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海洋文化与战略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海洋文化的研究体系
我国地缘圆满,地缘主要构成的地理位置、幅员广度、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地质资源、陆地水利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条件、人口资源等要素优良齐备。圆满的地缘,使我国率先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发展既得天独厚,也得地独厚。得天独厚是我国处在适度的温度带上,得地独厚是我国有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也是我国有粟作和稻作两个农业起源点的地理原因。正因为如此,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立国之业。虽然自古以来我国拥有幅员辽阔的海洋,但由于农业地位的挤兑、海洋捕捞的风险和变数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制约等原因,海洋产业被边缘化,起码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没有纯粹的渔业,也没有健全的渔业体系。同时也没有纯粹的渔民,沿海地区的生产方式亦渔亦农,沿海居民既是渔民,也是农民,包括海岛上的居民,只要岛上有土,就有耕种。从渤海、黄海、东海直到南海的整个沿海地区,渔村和渔民分布带宽度平均不超过5000米。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我国海洋文化的发育被遏制、海洋文明的进程被延宕,拥有幅员辽阔的海洋却没有能够成为海洋文明大国。而海洋文化研究,不仅没有取得世界学术席位,也没有进入我们本国学术研究的中心位置,甚至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后,也没有认识到海洋文化与工业文明的关系,更没有反思为什么工业文明不是首先出现在地缘圆满的大陆国的中国,而是出现在地缘残缺的岛国的英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海洋世纪的世界格局里,我们亟需强化海洋文化研究,组建正规的海洋文化学者队伍,设立海洋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培养海洋文化专业人才,建立完整的海洋文化研究体系。构建海洋文化研究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地理方面,既有海洋自然地理,也有海洋社会地理;既有海洋经济地理,也有海洋文化地理。在人文方面,既有居住海岛的相对意义的纯粹海洋民族,也有半岛的陆海兼而有之的农渔“混血”民族;既有海洋生态,也有海洋科学。在生产方面,既有海洋养殖,也有海洋运输;既有海洋渔业,也有海洋工业。在权属方面,既有海洋公地,也有海洋权属。如此等等。
总之,人类所从事的海洋活动,构成了海洋文化的全部内涵。海洋文化实际上是人类从事不同方式的海洋活动所产生的不同文化样式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文化多学科集合。这其中,人类稳定的海洋生产方式,构成了海洋生产习惯和生活习俗,这是海洋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海洋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海洋自身的特质,导致整个人类几百万年几乎没有任何海洋行为,除了浅海的渔猎活动外,人类与海洋没有构成直接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直到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定居之后,沿海的居民才对海洋渐渐关注,发明了结网的捕捞方式,渐次到深水捕捞发明了可供漂浮的船。船是海洋文明的标志物,有了船,人类才随着船驶入了海洋文明时代。直到大航海时现地球是圆的,海洋文明才成为整个人类的文明。由于海洋文明远远晚于农耕文明,长久以来海洋并没有产生海洋问题,更没有海洋国际问题。只是到了大航海时代,一些受地缘要素限制的旧大陆国家开始向新大陆殖民,海洋的国际问题随之而生。海权首先发轫,国际的海洋争端逐渐出现。海洋国家、半岛国家和陆海型国家的海域的疆界、海域的岛屿、礁盘的权属、大陆架的延伸,越来越成为国际海洋争端的焦点。近两年的南海问题、东海问题,将海洋国际争端,推向了全新时期。正是由于这种争端,使海洋文献学、海洋考古学瞬间身价倍增。但是,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对这些资料的认同受到国家立场的干扰,常常各执一词。目前,海洋考古学已经创立,海洋文献学还没有创立。在解决海洋权属问题时,还需要创立一个学科——海洋民俗学。民俗的久成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使其具有文献学、考古学的双重功用。海洋文献学、海洋考古学和海洋民俗学,这将是海洋世纪里最具深远意义和当下意义的学科,是海洋文化研究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此倡议成立“海峡两岸海洋民俗学学会”。
