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才智杂志》2014年第二十期
一、异质化网络思潮的冲击
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延伸,大学生面对的是丰富多彩彩的世界,接受着来自不同地域的思想和观念的强烈异质化冲击。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并保持着积极的探索精神,网络世界中潮水般涌来的异质化思想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均有一定的接触,随之带来的是精神世界中泛起的涟漪。网络媒体本身是种传播平台,不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对于影响人们“怎样想”这一点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促使受众“想什么”上似乎有很大的成效。网络中盛行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潮的泛滥,其影响范围已经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虚拟世界来到现实社会,大学生在长期熏陶之下势必会从观念转变为实际行动,长此以往西方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成果,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意识形态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困惑。因此,他们对上至社会问题、下至校园事件的观点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态度,从而导致在网络世界中的争论并扩大化随之产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反过来给现实世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也是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必然所在。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措施
有研究表明,原有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措施存在着众多弊端,如低效的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式、落后的以权力为中心的压制型管理手段、僵硬的人工网络舆论管理模式等,本文基于此种现状提出了以下几条引导措施:
(一)完善网络管理制度网络的确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表达空间,但自由并不代表无底线、无边界,正如俗语所云: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的地方。网络信息传播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完善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构建必须要有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范围之内,从全局性的高度出发结合自身网络教育和学生上网行为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网络教育法规,要求学生必须要遵守网上行为规范,可配套制订校园网络管理办法总则、网络行为违规处理制度、网络舆论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办法、有害信息舆论处理办法以及校园BBS管理办法等,以此督促学生的文明上网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如果学生产生了违法道德和校规的行为,要照章办事绝不姑息纵容,从而在制度层面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强化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校园网络是师生表达意见的一种正常渠道,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了代表了社情民意。因此,如果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的、主动的监测,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公共突发事件和校园群体事件从发生到发展直到最终结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密切的监测和适时的引导,就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一般来说,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主要包括:校内师生员工对公共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管理者要对热点事件及时进行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有关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同教学质量、招生制度、教职工招聘等有关学校形象问题的舆情,要通过舆论引导来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有关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化的建议,学校可以研究并采纳其合理之处,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质量。总之,高校应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并且勇于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监督。
(三)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经常能够提供第一手信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而能够引导舆论走向的网络“活跃分子”。他们在网络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是由他们将信息给受众,引起受众的转发和评论等,由此带来信息的多级传播,在此中意见领袖经常担当传播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如果意见领袖通过自身的号召力,在网络中为了某种目的散布一些对社会不满的信息甚至是虚假的信息,都极容易引起大家对信息中的当事人(或单位)的口诛笔伐,这种所谓的“网络民意”会带来批评性浪潮,极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挑选一批文化理论水平高、网络运用技术强,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来担任舆论领袖的角色,通过他们发出正面、积极的声音,从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四)打造网络舆论阵地网络舆论阵地的打造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但是网络舆论传播的承载体和生存空间,更是引导网络舆论的主战场。因此,高校一定要努力建设好校园网站,同时要关注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如QQ和人人网等网络热点空间,并积极应对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挑战,这也是高校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并拥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高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通过激励和考核等手段改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着力打造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专题网站和品牌栏目,大力弘扬主旋律精神,增强大学生的认同度和舆论的覆盖面,并主动建立起学生感兴趣、与其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平台,如新生QQ群、就业微信群、学工微博、院(系)微博等,从而有效地关注和掌握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动态,不断拓展网络舆论引导的渠道和阵地。
作者:张玉漫单位: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