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博舆论场中身份范畴的建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代传播杂志》2014年第四期
微博舆论场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巨大声场,既活跃着许多主流媒体法人微博,又活跃着许多拥有庞大粉丝群的网络意见领袖,还有着数量巨大的普通网民。当网络热点事件出现之后,主流媒体法人微博、网络意见领袖和网民们,竞相发声,热烈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多种声音相互交织,支持的、反对的、批评的、谴责的、质疑的、假设的、回应的、求证的、修正的、补充的、声明的、辟谣的、辩解的、挑战的、道歉的、理解的、包容的声音一时俱来,叠加呈现,在复杂的微博交流互动中,构建当事人的身份范畴,推动微博舆情的发展演变。2013年“夏俊峰被执行死刑”网络热点事件,就是这样一种情景。围绕当事人夏俊峰的身份范畴,微博舆论场的观点对立现象十分明显。沈阳法院官方微博和主流媒体法人微博称其为“故意杀人罪犯”,而许多网络意见领袖和网民却将其誉为“抗暴英雄”。同样,对于2013年“重庆不雅视频”事件当事人赵红霞的身份范畴,微博舆论场也是争论不休。法院官方微博称赵红霞为“从犯”,而网民微博则认为她是“受害者”和“反腐英雄”。2013年12月5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近百位国家元首和组织代表出席曼德拉追悼会。与“曼德拉逝世”相关的话题,一时成为微博舆论场关注的热点。网民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赋予曼德拉不同的身份范畴,有人说他是“伟人”或“反种族隔离英雄”,而有人却说他是“政治犯”。通过对上述网络热点事件的考察可以发现,微博舆论场各个认知主体和动机的复杂性,以及范畴疆界的模糊性,通常会导致一个当事人被建构出多重身份范畴,而且各种身份范畴之间有着明显的张力。
二、从评价理论看微博舆论场当事人身份范畴建构
微博舆论场当事人的身份范畴,是由各个微博文本建构出来的。每个微博文本的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认知主体,或是新闻媒体法人微博,或是网络意见领袖,或是普通网民。每个人作为评价者,基于不同立场、动机、情感和诉求,以具体的微博文本为手段,构建各自评价系统中认为“应当如此”的“当事人”。
(一)态度系统与身份范畴建构态度系统涉及微博作者评价立场的站位。对于处在社会事件语境里的当事人,微博作者自由发声,接力式地参与转发和评论。他们动态地选取含有显性或隐性评价意义的语言资源,或表达正面评价(赞美和褒扬),或表达负面评价(批评和谴责)。在网民彼此态度的互动磋商中,当事人的身份范畴被塑造和建构出来。举例一:赵红霞以身体为武器,默默奋战在我国反腐隐蔽战线。她以顽强的意志,惊人的体力,最终一举歼灭多名贪官,成为感动中国的“反腐英雄”。(摘自腾讯微博)举例二:赵红霞是一个爱慕虚荣,用自己身体来换取财富的女人。她只是肖烨利用的棋子,也是雷政富等人泄欲的工具,绝对不是什么“反腐英雄”。(摘自腾讯微博)举例三:赵红霞事先没有反腐动机,事后没有举报行为,只为获得所谓“服装销售奖”,就参与对官员的和敲诈,难逃违法嫌疑。(摘自媒体法人微博)例一中的“默默奋战”“顽强的意志”“惊人的体力”等,显性评价其“勇敢并有本领”;“一举歼灭多名贪官”显性评价其“反腐效果”;而“感动中国”则显性评价其“令人钦敬”。这些都是正面评价,使用大量的赞美语汇,建构出当事人的“反腐英雄”身份范畴。例二中的“爱慕虚荣”“用自己身体来换取财富”显性评价其利己行为;“棋子“”工具”隐性评价其“反腐动机”。这些都是负面评价,使用一些批评语汇,否定当事人的“反腐英雄”身份范畴。例三中的“没有反腐动机”和“没有举报行为”,显性评价其“反腐动机”和“反腐行为”;“服装销售奖”加引号,且用“所谓”进行修饰,显性评价其利己行为;“”“敲诈”“违法“”嫌疑”显性评价其“违法犯罪”。这些都是负面评价,使用大量的批评语汇,建构出当事人的“罪犯”身份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赵红霞“反腐英雄”这一身份范畴,既与法律对当事人的界定不相符合,也与社会公序良俗有所背离。微博作者使用大量的正面评价语言来维护和建构,是因为赵红霞具有所谓“反腐英雄”的一些特征,其“反腐效果”特征得到彰显,而动机和行为特征却被忽略,还有一些特征是微博舆论场重构的。
(二)级差系统与身份范畴建构级差系统涉及评价的强弱程度。态度既可以按程度分级,也可以按典型性分级。网民根据身份建构的需要,选用高值、中值、低值等词汇语法手段,在量的维度上对评价进行定位。网民建构赵红霞的“反腐英雄”身份范畴,在对其“勇敢“”顽强“”有本领”等特征进行评价时,都是选用高值的词汇语法手段。可以是态度词语本身赋级,比如评价其“勇敢”,选用的是态度词语“奋战”,量值就高于“斗争”;也可以是词语组配赋级,比如评价其“反腐效果”,选用的是“一举歼灭”,量值就高于“逐步清除”;评价其“令人钦佩”,选用的是“感动中国”,量值就高于“感动”。为了增加或降低所建构身份范畴的典型性与确切性,可以使用一些修饰语汇,比如“纯属”“貌似”“不折不扣”等。“她纯属受害者”就会增强“受害者”范畴的确切性,属于高值评价;“她是不折不扣的帮凶”就会增强“帮凶”范畴的典型性,也属于高值评价;“她貌似反腐英雄”就会降低“反腐英雄”的典型性,属于低值评价。在微博舆论场采用高值评价,能够巩固所建构身份范畴的地位,最大限度地把其他网民拉入这种立场而彼此结盟,扩大身份范畴的重叠或交集。反之,采用低值评价,则允许其他声音存在,身份范畴之间的交集就会减少。此外,微博文本中评价意义是累积性的,评价强度与评价密度相关。微博转载数和评论数越多,附和越多,身份范畴的一致性越大,评价强度也越大,就越能巩固相关身份范畴的地位。反之,则会削弱相关身份范畴的地位。