二、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人类最初对海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是鱼类资源,因鱼而渔—因渔而网—因网而船—因船而港—因港而运—因运而通—因通而兴—因兴而盛,这是海洋文化的发育轨迹和历史底蕴。我国沿海地区的先民们,在世代依托海洋获“渔盐之利”、得“舟楫之便”的生存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捕捞、海盐晒制、海水养殖、水产交易、海洋市场培育、海洋制造业创立、海洋运输、港口修建、航线勘测、水道开辟、海流和潮汐分析、海洋气象探究等等,这一切都源于沿海先民的海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西方曾依仗学术强势地位妄言中国古代不习于航海,造成了世界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误读。中国古代不仅习于航海,而且是海洋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是跨海远程航海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胶东半岛的烟台地区有可能是我国航海史上远海航行的初发地,渤海海峡一线串珠式的岛屿,是先民们目视脱界航行的先决条件。还应该特别申明的是,我国沿海和海岛地区的渔民们,无论朝代怎样更替,时代怎么发展,他们世代居住在那里,像农民世代没有离开土地那样没有离开过海洋。他们一直是亦渔亦农的生产方式,一直是亦渔亦农的双重身份,而且他们的身份没有被“农”化,起码直到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之前,渔民一直是仅次于农民的社会群体。因此,我国海洋文化发展虽然缓慢,但没有中断;我国海洋文明进程虽然落后,但没有停滞。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连续性,是我国海洋文化的特质。这是我国海洋文化史的真正面貌。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海禁”。之所以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海禁”容易产生对我国海洋文化特质认识的遮蔽性。海禁是我国古代为了维护沿海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朝廷采取的不经官方许可不得擅自出海的禁令。这种海禁主要发生在元、明、清三个朝代。我国自汉代以来,特别是建立起海上丝绸之路以来,海外贸易迅猛发展,时至元代,规模空前。出于控制海外贸易的尺度,整治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元代世祖忽必烈于1292年8月下令暂停两浙、福建和广东的海上商业航运。后来断断续续发生过3次,最后一次是1320年,“罢市舶司,禁贾人下番”,两年后恢复。元代海禁时间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5年,前后时间跨度整30年。元代海禁主要是限制海外商贸活动,沿海渔业生产并未受到多大影响。
明代实行海禁是为了防止沿海的军阀余党和海匪的滋扰而采取的封闭海上贸易的政策,禁止国人经海上到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人经海上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1374年朝廷撤销福建省泉州、浙江省明州、广东省广州三地的市舶司,1381年下令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1390年禁外藩交通令,1397年再次下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清代实行海禁的目的是“防汉制夷”,打击“反清复明”实力,闭关锁国。先后两次禁海,第一次是1655年6月禁海,并将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设界设防,1684年解禁,并于第二年撤销市舶司,设立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4处海关。第二次是1717年,实行南洋禁海令,1727年解禁。后来又有不同程度的闭关政策。其实,清政府设立的海关口岸只有4个,闭关至多也只是4个,而有通商能力的口岸有100多个,由此可知清代海禁对海上贸易活动的影响并不是全面的。所以,我国历史上的海禁在客观上是有限度的。最为严重的是明代海禁,使以海洋谋生的沿海民众的生存受到威胁,他们暗中出海、公开对抗时有发生,或者“入海从盗”、或者举家外逃。既然可以从盗入海,可以经海外逃,那就表明海禁严厉而并非“严密”,仍有隙可乘,而且海禁尽管是全国性的,但重点在南方,山东北部和辽宁沿海,情况就宽松得多。史实证明,海禁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并没有造成中国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发展的中断,断环并没有发生,况且海禁本身就是海洋文化的沧海一粟。
三、海洋文化的当代内涵
海洋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最初人类认识不到海洋的更多资源,一直局限于海上捕捞和海上运输。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强劲发育,人类认识到了更多的海洋资源,其中对人类社会发展最具影响的是海洋油气资源。在100多年前发现并开采利用的陆地石油和天然气,使整个世界、使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能源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新的文化也出现了。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天上地下转动的,都是油气的能量,油气成了整个世界的驱动力。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开采能力的提高和应用的广泛陆地油气日趋枯竭。海洋油气资源被发现,而且储藏量占地球油气总储藏量的70%,无疑对消除世界能源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于是,海洋油气开采成为世界上具有海洋开采能力国家的角逐场。
