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院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重视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用实践研究,带动和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提升行业和区域服务能力,为其他高职院校的专业内涵建设和深度改革提供有效帮助和借鉴,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能力培养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更新发展快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各企事业单位对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挑战。因此,全面推进以能力为目标的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成果的应用,进行专业建设深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培养出满足人才社会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的毕业生,进而推动专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1-2]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本文主要探讨应用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成果如何在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内涵建设成果
我院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经过近年的立项建设,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对专业进行了全面的内涵建设和深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调研为基础,参照有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基于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展实践专家研讨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融教育教学活动为一体,形成了“3.5+1.5+1”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在由测绘、地勘及国土行业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编写实训教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较好地满足了当前教学和对外培训的需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生产项目和任务融入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完善实践性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效果良好。3)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通过校企双向兼职,实现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教师的企业生产经验、实验实训指导水平、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4)实验实训条件不断完善。新扩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购置具有高精度和高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和软件,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同步;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习过程企业化管理,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实训效果良好。5)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以冠名班和订单班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成绩显著,毕业生深受企业的青睐。
2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
建设成果的应用主要是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1)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脱节。2)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要求不符。3)不重视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4)教学团队的行业经验欠缺,实践教学能力不足。5)实训基地建设偏滞后,实践性教学效果较弱。6)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欠佳。7)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不高。
3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成果应用
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1)进行专业调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加大专业调研的力度,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的需求,充分利用省级特色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密切学院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紧跟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和社会服务为导向,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才是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路和突破口[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贴合当前的产业要求,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4]。通过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过程的分析,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再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把学习领域分解设计成相对独立的学习情境模块,以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突出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能力本位,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3)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考核方式。打造建设与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在实训项目的设计和项目的管理上做到与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相适应,配置市场上最新的生产软件和工具,满足教学和对外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改革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借助完备的实训条件进行技能考核,强调实践技能的操作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的完成质量考核,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4)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保证教学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进行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学历提升、技术培训和企业顶岗锻炼提升教学团队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引进企业高技术人才,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将教师打造成专业上的“能工巧匠”,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5)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狠抓学风、考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风气。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中。
4成果应用研究
取得的成效将专业建设的成果应用于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和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表现为校内成效和社会成效两部分。
4.1成果实践应用取得的校内成效
1)培养了满足行业需求的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人才。通过全面推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9%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5%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在省内就业达到77%,达到了服务地方产业的目标。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在生源整体下滑的形势下我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保持稳定的规模,并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专升本。2)专业内涵建设得到了提升与发展。专业建设成果的应用,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的内涵发展,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提升,效果评价较好,受到校内外专家和学生的认可。3)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成绩斐然。近年获得国家和省级各项大赛奖项10余个,先后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测绘”赛项,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一等奖。2017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二等水准测量”赛项三等奖。这些奖项的获得充分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内涵建设成果的实践推广和应用取得了现实效果。4)教师水平得到发展,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专业内涵建设对于提升教师的行业经验起到了显著作用,通过校企融合和项目教学,使教师积累了行业经验,提高了专业技能,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教师近年来成果丰硕,主编参编了高职教材6部;发表了专业论文25篇,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研项目6个,承担对外技术服务11项,社会服务成效显著。5)成果在校内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推广,发挥了示范作用。专业建设成果对于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该成果在校内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专业、地籍管理与土地信息技术、矿山测量以及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等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得到了推广,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4.2成果实践应用取得的社会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得到行业和企业的好评。全面推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行业和企业的好评,校企合作单位不断增加,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与我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开展订单班和冠名班,近年以来陆续开展了正元冠名班、武汉瑞得订单班、武大吉奥订单班等联合订单式培养人才,社会反响良好。2)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经过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能够直接胜任岗位工作,毕业生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每年都有大量用人单位提前预定。3)口碑相传,得到高职同行好评。全面推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更新,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相关行业的院校纷纷前来交流,我校与来访的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相近专业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专业的内涵建设,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5结语
针对近年来我院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内涵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分析了当前人才质量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践结果表明,重视已有成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用实践研究,不仅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带动和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对于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猷,周会利,杨德全.高职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7):68-69
[2]张立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7):23-25
[3]李猷,刘仁钊,杨德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研究——以测绘地理信息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4):75-77
[4]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73-75
[5]王利军,张晓东,韩立钦,等.高职高专类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矿山测量,2012(1):89-91
[6]徐良骥,张坤,张国卿,等.提高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实践教学[J].矿山测量,2015(5):95-96
[7]马莉,郭蕊欣,王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五个对接”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5):63-66
作者:李猷 刘仁钊 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