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档案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档案学研究杂志》2015年第四期
1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内涵
与高校合作的校外组织(或单位)目前主要有两种称谓,分别是“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由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概念演变而来,两者虽都是高校与校外组织(或单位)开展合作教育的平台,都承担着实践教学的使命,但是两者的定位与运行存在着诸多差异,前者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各方面都远胜于后者。传统校外实习基地中的合作,是高校通过校外组织(或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校外组织(或单位)通过高校实习学生协助完成本组织(或单位)的部分工作任务。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则意味着与高校合作的校外组织(或单位)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还要参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过程;合作教育的内容不仅限于简单工作任务的完成,还包括科学研究的开展、校外组织和高校专业的发展规划等更高层次的内容;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仅限于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包括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规律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对象除了学生这个核心群体以外,还包括高校的教师、校外组织(或单位)的工作人员。[1]
2建设档案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必要性
2.1我国档案学本科人才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档案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先进信息技术和档案管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档案局、档案馆、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信息部门、文秘部门从事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管理、综合办公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中国人民大学2013级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如下目标:从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办公信息系统规划、维护、技术开发工作的专门人才。四川大学2013级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档案学、文件学、秘书学专业知识,具备管理学理论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北京联合大学2013级档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提出了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扎实的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文件档案管理能力、档案工作组织与规划能力和信息开发服务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件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上述培养目标的表述来看,无论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还是地方性应用型大学,都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档案学专业人才。
2.2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支持目前,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以本专业相关课程为中心的理论学习为主,教学形式以本学校本专业的教师教授为主,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主要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属于典型的灌输式教学。[3]“实践不足”可以说是我国高校档案教育的一个通病。虽然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实验室,并开设实验课程,但是这也只能是模拟档案管理一系列工作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其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初步应用。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档案工作的内容,就应该将学生融入到档案馆(室)的现实环境中去。专业实习,就成为最好的锻炼方式。[4]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企图热一阵子,即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效果是不现实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在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指导下,长期不懈的坚持正确的道路,才能不断前进,取得丰硕成果,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作为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遵循了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档案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档案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长期坚持。联大档案学专业建立于1978年,自成立之日起,就与北京市档案局(馆)形成了自然纽带关系,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进入90年代,双方在日常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2012年双方签订了《校政合作发展战略协议》,同年,北京市档案局(馆)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3建设档案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可行性
3.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实施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学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具体意见。这些方针政策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组织运行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3.2校外行业组织(或单位)有开展合作教育的责任和意愿人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随着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具体到档案工作领域,我国档案事业正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5]档案本科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与运行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档案事业、各类档案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各类档案部门都有投身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要求是“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6]高校的培养方案具有“普适性”,针对的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具体的职业或者职位。因此,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转化时间和实践机会,才可以在实践岗位中逐步体现出来。这就需要用人单位提前介入,为学生提供“实景”锻炼的机会,缩小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组成与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规格之间的距离,缩短能力转化的时间,化解学生职业能力转化的“阵痛”,同时也为自己“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因此,与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亦符合它们的利益需求。
4建设档案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策略
4.1构建“动态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一个专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数量上不应该只有一个,而是一个体系,是由多个校外组织(或单位)构成的集群。这些基地之间的关系不是随机的、零散的,而应该是一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有机结构,共同满足本专业毕业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步骤:首先,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确定校外教育资源的需求。其次,以基地依托单位的性质、所属行业、人员规模、发展阶段,以及双方合作的广度、深度、历史等作为配额指标,设计一个在行业和性质上尽量覆盖毕业生目前以及未来所有可能的就业去向,重点突出、层次得当的理想结构。经过多年建设,联大档案专业建立了“动态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在合作单位的性质上,既包含党政机关,也包含企事业单位;在合作时长上,既包括有着悠久合作历史的基地,也包括新近签约,甚或未正式签约的基地;在合作的专业领域上,既包括以文书档案管理为主要需求的基地,也包括以科技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专门档案管理为主要需求的基地;在合作程度上,既包含有密切深入、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的基地,也包括有仅以某单一形式或项目开展合作的基地。[7]34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学科专业发展等因素动态发展,同时又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覆盖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满足档案学专业发展的需要。
4.2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管理模式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的核心组织机构为档案学专业校政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方与各基地依托单位成员组成,各自代表本单位的相关部门,负责基地发展规划与管理制度的制定、重大问题的决策、合作双方的协调工作。除此之外,该委员会还负责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与实施。基地指导委员会下设合作常务委员会,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
4.3建立“资源共用、教学共管、成效共享”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运行模式第一,在合作中,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各自提供独特的优势资源,互助发展。校方拥有较强的智力资源,其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教学能力较强,可以为依托单位实际工作和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依托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基地依托单位能够提供最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条件,提供更新鲜、实用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指导教师,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和实践教学素材。基地依托单位的这些优势资源,可以同时服务于学校学生的人才培养和教师的能力提高。第二,在合作中,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管理。校方着力培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与实践经验。各级各类档案实际部门中,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有创新思维、创新性地推进实际工作的人员,也是档案领域的专家,是档案本科专业协同育人的重要协同对象。[8]北京联合大学和基地依托单位共同建设了政界、学界、业界名师队伍,合作讲授课程;出版了《档案保护实践教程》等4部教材;研发了“档案服务社区”等10个实习实训常规项目,构建了“认知实践—行业实践—项目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实践探寻—研究方法训练—完成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发表”创新能力培育体系;创建了档案管理流程实验中心和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完成科研课题,解决了北京市档案事业实际问题,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在合作中,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共享合作育人的优秀成果,齐头并进。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下,经过校内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的学生,除了能够牢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外,其关键能力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与实践技能得到了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增强。基地依托单位接收到的无论是实习生还是毕业生都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能,促进本单位的整体发展。
4.4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运行保障机制第一,协议制约机制。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北京联合大学与18家单位签订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并与北京市档案局(馆)签订了《校政合作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与首都图书馆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第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校方和基地依托单位组成的校政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是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运行的组织保障。联大档案学专业校政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校外实践管理流程》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规划》、《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实践教学工作,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沟通交流机制。定期的沟通交流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与感情,既能保证合作的顺利推进,又能提高双方的业务水平。联大档案学专业校政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自2007年开始,已连续8年联合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围绕专业发展、行业动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法治建设等相关问题召开档案学专业系列产学研主题研讨会,目的就是通过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搭建一个多方交流平台,携手社会各界相关实践部门为推进北京市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档案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9]第四,反馈评价机制。反馈评价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校政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之一。以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主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跟踪调查,并将反馈意见应用到学校教学改革中,可以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10]本文为以北京市档案局(馆)为依托单位的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和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组织运行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谢永宪 王巧玲 朱建邦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