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崧泽文化墓地试析范文

崧泽文化墓地试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崧泽文化墓地试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崧泽文化墓地试析

《东南文化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墓葬等级划分

发掘报告依据随葬品的情况对少数墓葬(15座,占16%)的等级进行划分[9]:一等墓,随葬品11~34件(较多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牙器);二等墓,随葬品3~8件(较少的陶器、玉器、石器);三等墓,随葬品3件或以下(仅有少量陶器);四等墓,无随葬品。划分的四个等级中,一等墓随葬品数量值的范围较大;同等墓葬在不同时间段,面积差别较大(如一等墓和二等墓),个别一等墓(M59)与二等墓(M14)的面积相当,甚至小于二等墓。那么,墓葬规模是否会影响墓葬等级的划分?另外,按照报告的等级划分标准,该墓地一等墓约占24%,二等墓约占37%,三等墓约占29%,四等墓约占10%,这与报告对各等级墓葬分布情况的估算不符[10],且这种较均衡出现的现象也较少见。鉴于此,笔者借用两个参数来对一个墓地内墓葬等级差别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1]。一个是变分系数(简称cv),主要用来衡量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各自的差异性[12];另一个是相关系数(简称r2),用来衡量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间的关联性[13]。该墓地保存完好的墓葬这两种变量的关系如表一。墓葬规模为0.32~3.85平方米不等,cv值是0.44,墓葬间的差异较小;随葬品的数量为0~34件不等,cv值为1.05,墓葬间的差异较大[14];r2为0.54,这两种变量间的关联性较强[15]。由此可知,该墓地墓葬之间存在着等级分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异,而墓葬规模对墓葬等级的影响较小。以下笔者将以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为标准来划分墓葬等级。主要方法如下:先依据图四中随葬品数量的集聚、离散程度对墓葬大致分类归等;然后重点考察随葬品的种类和质量,并对分类结果进行调整。据此,该墓地墓葬可分为五个等级,各等级特征如表二。

二、墓地空间布局及形成过程

墓地空间布局,主要指一个墓地内墓葬布局的历时性变化,包括墓葬在墓地中的位置,不同因素(等级、性别和年龄)影响之下墓葬的分布,墓葬与周边遗迹的空间关系等内容;墓地形成过程,则主要指不同阶段墓地的使用情况、墓葬的埋葬次序以及墓地是否经过统一规划。发掘报告对遗址各地层的堆积状况作了详细介绍[17],并对遗址的形成过程作了分析[18],这为下文墓地的分组及埋葬次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墓葬空间的集聚状态及相互间距离的远近进一步对墓地划分墓组,可探讨墓地的空间布局及形成过程。

(一)B区(早期)该区墓葬等级较低(图五),主要为四、五等墓。其中M4~M7分布较集中,3座为女性墓(均葬有陶釜)。依据墓葬的开口层位及随葬陶釜的类型,可知M4下葬时间稍早。

(二)A区(晚期和末期)A区共85座墓葬(图六)。晚期一段偏早阶段,5座墓葬均分布于土台[19]的西北侧、F2的东北侧(图七),墓葬等级较高。一、二等级墓有3座,离土台位置较近,均可判定性别(2男1女)。其中,M81(男)和M59(女)等级相同、头向一致、位置相邻、随葬陶器组合相似(均随葬数量较多的罐、豆和杯),且都出土有带甑鼎或盅形豆等制作精巧的陶器“,这两位墓主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20]。另外,M61比较特殊,墓主为17~20岁的男性,除随葬少量陶器和石器外,还有玉钺1件、骨牙器1组,墓主脚部还随葬1只小狗,墓葬等级较高,可能与其所属的社会关系与地位有关[21]。晚期一段偏晚阶段,18座墓葬东西向排列于墓地的北侧(图七),仅个别墓葬打破早段墓,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墓组。墓葬等级除M96为二等墓外,其余均为四等或五等,等级较低。各墓组内,同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可判定性别者6座(男4女2),有4座分布于西墓葬组。该墓组内5座墓葬间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向西的埋葬顺序。考虑到一半墓葬无随葬品,在确定埋葬序列时,除参考同类型陶器的式别特征外(图八),还要注意该阶段墓葬与偏早阶段墓葬及土台的相对位置。中间墓葬组,M73随葬AⅡ式细把豆,M75随葬AⅢ式细把豆、AⅡ式铲形足鼎;西墓葬组,M74随葬AⅢ式铲形足鼎;M73的相对年代最早,M75的相对年代早于M74。可知,中间墓葬组内部及中、西墓葬组间,也是从东向西埋葬的。就空间位置看,东、中、西墓葬组位于土台和偏早阶段墓的北部,由东向西逐渐远离土台。晚期二段,墓葬位于墓地的南部,由西向东,可划分为A、B、C三个墓组(图九),A组墓葬数量最多。与晚期一段相比,各个墓组内墓葬等级的分布较均衡,高等级和低等级墓均有,不存在某一等级墓葬集聚于某一墓组的现象。此阶段,于墓地的中南部修建房屋F1,B、C组墓葬围绕F1分布,C组的部分墓葬叠压或打破土台,土台开始废弃。各组墓葬,式别变化明显的陶器主要有豆、壶(图十)。A组为AⅠ、AⅡ、AⅢ式细把豆,AⅡ、DⅡ式壶;B组为AⅢ式细把豆,AⅢ、DⅢ式壶;C组为AⅡ、AⅣ式细把豆,AⅢ式壶。比较这三组随葬器物可知,A组墓葬的相对年代早于B、C组,B组墓葬的相对年代早于C组。由此,大致推测此阶段墓葬的埋葬次序为A→B→C,由西向东埋葬。末期墓葬,可划分为A、C、D三个墓组(图九)。与晚期二段相比,A、C组墓葬在原墓区,在废弃的土台上新增D组墓葬,C、D组墓葬分布于土台的东西两侧。这三组墓葬等级的分布亦较均衡。各组式别变化明显的陶器为豆(图十一)。A组:AⅣ、AⅤ、BⅢ式细把豆,AⅣ式盅形豆;C组:AⅣ、AⅤ、BⅡ式细把豆,AⅢ式盅形豆;D组:AⅣ、BⅡ式细把豆。可知,D组墓葬的相对年代早于A、C组,C组墓葬的相对年代早于A组。该阶段墓葬的埋葬次序从东至西依次为D→C→A。综上,A区墓地从晚期一段开始,一直被延用。较早阶段,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的北部,至较晚阶段,逐渐向南部发展。这两个阶段的墓葬之间少见叠压或打破关系,整个墓地有一定的规划。晚期二段至末期,土台开始废弃,墓地的布局发生了变化,埋葬序列也随之变化。

