除吃牛羊肉的油腻。茶与酒的入世与出世。茶可保持人的头脑清醒,古代茶被称为被用来醒酒,《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刘姥姥喝醉了酒,错走到贾宝玉房间,袭人让刘姥姥吃了两碗茶,刘姥姥才觉得酒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似乎是古人用于“出世”超脱与悠然,许多古代诗人被贬后寄情与山水、诗酒,恣意放纵,在理想失落之后暂且悠然。茶又将中国的文人从醉酒世界拉回现实,保持头脑清醒。中国文人便在“茶”与“酒”、“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

3文人笔下的茶与文化

唐宋诗词中有大量和茶相关的诗歌,《茶经》可谓是唐代文化形成标志,也是世界第一部关于茶和茶文化的专著,这本著作对于日本韩国的茶文化影响深远。此外,唐代、明代都出现过关于茶的专著。“中国文学因为气量恢宏而囊括了众多文学范畴。中国的茶,作为中国古典的审美对象便也进入了中国文学的视野,久而久之,中国文学与茶文化相结合,便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学。”唐宋时期,饮茶的风雅,从当时富有代表性的诗人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卢仝曾写作《七碗茶诗》,又名《饮茶歌》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句“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山子乘此清风欲飞去。”卢仝在诗中表达了收到朋友馈赠的新茶,品尝新茶的愉悦,也点出了茶叶乃凝聚天地精华而长成,诗歌的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喝到清新飘香的新茶后,联想到茶农们采茶的辛劳和不容易,由飘然欲仙的饮茶感受又转到采茶人的辛苦,两相对比,突出了新茶的脍炙人口以及当时的阶级对比。诗仙李白也曾在一首诗歌中为“仙人掌茶”作序并写作诗歌一首,借助民间传说描绘了茶的美妙形态,诗中借用了蝙蝠饮乳水为仙的传说,说明了仙人掌茶能延缓衰老的功效。白居易的诗句“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麋。”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煮雪品茶吟诗的高雅格调场景,他的一首七律诗歌又写到:“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通过红与绿的颜色对比显示了诗人热爱生活的生命意识,既突出了白居易患病之时,对于李六郎的感激之情,又突出了他与赠茶人之间的好朋友关系,也说明了白居易甄别茶叶方面别具一格的眼光。西湖景区至今留下“别茶人”(白居易自号)与韬光禅师用汲泉水煮茶品茗的佳话。元稹的运用了宝塔诗的结构,写下《一字至七字诗茶》,以“香叶”、“嫩芽”等意象入诗,将茶叶的形状、味道、茶与佛的联系、茶的提神醒脑的作用都写入诗中,并运用了“白玉”、“红纱”、“黄蕊”、“明月”、“朝霞”等意象,描写了茶叶的色、香、味俱全,富有意境美。刘禹锡的诗句“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将茶叶比作朵朵盛开的芬芳的花,赏月、品茶、观花,写出了茶叶的香与美。张藉的《和韦开州盛开茶岭》:“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写出了唐代人采茶的细节,清晨朝露之时,采摘初生的紫色嫩芽,体味到自家动手和清净闲适的乐趣。唐朝的茶文化随着诗歌的繁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很多文人的诗歌中都涉及咏茶。

宋代品茶、斗茶、贡茶之风更为兴盛,又与宋词结合,留下不少关于茶的诗篇,唐诗宋词为茶文化做出了贡献。欧阳修的诗《双井茶》既写出了茶叶的美感,又写出了十斤茶养一两芽的茶农的艰辛不易,以茶叶的清香味道代表君子的道德,在当时,品茶活动自然成了上层富贵人家的高雅文化活动。宋代豪放派此人苏轼,称赞茶为“从来佳茗似佳人”,象征着文人们高雅的人格理想,其名句“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将路人的疲惫与口渴描写的生动形象,说明宋代时期茶已经成为行人们必备的饮料,将茶的雅与俗结合起来,并通过品茶活动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苏东坡也写出“红烙浅欧新火活,龙团小雄斗晴窗”婉约优美的诗句,这与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生香薰袖,活火分茶”相对应。清朝时期,通过吃茶更加反映出当时的风俗礼节。清代郑板桥在一副画面上也题有与茶有关的诗,“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在清代,我们可以看出,吃茶是一种闲适的活动,并且吃茶、送茶已经作为男女定亲的一种形式。这在《红楼梦》里也有所表现,比如王熙凤打趣林黛玉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叶,怎么不给我家做媳妇?现代作家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中的“吃讲茶”反映了民间纠纷通过喝茶的形式来谈判解决的风俗;现当代作家老舍的著名剧本《茶馆》,通过茶馆的变迁反映了清末、民国的军阀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时代风云,通过茶馆的客人的描写反映了形形色色的人。经过历代的发展,中国有不少品茶煮茶的诗歌,更有吟咏采茶、制茶、烹茶、茶具的诗词,茶事渐渐作为生活艺术、人际交往、商贸交易的一种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茶俗、茶礼、茶文化。茶蕴育着更多深刻的涵义。茶孕育天地精华、吸收日月灵气,茶在中国的演变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中国人在饮茶的过程,将文化贯穿其中,形成了中国特色茶俗、茶礼、茶道,包涵中国精神的茶道受到日本、韩国的认可,茶的精神必将以高雅、和谐、修身等内涵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军刘晓利,《诗经》之“荼”字考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年6月第29页.

[2]陈明富,略论茶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农业考古(J),2013年第5期,第8页.

作者:马妍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