现在,仅在南海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且从事油气勘测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就有200多个,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海洋资源被广泛开采和利用、海洋生产的全球化,对海洋生态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海洋的水文化环境上。水文化环境是由水而产生的人文环境和水所处的人文环境双重含义,是自然与人文合二为一的概念,人文环境依托于自然环境,同时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海洋利益使各国的海洋战略构建以更多的海洋资源占有为基础,于是带来了海洋全球化意义下的水文化环境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发生在零海拔以上的高度,而海洋的整个实体都在零海拔以下。所以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固体的、液态的、气态的,都会随着河流流入海洋或随着空气漂浮沉落到海洋。自对海洋资源开采以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到了负海拔的深海,墨西哥湾、渤海湾的油田开采都发生过极其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大量的原油污染了海洋。2011年日本核电站连续爆炸事故,使东海的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影响到渤海、南海甚至整个太平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延伸到负海拔以下,使海洋的水文化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海洋世纪的核心标识,是海洋全球化意义。一方面,海洋正以它覆盖全球地表面积十分之七的连续水体和丰富资源,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和全球化文化,甚至为全球化战争,提供地理途径和资源保障。另一方面,海洋也因海洋的全球化生产而发生了水文化环境危机。海洋全球化意义是海洋文化的当代内涵。
四、海洋文化与海洋战略
由于海洋全球化意义的当代内涵,使海洋秩序成为当代世界秩序的焦点部分。海洋秩序问题往往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权问题,会较为集中地在海洋资源等方面凸现出来。世界秩序建立的基础是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前后共有两种基本面貌,一种是自然演化的从国家产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另一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后一种是人为地由美、英、苏三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雅尔塔首脑会议上确定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也有两种基本面貌:一种是世界政治地理格局辖制下世界经济地理格局,这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一致的;另一种非世界政治地理辖制下的世界经济地理格局,这种地理格局是以自然带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地理格局。虽然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选择最适合生存的地域生存,较为集中地生活在地理的水平分异与垂直分异较为适中的温带和热带以及海拔200米之下的各种自然带上,但是地缘由于政治地理的原因差异非常之大。岛国和半岛国以及大陆国、幅员广大国和幅员狭小国,地缘圆满程度往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是世界秩序不稳定的根本因由。在陆地自然资源日益枯竭海洋自然资源被日益聚焦的今天,如何利用海洋自然资源就成了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海洋国家和非海洋国家)、拥有海权国家和非拥有海权国家的海洋战略。而且任何国家的海洋战略构建,不仅依据本国的地缘圆满程度,同时也离不开对他国地缘要素的种种参照。正因为如此,世界更需要良好的海洋秩序,在这一点上,或许人类都不希望任何一片海域变成海上中东,然而这需要全球人的理性、智慧和自觉。世界秩序与国家权利联系在一起。海洋战略构建的核心是维护和争取国家的海洋权利。这种权利主要体现在海疆、海空、海洋资源、海洋公地、海洋公地与内海权属的某些连带关系等方面,可以统称为海权。
这种海权是在和平环境里和平思维下以和平的战略立论的海权,不同于马汉在战争环境里战争思维下以战争的战略立论的海权。马汉的海权是以战争和海军达成,而和平环境里和平思维下的海权,是以历史事实、国际法律和国际文献为基础的以政治谈判和司法与仲裁的国际条约为主要手段达成的海权。所以二十一世纪的海洋战略构建,首先不是以应对战争为前提的海洋战略,而是以应对国际秩序中的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为前提的海洋战略。在这种战略里,海军从战略中心舞台退隐到了幕后,在较深的层面上作为国家海权建立的基础和后盾。因为海洋世纪到来的本身,就意味着海洋骑士时代已成过去。在当今若以海军的实力宣示已经不是以战争的战略立论的海权,就有了几分堂吉诃德的幽默,也有几分跳梁的滑稽;而以海洋文化的学术力量宣示海权,更具有睿智的大家风范和王者形象。如果说以和平立论的海权与以战争立论的海权有相同之处,那就是立论的方法都是立足于地缘,立足于对海洋国家地缘的研究。强化海洋文化研究时不我待。缺乏海洋文化支撑,不可能构建二十一世纪的海洋战略,我国也不可能拥有真正海权大国的世界地位。
作者:傅广典单位: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