(三)介入系统与身份范畴建构介入系统涉及评价的源头,也就是谁的态度的问题。微博文本中源头众多,互文性强,立场态度介入的方式灵活多样,异常复杂。在身份范畴建构过程中,不同评价源头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微博用户有三种类型:官方微博、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前两类微博用户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其微博被转发和评论数量较大,是传播的重要节点,在当事人身份范畴建构中处于重要地位。根据态度归属是普通网民还是专家学者,当事人身份范畴可以分为民间的和专业的两类。民间的身份范畴由普通网民在线建构,通常放大当事人部分特征而忽略其余特征,比如赵红霞的“反腐英雄”身份范畴、夏俊峰的“英雄”身份范畴等。法律专家赋予当事人的身份范畴,依据的是专业标准,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比如赵红霞的“从犯”身份范畴、夏俊峰的“杀人犯”身份范畴。一般来说,微博舆论场的权威声音,比较容易引起网民的共鸣,与网民声音有更多的重叠或交集,从而建构起一致的身份范畴。但权威声音有时也会受到其他声音的挑战,网民们选边站队建构起不同类型的身份范畴,使得当事人的身份范畴呈现多元化格局。
三、身份范畴建构的选择性与动机
从文本生成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身份范畴通过评价语新媒体言去维护塑造和动态建构;另一方面身份范畴的确立,为微博传播者叙述和评价奠定了基调,身份范畴化本身也是评价。从文本理解的角度来看,洞察身份范畴背后的动机,以及传播者的身份范畴化策略,有助于正确解读文本中的立场和评价意义。在网络舆论热点事件中,微博作者的心理动机和价值观念不同,对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建构也就不同。当事人身份范畴的选择,是评价者立场、态度和诉求的选择,其背后隐藏着评价者的深层原因。
(一)官方微博站在记录者的角度,其评价缺乏鲜明的赞美褒扬或批评谴责,评价强度多为中值官方微博对于事件的报道,是客观的、规范的。比如对于赵红霞的身份范畴,使用“不雅视频女主角”“官员的女主角”“性贿赂提供者”等语汇进行建构,态度比较中性,褒贬评价词语一般是作为引述和转述介入的,符合冷静、客观的事实记录者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客观记录方式虽然符合或者接近事实本身,但在微博舆论场,其话语权却难免被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微博文本所干扰。
(二)许多网民出于同情弱者的心态,站在为弱者辩护的角度发声在“重庆不雅视频”事件中,赵红霞将自己身份范畴化为“受骗者”,是为了替自己辩护,博取同情与支持。一些网民将她范畴化为“受害者”“弱者”“从犯”等,就是出于同情心态。一些网民将赵红霞范畴化为“反腐英雄”,其目的之一是让她少受法律制裁。同样,在“夏俊峰被执行死刑”的舆论事件中,许多网民将夏俊峰范畴化为“英雄”,也是为了使他免受法律制裁或判得更轻。
(三)不少网民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因情绪化而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官方评价的对立面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多发和突发,社会负面情绪不断滋长,特别是网上“仇官仇富”心态有所蔓延。这些不满情绪,在网民“围观”热点事件并赋予当事人身份范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对“重庆不雅视频”事件中的赵红霞,网民使用“反贪巾帼英雄”“山城名媛”“出色“”豪迈”等正面评价语汇,将其身份范畴化为“反腐英雄”。这种话语狂欢的背后,其实是网民对社会贪腐现象的极度憎恶。此外,少数网络意见领袖也借题发挥,宣扬其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
四、结语
微博舆论场当事人身份范畴的多元特征和明显张力,已经成为微博舆论生态活跃复杂的重要原因,也成为正确引导微博舆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运用评价理论,可以清楚地发现微博舆论场当事人的身份范畴究竟有哪些类型?是由什么评价主体赋予的?分别代表着哪一类群体?这群体有多大规模?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身份范畴?深入探讨这些现实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微博舆论生态、有效引导和管理微博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银姣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