三、随葬品组合及葬俗差异

(一)B区墓葬头向均为北向。陶器组合以鼎、釜为主,其次为豆、罐,但“多以残缺之陶器随葬,打碎后摆放于墓主人的头部或脚部”[23]。随葬石器墓仅1座(器类为钺),未见随葬玉器墓。

(二)A区墓葬头向多朝南。鼎、豆、罐、杯、壶、盆为陶器的基本组合。随葬器物位置较固定,鼎、豆、罐一般摆放在墓主的脚端,杯、壶、盆摆放在墓主的上半身和头部[24]。除陶器外,部分墓葬还随葬石器、玉器。1.晚期一段偏早阶段,5座墓葬中,3座头向朝北,2座头向朝南。陶器组合以罐、豆、鼎为主,其次为杯、壶。个别墓葬随葬罐、豆的器表涂有朱彩[25](如M59)。随葬石器墓有2座(器类为锛),玉器墓有3座(1~2件不等)。偏晚阶段,18座墓葬中,12座头向朝南,6座头向朝北,南向墓比例增高。不同头向的墓葬分布于各个墓组。随葬品数量较少,陶器组合以鼎、豆、罐为主,其次为杯、壶。随葬石器墓有2座(器类为钺、锛和凿),玉器墓仅1座(M96,随葬玉镯2件)。无随葬品墓主要集中在西墓葬组和中间墓葬组。2.晚期二段31座墓葬中,20座头向朝南,11座头向朝北。陶器组合以罐、豆、鼎、杯、壶为主,其次为盆、盘。器物装饰朱彩的墓有3座,所施着器类主要是壶(包括鹰头壶)、细把豆和杯,分属于三个墓组,均为高等级墓。随葬石器墓有9座,主要器类为钺、凿和锛。其中,A组3座,B组4座,C组2座,这类墓葬多位于各墓葬组的南部,以高等级墓居多。随葬玉器墓16座,较晚期一段比例增高,但随葬5件玉器的墓仅1座。3.末期31座墓葬中,28座头向朝南,3座头向朝北(均位于C组),南向墓比例高达90%。陶器组合以鼎、豆、杯、罐为主,其次为壶、盆。器物装饰朱彩的墓有7座,为二、三等级,主要分布于C、D组,A组无。随葬石器墓有6座,器类单一(多为钺),A组最多(5座,均位于墓葬组南部),D组无。随葬玉器墓16座,随葬3~5件玉器的墓有4座。综上,从空间上看,晚期二段和末期墓葬一些特殊的埋葬现象形成了有规律的分布区域:以B、C两墓葬组的分界线为准,西边的两个墓组(A、B),高等级墓以石器墓为主;而东边的两个墓组(C、D),高等级墓则以随葬较多玉器的墓和器物装饰朱彩的陶器墓为主(图十二)。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该墓地阶段性特征变化明显,分期可细化为三期五段。2、墓葬等级与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相关,可划分为五等。3、早期墓地位于B区,墓葬分布稀疏,等级较低;至晚期,A区开始作为墓地使用,墓葬分布由北渐向南发展。各阶段墓葬埋葬序列较为清晰,整个墓地经过统一规划。墓地的等级分化,局限于同一社会群体内部,分化程度较低。4、早期,均为北向墓,随葬品多为打碎的残缺陶器;晚期和末期,南向墓居多,随葬器物除陶、石器外,随葬玉器的现象较普遍。

作者:张利芳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