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PS现象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作与评论杂志》2015年第十三期
一、“ps”心理动机
1.审美情感的表达正如喜、怒、哀、乐、悲、忧等最为人最基本情感一样,审美情感是以美为最高目的自由情感。审美意象不仅关涉着事物的外部,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投射,它本质上不是“反映”,而是体验。摄影者总是力图传达自己的美感和蕴含的丰富情感以打动他人,即感染。摄影作品亦是如此,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可以适当表现主体的情感体验使其更具诗意或勃勃生机,从心理功能上来看,审美意象将主体心灵引向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摄影图像的传播是摄影者审美情感的托物寄情以及欣赏者通过审美相似律,尊重主体的情感,产生审美移情的过程。随着这种交流的过程,人与人之间获得了美感的相互启示和补充,传递了主体的审美情感,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充实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审美情感并非仅仅是感知和体验美时的特殊快感,它具有多极性,既包括对美感的追求,也涵盖了与审美相反的审“丑”,如互联网上存在的“PS”自我或社会他人的图像来表达其低俗的恶趣味。这种审丑,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艺术方式的幽默,在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身心负担加重的由线下社交逐渐变成线上社交的当今社会,有利于释放压力、调节心情,有益于身心平衡健康。但审丑视角本身的目的是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审“美”,“美”正是在同丑相比较过程中显现的。故而,需正确理解“审丑”,且“审丑”需有度。
2.集体潜意识和原型意象的再现根据荣格的精神分析派艺术心理学的集体潜意识和原型观认为,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艺术的母胎。而在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人类心理意象特征和规律。例如,现下大众通过“PS”磨皮、美白红润、瘦身美容等让自己看起来更匀称、年轻、漂亮、迷人来展现美和吸引异性。大众为何都不约而同的选择这种“PS”效果呢?因为集体潜意识向潜动机转换:在进化的过程中,在生存和择偶压力下形成了的女性外貌美的一般评价和选择标准。例如男性都更加关注和偏好那些有丰满的嘴唇、柔软的头发、光滑及富有弹性的皮肤、红润的面色,及一些诸如良好乳房和臀部形态等第二性征的女性。同时,女性采取短期择偶策略时,更倾心和偏好那些身体吸引力高、基因品质好的男性。即,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都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外貌美的标准和意象。浏览网页或各网络社交平台,不难发现,随处可见“P”过的照片符合以上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关于“美”和“好基因”的共同评价标准。
3.掩饰与弥补如上文所述,由于每种文化中都对外貌美存在一些共通的评价标准,当外貌特征与之不甚符合时,或是在学习成绩、工作竞争、身体健康等存在不足,人们可能会受到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情结或自卑心理带来的困扰,促的人们出于掩饰和自我弥补心理,趋向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整容”的“P图”来掩饰外在的一些缺点或不尽人意之处,使自己的照片看起来更健康、更迷人。经常浏览自己“PS”过的图像,达到自我安慰效果之外,也可能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提升自信。概而言之,由于自卑而产生掩饰和弥补需求,而“PS”恰巧轻松地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
二、“PS”的必要性与“PS”成瘾
常言道“存在即合理”,那么“PS”日益升温是否就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呢?它又可能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对“PS”的热议,主要观点和态度大致可分为“摄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后期点睛之笔”和“胶片本意为记录,而‘PS’使记录华美到虚无”两大阵营,概而言之,即有人主张“PS”必不可少,摄影艺术作品的传播首先受到的是美的感染,如人们只停流在信息记录上,那摄影就只是技术而不是艺术;也有人认为其使人们逐渐迷失了图像记录的初心。就对满足审美需要和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而言,“PS”不可或缺。许多专业修图软件逐渐大众化,为人们的生活添光增彩,也让摄影作品可以更多的表达主体的情感蕴涵,让接受者更容易产生移情和共鸣。
我们的生活领域制约着我们的审美领域,文化水平则制约着审美水平,我们需要艺术家,就在于需要艺术家扩展我们的审美领域及提高审美水平,而艺术家自己也一样,同时还需要保持艺术创作的责任感。“PS”本为自由选择使用的一种工具,或许可使图像符合美的标准。但倘若失去理性而随波逐流,摄影师可能剑走偏锋以吸引注意,施以“PS”来追名逐利,最后却落得身败名裂。“PS”在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和涉及的广度日益增加,倘若因此沉迷和屈从于它的虚拟效果,形成、追求美幻却虚无失真的自我意象,即可能导致人们的“PS”心理依赖甚至成瘾,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依赖、沉迷、焦躁与戒断反应等。因此,据“PS”自由发挥的同时,不管是摄影工作者还是大众,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是否遗忘了前辈们开发这些软件技术的本意———图像的初衷和精髓在于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点滴,为人们保存珍贵记忆,驻留于那些感动、美好的瞬间。那么,我们需要警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之,“PS”修图有其合理的意义,也有正当的使用途径,但若滥用可能会带来消极后果,因此我们应理性、客观对待“PS”及其功能,不盲目屈从于技术及其带来的短暂而虚无的海市蜃景。
作者:丁道群 何华容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